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语文教学中的巧问和善问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论文为您写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巧问和善问

摘 要:研究提问的技巧,对语文教学十分有意义.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建立在对文本深入领会、全面细致把握的基础上.问题的导向,应该和文本紧密相关.既要关注文本结构脉络,又要关注文本细节把握,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问题设置也应注重其生成的效果,要问得恰当,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文的学习、思考.

关键词:教学;巧问;善问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其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地位,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价值和美,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提问的技巧,搭起学生与文本间沟通的桥梁.余映潮说:“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教学设计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高质量的引领、激发、带动作用.”[1] 教师巧妙的提问,有助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达到对文本准确、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因此,研究提问的技巧,对语文教学十分有意义.那么,怎样设置合理的问题呢?

一、把握问题设置角度——巧问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只有建立在对文本深入领会、全面细致地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恰当的角度,有的放矢,设置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而问题的导向,应该和文本紧密相关:

1.关注文本结构脉络

设计问题时,为克服过于琐碎、肢解文本的缺陷,必须设置好主问题.主问题要能从大处入手,关注文本结构脉络,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地进行课堂学习,达到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把握.例如,在教学《囚绿记》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绿?(2)为何要囚绿?(3)“囚绿”前和“囚绿”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文本.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文章是以“绿”为线索组织材料、建构文章的,从而很轻松的就理清了文脉:文章记叙了作者由“寻绿”到“观绿”“囚绿”“放绿”最后“怀绿”的过程,整体思路明确以后,再根据教师补充的写作背景及课文倒数第二节的内容,学生便能很容易的感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重点.

2.关注文本细节把握

问题的设计,切忌空泛、含混、脱离文本.要切切实实地结合文本,关注细节,引领学生去扎扎实实地品读文本,紧密地和教材相扣,发掘教材中的美.比如在教学《劝学》时,通行的教学方法,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种结构图解:一,学习的意义.二,学习的作用.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而时雁行经典课《劝学》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后,就文章第二层几个比喻句,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各自用什么比喻什么?这两个比喻着重说明了什么?时老师通过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启迪学生通过结合具体词句的赏析,再次明确学习的作用及向谁学习,对课文的重难点处理也就更加到位.

3.关注文本主旨挖掘

好的问题,应该在关键处、文眼处设置,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深入挖掘,把握主旨.《装在套子里的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禁锢人们思想的别里科夫形象.但这篇文章,它深刻的时代意义是难点.有教师在教学时,围绕文章结尾一段话“我们从墓园回来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的内容,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学生思考后就会明白,人们害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也深受其害而又为之效忠的沙皇制度.

二、把握提问生成效果——善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真实的动态生成过程,问题设置也应注重其生成的效果.问题问得恰当,善问,便能促成精彩课堂的生成,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善问,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更积极投身学习中去,参与其中,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文本中,孔子师徒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主动从文中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去探寻人物个性,并和同学交流分享.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问:“小乔初嫁了”中“初”是否是错字?改成“出嫁”是不是更好?学生在对文本深入的探寻中一步步接近主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有教师设置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请给别里科夫开张病历表.问题二,别里科夫死了,是自杀还是他杀?请为他写出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然后教师按症状、病因、病源、病害等项目设计病历表,按实施内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几项设计调查报告.让学生根据文本筛选完成表格.[2]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使我们认识了一个完整而鲜活的别里科夫形象,了解他可恨、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生,明白沙皇制度的腐朽、残酷.

2.善问,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巧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文的学习、思考.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写刘和珍等人的遇害过程,甚至连弹的穿行路径都描写的如此详细?”学生通过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通过的穿行图更确切地想象惨案全景,明确刘和珍等人是背后、侧面中弹,从而有力地揭露了流言家诬陷刘和珍等人为暴徒的卑劣,也揭露了段政府虐杀的凶残.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感知和发现,从而在头脑中留下鲜活的印象.

3.善问,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所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3] 而善于提问,借助问题启发导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本领.有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课时,在学生速读全文后,顺着学生的阅读感受问:“孔乙己哪里可笑?”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动作,有的说语言,有的说神态,有的说服饰,有的说周围人反应.针对学生缺少深度的回答,这位教师又问:“我们都怕被人嘲笑、被人这样关注,孔乙己为什么这样?”有学生说他想与众不同.老师跟了一句:“孔乙己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学生根据文中信息很快找到答案,原来孔乙己想显示读书人的身份.教师再适时交待时代背景,经过分析,学生把握住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孔乙己令人同情”这一主题.这些提问,富于启发诱导性,充分显示了教师善问的特点.

三、结语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4]基于这一点,课堂上巧妙的设置问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把握知识、学会创造.而课堂问题设置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这就需要我们设置问题时,要避免浅显、直白,要能做到“精、实、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用心感悟,运用智慧,多角度多形式入手.既要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又要注重提问的技术性,巧问、善问,以精彩的提问促成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胡礼仁:《善问者如攻坚木》,《中学语文》2013年第11期.

[2] 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语文(必修五)》,南方出版社

2011年.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0年.

[4]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

[责编 潘务正]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