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国学课进中学校园的实践和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国学课进中学校园的实践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00052)于晓冰

[摘 要]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作者在学校针对初一新生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前期通过调查问卷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将国学对考试的实用和对人生的大用结合起来,自主研发校本国学教材;后期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教材,广泛拓展,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关注和及时回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检测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试题兼具趣味性和广泛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在国学课上的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国学课所涉及问题的思考不断加深.

[关键词]国学;教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0105

【名师简介】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北京市中考语文考题评价专家,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北京市西城区中考备考命题组成员.初中语文开明版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读本编委.多次获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中国教师报》《京华时报》等报刊报道,并发表文章多篇.原创公众号“水寒说语文”,部分公号文章全网阅读量达到百万以上.以“读诗书,羞为名,耻为利;诵经典,出于口,入于心”自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优秀国学经典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工作.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国学课或者是经典诵读课,名称不一而足,但都指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向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0年起笔者就把讲授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给不同届别的学生讲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经典,也讲过《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还结合课文大量讲授古代诗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及其家长都反馈说,当年的那些经典诗文的背诵,给了学生特别好的积淀,越往后越发现这些经典在铺垫人生底色方面的巨大作用.笔者试图探讨自己从教十几年来尤其是最近一年专任国学课教师以来在国学课教学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国学课开设的背景:政府的倡导及相关文件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学段有明确的优秀诗文背诵的数量要求,同时在附录部分也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推荐古诗文135篇(段).

《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21条改进意见》要求“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学校在学生初一入学伊始,就在正式的课表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专门开设国学课.笔者因为之前有相关的实践探索,有幸成为国学课的专任教师,负责校本国学课的设计研发.

二、国学课前期的调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国学课开始正式上课之前,笔者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学情的预测,做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基本学情.问卷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构成.

(1)你知道什么是国学吗?

A.不知道B.知道一点C.能说得比较深入

(2)你了解《声律启蒙》这本书吗?

A.没听说过B.会背诵其中的一部分C.会背诵全部

(3)你会背诵一些古今名联吗?

A.一副都不会B.会背诵5—10副C.会背诵10副以上

(4)你会背诵《论语》吗?

A.会背诵5则以下B.会背诵5—20则C.会背诵20则以上

(5)以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的目录,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依次在每首诗后面填写相应的选项字母.(目录此处从略)

A.会背诵B.部分会背诵C.不会背诵

(6)你觉得国学课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C.不知道

(7)列举你读过的中国古代的作品.(限整本书)

(8)如果你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请简单谈谈你对国学的认识,以及你对国学课有怎样的期待.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声律启蒙》、古今名联、《论语》等内容了解得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很不够.学生对小学必背古诗掌握得比较好,这和小学课堂上的落实以及小升初这个暑假初中教师布置了相关的背诵作业关系较大.

三、国学课教材的研发

前期调研显示出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比较欠缺,而且市面上的一些国学教材又不太适用,不能完全满校国学课开设的需求.于是,笔者着手自行研发国学课程的校本教材.

1.国学教材学案导言

可以通过校本国学教材学案导言了解这本学案的基本样式.本学案共15讲,每讲主要包含6个部分,即《声律启蒙》正文、古今名联、《论语》选读、小学古诗复习、“向你挑战”以及课后作业.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该书不仅音韵优美,句句对仗,节奏明快,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历史、器用饮食、花木鸟兽等.学习它,大而言之,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小而言之,可以让学生深刻把握对联的基本规律,掌握诗歌韵律,能够更好地应对中高考的相关试题.

本学案在这部分正文之后设置有“查阅工具书,解释相关词语”“注释”和“主要典故讲解”等内容.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释相关词语,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本学案所选词语多为初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重点词语,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释部分给出了小型工具书中有可能查不到但又对文本理解很重要的一些字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出处以及每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从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今名联部分是对《声律启蒙》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看到对联的真实样子.所选对联和该讲《声律启蒙》的音韵相同.学生欣赏古今名联,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体会汉语之美,还可以培养解答对联试题的能力.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典.该学案所选《论语》,主要涉及夫子论君子的若干内容.学生学习《论语》,大而言之,可以在学习经典深邃思想的同时,潜移默化培育完美人格;小而言之,可以为应对名著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这部分给出了相关文句的译文和重点词语的注释,以便学生理解文句含义.同时,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将经典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思考,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中学生对小学必背古诗的复习,大而言之,可以发挥诗教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使其心灵更为敏感丰富;小而言之,按照设定情境写出相关的诗句,是近年语文中高考古诗词考查的一个方向,有备无患.

