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实践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俗语辨析微写作教学实践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教学实践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俗语辨析微写作教学实践探析

【摘 要】当前部分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着以叙代议、武断分析、逻辑不严等共性问题.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开展“俗语辨析”微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之一.“俗语辨析”微写作教学活动主要有四个步骤:精选俗语、微型写作、课堂讨论、课后修改.训练目标与方向主要包括提升思维品质、指导知性表达、引导智性论证与打造写作专属四个方面.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俗语辨析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五版),“俗语”是指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俗语具有形体的凝固性、意义的整体性与使用上的现成性等特点.俗语主要以五言或杂言为主,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传统语境下产生的俗语,势必会受到新的挑战与质疑:当初约定俗成的表达是否还具有正确性与普适性?这就需要对俗语的运用进行辨析.

对高中生而言,俗语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源,开展“俗语辨析”微写作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为微写作提供了思辨话题和阐释空间.

在高三的写作教学中,俗语辨析是一种比较适合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的微写作课程.因为它具有“短”和“活”的特点.“短”,一是指句式短,适合学生寻觅和思考支撑俗语有理的环境;二是写作时间短,高三时间较为紧张,而提高写作水平又需要在平时积累,对俗语辨析的微写作,适合平时练笔.“活”,一是俗语辨析微写作受时间和地点等外部因素制约少,形式比较灵活;二是不少高三学生对自己以前阅读书籍中的素材不知道如何激活,通过俗语的辨析可以激活学生积累的素材,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俗语辨析”微写作训练的流程

沈建军在其所著的《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中指出,微型写作课型大致分为五种:基于生活应用的写作课、基于应试指导的写作课、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课、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课和基于任务活动的写作课.笔者所探索的俗语辨析微写作,兼有文本阅读的写作与问题解决的写作两种特点,一是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读写结合,一是辨析俗语的任务驱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俗语写作课基本节奏是每周选一两个俗语,写作时间30 分钟,字数不少于300 字.

1.结合学情,精选俗语.

从驱动角度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具有内在写作,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素.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精选俗语是关键.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选择俗语大致有三个出发点:一是基于年龄特征,针对高三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特点,教师可以挑选相对容易且易激发辨析兴趣的俗语,例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二是基于阅读现实,到了高三,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作用”产生怀疑,笔者就选择了“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开卷有益”等俗语让学生辨析;另外,在学生阅读了萧红、顾准、王小波、顾城、路遥等人物评传后,还可以选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俗语作为辨析话题,引导学生反思故乡对作家创作风格与精神成长的影响.三是基于时事热点,可以选择“身教重于言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俗语供学生进行辨析.

2.微型写作,辨析俗语.

黄厚江老师说:写作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写”上.而俗语辨析微写作,重点是“辨”与“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论证与推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三点:一是“挤干水分”,尽量不要选择举例论证的方法,去除平时写作举例分析的“水分”,使用演绎与归纳推理论证,或者使用图尔敏论证模式,强调分析与推理,呈现思维论证的“干货”;二是“逻辑严实”,好的论证的标准之一是子观点之间是否能形成坚实逻辑链,以方便读者聚焦思维领域、辨识思维走向、明晰论证思路;三是“严谨表述”,在分析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遣词造句的严谨与委婉,显示论理者的风度.对于最后形成的观点,尤其是表述最后观点时,需要补充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不要说得绝对化与片面化.例如,分析“开卷有益”这一俗语,其预设前提大致包含:(员)人们需要有益的东西;(圆)书籍中有价值的内容;(猿)读者需要打开书籍阅读;(源)书籍中有益的内容会被读者吸纳.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这4 个预设进行逐一分析与思考.首先是何为“有用”“有价值”?有价值一般包含实用价值、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不同层次的人对价值的理解与取向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对“有用”进行精细化讨论.对第二个预设,学生需要考虑是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包含实用、审美与科学价值或者思想价值,有没有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书籍.

对第三个预设,涉及如何“打开”的问题,即阅读方法与阅读取向问题,如果阅读方法不当,也会影响阅读效果.对最后一个预设,学生需要思考有用的书籍是不是对所有读者都有用,这就需要对读者等进行分类.综上,学生要想辨析“开卷有益”这句俗语成立的合理性,必须要从“谁开”(阅读主体)、“如何开”(阅读方式)、“什么书”(阅读内容)、“有何用”(阅读取向)等四个方面来思考这句话的合理性.

3.课堂教学,讨论俗语.

