陶渊明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陶渊明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陶渊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

摘 要: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奔丧;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是平生之志.通过对相关文史材料的分析,可以肯定平生之志才是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归去来兮辞》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关键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在东晋时候写的一篇抒情小赋,是这位魏晋高士脱离仕途、归隐田园的真情告白.在这篇赋的序文中,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也可以说是交代他归隐田园的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二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南朝梁人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则有另一种解释:“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似乎陶渊明是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督邮折腰,就辞官归隐,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这三个原因,哪个才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呢?

先看奔丧.这只能说是陶渊明这次归隐的一个契机,谈不上是原因.如果奔丧,作者未必要辞官(完全可以请假),所去的地方应该是武昌,而不是自家的田园.可见,这不是作者归隐田园的原因,所以正文也无只字片语提及奔丧之事.那么,是因为督邮下乡,有人让陶渊明“束带见之”,作者觉得是种耻辱就愤而辞官归隐吗?这仍然是表面原因,至多是个诱因,还很可能是个借口.作者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原因在于这样的生活让他“深愧平生之志”.也就是说,让作者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平生之志.这究竟是怎样的志呢?用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质性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作者的志就是要追求和保持这种质性.这种质性与官场格格不入,只有在田园生活中才能保持.

这一点,我们在《归去来兮辞》的正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出来.首先,《归去来兮辞》写出了作者在归隐之前的压抑心情.接着,作者写到了归隐田园的愉快心情.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作者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开头这几句是对官场生活进行反思,“胡”、“奚”等疑问词体现了这种反思的精神.反思的结果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一旦想通了,作者就毅然踏上归隐之途:“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到家后,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连用好几个四言句,语气急促,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不难体会到作者刚入家门的激动之情.

接下来,作者用赋笔极力铺叙田园生活,这也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或写家庭生活之温馨,或写田园风光之优美,或写邻人亲戚之可亲.这些描写多用六言句,节奏舒缓,让我们看到作者归隐田园之后心情的愉悦和逐渐趋于平复,这跟他在官场“心为形役”的惆怅之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田园的风光美、人情美,以及这一切对他的吸引力.

另外,这两段文字句式比较整齐,没有像开头那样使用疑问词,表明作者回到田园以后心情不再纠结.虽然结尾一段文字出现了疑问句:“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但很快又回到句式整齐、节奏舒缓的六言句:“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心情再度恢复平静.全文句式、用词、语气、节奏均有所变化,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作者从官场回到田园,感受到了田园的美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田园生活时,有意忽略了田园生活的另一面:艰辛.其实,田园生活作为一种谋生之道是很辛苦的,这一点,陶渊明自己也是知道的.他有不少诗写到耕作的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不都是这种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这也说明,他是宁愿过着辛苦的田园生活,也要告别那个“心为形役”的官场生活,因为:同样是为了“口腹自役”,田园生活在满足口腹的同时,没有让他失去自然的质性,还能让他欣赏到美好的田园风光,感受与亲人、农人之间的亲密之情.由此可见,作者淡化田园生活的辛苦,突出其美好,目的是为了反衬官场生活之压抑人的本性,使人“心为形役”.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都是为了满足口腹,选择官场比选择田园好.这话当然有道理.不管怎么说,官场的地位和待遇都比归隐田园要好,虽然官场对人有束缚,但这种束缚自古而然,不是针对陶渊明一个人的,陶渊明应该能接受.陶渊明一开始走上仕途,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考虑.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走上仕途、呆在官场,绝对不只是为了解决口腹、摆脱贫穷,更是寻找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和机会.古代的士人大多数是这样思考人生的,陶渊明当不例外,这一点只要读读陶渊明的《咏荆轲》,以及《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等金刚怒目之作就能明白.可见,陶渊明并非天生就是隐士,他也有猛士的一面,这正是陶渊明一方面知道自己“性本爱丘山”,另一方面又几次出仕的原因.也就是说,陶渊明之前出仕的主要原因是想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不纯粹是为了生计.纯粹为了摆脱贫穷或者满足口腹之欲而出仕,那是俗吏的追求,陶渊明无论是作为高士还是猛士,都是不屑于为此的.

可惜的是,在当时那个讲究门阀制度的时代,像陶渊明这样的寒士想要在仕途上取得很好的发展实在太难,再加上他耿介刚烈的个性与官场格格不入,就更使他在官场上有一种“心为形役”之悲:既然在官场不能实现理想,呆下去又有违自己的本性,那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继续呆在官场呢?为什么不归隐田园呢?田园虽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甚至可能都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但它能让作者保持人格独立、追求人生自由,让他“委心任去留”、“乘化以归尽”.这样看来,陶渊明最终走上归隐田园,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总之,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性来理解,我们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就会探讨得更深入一些,就会明白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中为什么要对田园着力进行描写,并且把田园生活写得那么美好.

对陶渊明来说,“官场”是一种束缚,“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的地方,是“自由”的天地,归隐田园就是选择自由.古人讲究出处,归隐田园的选择自有其合理性;同时,古代社会属于农业社会,也为归隐田园提供了可能性.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这种选择还有意义吗?当然有.现代社会是个工业社会,物质空前丰富,科技进步神速,表面上人类比以前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人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挤压.即使我们不呆在官场,也很容易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气氛包围甚至吞噬,或是被先进的科技、快节奏的生活步伐裹挟着前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我们常常有一种异化的感觉,这难道不是一种束缚吗?在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更渴望自由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不是仍然在召唤着我们回归自然的人性吗?尽管现代社会不可能再出现陶渊明曾经归隐的田园,我们也很难回到那种原始意义上的田园,但我们一定要在内心里保留一份田园,让自己能享受到精神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说,《归去来兮辞》对田园的赞美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的美即使不是永恒的,也是长久的.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 张应中]

陶渊明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陶渊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陶渊明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