“向你挑战”这个内容是对小学必背古诗的补充和扩展,所选诗词和同一讲中的小学古诗词属于同一类别,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展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范围,通过扎扎实实的大量诵读提升语文素养.

课后作业部分,每次任务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学生背诵该讲涉及的《声律启蒙》《论语》和小学古诗词.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该讲所选的古今名联和“向你挑战”部分扩展的古诗词都背诵下来.另外,要用正楷抄写该讲所涉及的《声律启蒙》,以达到提升书写能力、深化理解其内涵之目的.

国学课上应以读诵为主,教师作简单讲解,给学生一定时间背诵落实.笔者会选择一些比较有特点的诵读录音,提供给学生模仿借鉴.可以是一般的朗诵,也可以是配乐的吟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国学课也准备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总而言之,国学课很重要.大的方面,对人生有用;小的方面,对考试有用.务必高度重视.

2.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学案的导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国学课设计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来自《论语》中的以下内容.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这个学案正是围绕着“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的思路来设计.虽然社会上有了所谓的“国学热”,各种国学教材也层出不穷,但这种热更多只是虚火,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国学之重要性,更多只是叶公好龙而已.大多数人心里的一个问题一定是“学国学有什么用”,笔者认为国学对人生的这种 “无用之用”的“大用”不好讲,即便讲了,没有深入的学习经历,也很难体会到这种大用,而相对好讲的是关于考试的实用.于是,笔者在设计这个学案时,一方面要说“大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说“实用”的问题.通过讲“实用”,让学生能够重视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慢慢让他们体会到国学对于人生成长的“大用”.

当然,无论是“实用”还是“大用”,这种“有用”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形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进入不了他们的内心,一切有用就都无从谈起.所以,又要在课堂形式和考试形式上下一些功夫,多一些思考.

四、国学课教材的使用

国学教材学案编写好了,但这只是一个学案静态的样子,教师上课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本宣科,总要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了教材或者说学案,只是解决了一个“教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怎么教”的问题.

1.留下更多接口,留下更多可能

这个问题应该说不是编写者在学案编写完后才考虑的,在编写学案的同时甚至是在这之前就应该开始考虑了,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就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个表达.不能固守这个例子,一定要从这个例子延展开来.所以,编写者需要一边编写这个学案,一边不断地挖掘学案中所选择的材料有哪些延展的可能.就像是装修一栋房子,要尽可能多地预留一些插座的接口,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变动,免得到需要的时候,现弄来不及.

以第一讲的内容为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词语”这部分可以给学生说一说查字典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如何确定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思.这个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相关任务.笔者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准备的学习材料除了这本学案之外,还有由王力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训练他们使用这本工具书的能力.

《声律启蒙》“一东”中有“白叟对黄童”一句,可以结合课本上的《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等语句,扩展开来讲一讲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问题.

当开展《论语》选读部分涉及“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句,就可以结合“过则勿惮改”的讨论时,可说说“过”和“改”的关系,“人”和“过”的关系,“君子”和“小人”如何面对“过”,“改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论语》或者其他经典中找到很多经典语句作为依据,把这些经典语句联系起来做一个专题讲座,讲一两个小时都没问题.

小学古诗复习选择了三首送别诗,可以结合古代交通和通讯的不便,谈谈送别诗流行的原因;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却带来情感淡漠,来谈谈送别诗衰落的问题;还可以把《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写景和写情的文字重新组合,诵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联系写作,谈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等等.

“向你挑战”部分扩展出来的也是送别诗.可以结合“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谈一谈折柳送别的传统,如何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名句.谈一谈“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为什么能打动人心.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中,以上谈及的可以扩展的内容,仅仅是作为笔者的阅读背景和教学底气,并不是都要展开,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做随机的选择.即使是展开也不是完全展开,笔者会像说书人在关键的地方结扣子一样,说一些最有趣的、最能吸引人的.有一些内容要精讲,让学生体会其价值.笔者也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打住,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学生如想知道更多,就需要自己去探索.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如《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笔者只是带学生走过这片桃花林,来到“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这个地方,带他们走到洞口,让他们感觉到“仿佛若有光”,最多也就是“复行数十步”.至于说“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三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美好情境,则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去发现,去体会.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无非就是在举例而已.笔者再说也不如大师说得明白透彻,原来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有前言有后语的,原文是这样的:“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少年时代有这样一首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留下更多接口,留下更多可能,一定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或者学案,那样,真的就是“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了.