一是“师生讨论”,教师先请一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其阐述中出现的思维漏洞,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将讨论引向深入,从多角度发散思维,让理解与分析走向深刻,寻找俗语成立的前提;二是“生生辩论”,首先是在某俗语辨析中,教师将观点对立的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然后在学生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组成辩论队,主辩手坐在最前面,展开辩论,而坐在后面的学生在辩论赛休息期间,会与主辩手进行讨论与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与想法;三是设置“法庭第三方”,即在正常的辩论赛基础之上,再加入一方———“第三方观点”,例如,教师可以作为第三方而存在,提出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引导讨论走向深入,从单一思维走向多样思维.

4.聚焦漏洞,精心修改.

当课堂讨论完毕之后,学生需要在课后自主对相关俗语辨析的微写作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此时的修改主要聚焦于思维与论证方面,如修正自己的观点,细化论证结构,弥补逻辑漏洞等.在修改时,教师需特别提醒学生小心寻找隐性前提的存在,仔细推敲保证假设与前提的真实与正确.

二、“俗语辨析”微写作训练的目标与方向

1.培养思维品质.

俗语辨析,一般是对具有观点性意义的俗语进行深度证实或者证伪.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都需要学生讲理.讲理与论证是议论文分析的核心.对俗语辨析而言,所谓讲理,就是先细心厘清作为俗语观点成立的各种隐性前提与预设假设,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对前提与假设进行细心论证与推敲,以保证子前提存在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与逻辑性.开展俗语辨析微写作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多角度、逻辑性、公正性.

2.学会知性表达.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说理包括“逻辑”“信誉”和“情绪”,“信誉”是“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之中”,而“情绪”是指“存在于倾听者的感觉”.其实,不论说话者还是倾听者,都在强调语言的力量.在每次练笔和二次修改时,笔者一般会提醒学生,作为议论文语言,除了强调严谨性之外,要有“三有”:有温度、有风度与有文学味.语言要有温度,即要有情感的温度.在俗语辨析微写作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甚至要有“我以为”主观倾向的情感词,尽量不要做名言的“搬运工”.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语言要有风度,即说理时要有君子之风,说事论理之间,多用一些委婉词、限定词等,以表现思路的严谨、分析的缜密和内在的自信.最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的语言也需要有一定的文采,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对文字进行锤炼.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理性去判断与分析名人名言.对某些中心话题,笔者还会提供多版本、多文本、多作者关于这一些论断的阐释与分析,以供学生甄别与运用.如关于“理性”这一话题,笔者提供不同文体的文字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如佩索阿的诗歌《牧羊人》、纪伯伦的散文诗《论理性与热情》、毕飞宇的散文《人类的动物园》等.

3.形成智性论证.

好的论证结构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在俗语辨析初期,部分学生写作基本结构还不清晰,对此,笔者向学生介绍图尔敏论证模式.图尔敏论证模式主要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等6 个部分.笔者提醒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在思考俗语合理性的预设前提时,要有“应敌”意识,让俗语的存在显得更加理性和坚实.如分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俗语,其隐性假设是:(员)(某人)是读书人;(圆)世上有许多发挥自身才能显示作用的地方;(猿) 有用的人应该起码有一处可以施展才能;(源) 然而(某人)却处处无法发挥作用.笔者在运用“应敌”意识分析这一俗语时,首先寻找与这一俗语内涵相近或相反的俗语,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同的观点可以激发思维碰撞;再者,对俗语的隐性前提提出“假想敌”,如对隐性假设(猿),可以提出“如果有人壮志难酬,缺少施展抱负的现实条件”“小人得志也可以施展才能有用武之地”等不同意见.最后对隐性的逻辑链提出“假想敌”,即对预设前提(猿)(源)提出“假想敌”:“‘有用’是一个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有时的‘无用’也许是‘大用’”.这样,在对立观点的刺激下,学生会不断地修正自身的观点,调整思维方向,对关键词进行深入思考.

4.打造写作专属.

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在评价高中生竞赛作文时指出,(学生) 如果写得好的话,首先要放胆———胆子大,不要跟别人的一样.这样就突破通常的,庸常的思路,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此处“个性”不仅指学生私人阅读素材,还指班级共读内容.学生个性化研读的专题有:建筑中的美学、希腊城邦制度文明、野夫教育思想、电影专题等.班级共读研究的是高建国的《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李星的《路遥评传》、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等.要想让学生激活阅读记忆和形成局部系统的认识,还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写作,以写促思,使之序列化与体系化.例如,研读路遥时,我们以分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俗语为切入口,分析路遥成长与故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分析“门当户对”时,我们结合萧红与萧军、杨绛与钱钟书、沈从文与张兆和、俞平伯与许宝驯四个爱情样本,分析“门当户对”在当下的不同内涵和现实意义.

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通向古代思想的津梁.作为教者,我们应该以此为途径,引领学生在俗语中穿梭,在思维的感知与激荡中,努力提升文化品格与思维品质.

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教学实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