2.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

国学课教师除了要“留下更多接口,留下更多可能”,提前做好备课之外,也要时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一方面及时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疑问,另一方面关注备课过程中被忽略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笔者在讲授《声律启蒙》“二冬”中的“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这一句时,原本只是想重点说一说何谓“暮鼓”,但没有想到学生忽然提出一个问题,问为什么不是“春对秋,夏对冬”.在他们的概念中,对联中的词性相对应该是反义词的相对.于是笔者在此处停下来,要给他们具体说说对对子不是简单地找反义词,而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即可.同时,也要注意平仄的问题.这是用最为实际的例子随文解决了学生在对对子过程中的一些疑问.

3.国学课公众号的开设

笔者为了激发学生对国学课的兴趣,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这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为此,笔者专门开设国学课微信公众号,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国学课公众号的素材.比如,征集有关《声律启蒙》吟唱或者吟诵的素材是这样要求的:

演唱形式上可以是独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可以是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大合唱、小合唱),也可以是对唱(男声对唱、女声对唱、男女对唱)……

演唱风格上可以是通俗也可以是美声,可以是民谣也可以是摇滚,甚至是京韵大鼓、河北梆子……

配乐方面,可以是管乐也可以是弦乐,可以是钢琴也可以是手风琴,甚至可以是拍巴掌、敲桌子……当然,也可以没有配乐,清唱或者吟诵.

改编方面,可以是《声律启蒙》的原文,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做的一些改编.

总而言之,选择你喜欢的,唱出你的风格,吟出你的特色,秀出你的风采.

五、国学课程的检测与评价

国学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要通过活页形式,随机抽测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期末考查涉及一个学期所学的全部内容,除背诵的考查之外,也会有尝试对对子,写一写国学课的收获等类型的试题.期末测试是一个开卷的小测验.命题的基本思路:除了要广泛涵盖本学期所学内容之外,还要有趣味,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教师通过这样的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通过小作文,了解他们在国学课中有怎样的收获,有什么样的进一步的需求,为新学期的国学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1.期末测试的部分选择题及相关分析

(1)“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中的“广寒宫”传说是谁的住处?

A.嫦娥B.猪八戒C.王母娘娘D.玉帝E.太上老君

(2)“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中的“蛩”是什么动物?

A.蝴蝶B.蜻蜓C. 蝗虫D.螳螂E. 蟋蟀

(3)下面这副对联讲述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头,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土木金爻变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A.诸葛亮B.诸葛瑾C. 刘玄德D.孙仲谋

E. 曹孟德

(4)下面这则《论语》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A.饮食B. 交通C. 居住D. 行事E. 求学

(5)下面这些做法,明显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一项是

A.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B. 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也愿意这样做

C. 我觉得这事情对他有好处,所以要求他必须做

D.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E. 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6)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B.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E.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下列诗歌不属于送别诗的一首是

A. 别董. 送元二使安西C. 赋得古原草送别D. 送友人E. 行路难

以上选择题各有侧重,有侧重于国学常识的记忆,也有侧重于语句的理解,还有侧重于文意的理解等多个方面.笔者主要是想通过这样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为他们今后的国学学习明确方向和重点.

2.期末小作文学生作答情况及简要分析

请以“我和国学课的故事”“国学课给我的收获”“国学课上的一幕”“《声律启蒙》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1)以上题目四选一.(将所选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字数在200字以上,400字以内.(3)内容具体充实,不能泛泛而谈.

小作文测试的目的不是要区分出三六九等,尤其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四篇小作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写收获,有的侧重于写故事,有的侧重于写认识,也有侧重于写观察的.总之,笔者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他们的所长,使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把对国学课的最真实感受用文字展现出来.最终测试结果显示这一目的圆满达成.以下

引用几篇学生的小作文作为例证.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国学课.在这门课中,精心打造的国学课本和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唤醒了我对国家的责任感.

自从竞选班委受挫之后,我便意志消沉.社会责任感慢慢从我的心中淡出.直到国学课中的一件事发生,我才重新振作起来.

那天国学课,老师讲到了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给了我深深的触动,我终于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是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我意识到,社会需要一个兼济天下的栋梁之材,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不问世事的隐士.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它却反映了国学课对我的影响.

——谭天睿 《我和国学课的故事》

“上节课我让大家查的有关‘冯妇’的资料有人查了吗?”于老师洪亮的声音如一声雷鸣打在我的心上.完了,我竟然把这项作业忘得一干二净.

我懊恼地摇摇头,我明明记在笔记本上了啊.我的懊恼化成了紧张不安,害怕老师批评的情绪淹没了我,手心浸出了冷汗.整个教室寂静无声,同学们都紧张地看着老师.

好像过了几百年,于老师终于开口了.没想到,他竟然和颜悦色地讲起了《论语》中的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突然明白了于老师的用意.作业,是为了锻炼我们自己学习探究的能力,而不是老师强迫学生的“惩罚工具”.能否高效地学习在于自己.今后,虽然我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我也要做到“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能力.

——孙艺瑶 《国学课上的一幕》

《声律启蒙》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每每读到这一句,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水墨画里的情境.小舟泛于溪边,潇潇雨歇,打在水中,泛起一丝丝的涟漪,一位老翁在溪边垂钓.清晨,风轻拂,一位步履匆匆、两鬓风霜的旅人,走出来又很快消失在半明的天中了.

我觉得很美,无法言表的凄美.包含着无尽的酸楚,流年的忧伤,若隐若现的凄凄惨惨戚戚,让我想起了无数的诗人、游子,还有他们的诗,他们的文,颇有诗意的句子,这是我认为的最美的美——凄美.

——李盈欣《〈声律启蒙〉中我最喜欢的句子》

从学生稚嫩的笔触中可以看出国学课已经对他们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有益影响.教育需要慢功夫,相信假以时日,潜移默化之下,国学课会成为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

3.期末对联,学生作答情况及简要分析

补充完整下面的对联.

上联:声律启蒙启蒙声律

下联:

上联:读诗书,羞为名,耻为利

下联:

因为国学课上主要学习《声律启蒙》,所以笔者出了“声律启蒙启蒙声律”这样一个上联.学生作答,有对“笠翁对韵对韵笠翁”的,有对“三国演义演义三国”的,有对“聊斋志异志异聊斋”的,有对“诗词鉴赏鉴赏诗词”的,有对“经典诵读诵读经典”的,还有对“论语译注译注论语”的.

“读诗书,羞为名,耻为利”是笔者在国学课上经常给学生传递的思想.诵读经典,是为了修身,而不是为了治人,更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学生作答,有对“学五常,违为耻,尊为美”的,有对“在官场,光为清,荣为廉”的,有对“品古文,疑为思,问为学”的,有对“吟词曲,启为益,悟为功”的,还有对“抚七弦,舒作韵,慵作律”的.

应当说,学生的作答,并不都非常合乎对联的基本规则,还显得很稚嫩,但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更可以看出他们的潜力.

六、国学课进一步开展的几点思考

笔者在课堂上讲了十几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专门的国学课开设了一个学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思考以下问题.

1.国学课和语文课的关系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还是交叉的关系?如果要独立出来上国学课,那国学课应该和语文课有什么区别?笔者更倾向于将国学内容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国学经典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以考试为指挥棒,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

2.各年级国学课的衔接

以现在的趋势,下至幼儿园,上到大学,都有开设国学课的可能,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年级开设的国学课从内容上如何衔接,或者说不同年级都该讲什么内容呢?笔者以为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台湾学习.他们有专门的成熟的国学课程教材,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教材,但良莠不齐,系统性不够.国家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在语文教材中专门辟出国学经典的单元.

3.国学课的课时

有些学校将国学课列入正式课表,也有些学校将其作为选修.在学生学业负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国学课占多少学时合适呢?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现在的课时远远不足,不能凸显母语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要删减各种花样繁多的课程,大幅增加语文课时,在这个课时中包含国学讲授的时间,应该至少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4.国学课的师资

现在的国学课大都由语文教师来兼任.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是一位合格的国学教师.如何培养专任的国学教师呢?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忽视甚至批判,使得我们的文化出现断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续上这个断层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要强化中小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大学中文专业更要强化对古代经典的学习,使得每位有志于从事语文教师工作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国学素养.唯其如此,师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5.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国学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只是通过课堂上的有限时间讲授显然远远不够.如何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更广泛更深入学习的可能,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线下也是课堂,要以激发兴趣为主.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线上提供更多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

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国学进一步热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每所学校都必然面对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专职国学教师缺乏;另一个是国学内容包罗万象,如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开设有效课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上下齐心协力: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行动.笔者所做的这一点点工作就属于后者.希望这些实践与思考能够引发兄弟学校同行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推动国学课在校园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让国学课真正成为铺垫学生人生底色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车万育,李渔,王润安,陈泓.《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李鍌.国学基本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中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中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学课程辅导杂志

2、中学教学参考杂志

3、中学化学杂志

4、中学化学期刊

5、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