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导课程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指导课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开发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高校弱势群体的特点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了以素质提升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网络指导为拓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校 弱势群体 就业指导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创新,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弱势群体“鸣笛起航”;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明灯导航”;深化素质教育, 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强势护航”;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弱势学生群体就业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这些学生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自信心受到挫伤,甚至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此类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这种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到而驰,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贫困学生很难承担昂贵就业成本.数据显示,我国普通本专科贫困大学生约占25 %.但是目前就业成本也是相对昂贵的,主要是在择业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尤其在简历制作、 交通、 形象包装、门票、抵押金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2、低学历学生就业被排挤 .我们常说要人职匹配,不同的职位会有相应的专业、学历相匹配,并不是学历越高就越适合某个职位.然而,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居高不下,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不考虑招聘职位的适合度,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据北京一家外企人力资源经理介绍,他们近年来招聘的助理一职都是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或是海外留学研究生,最低的也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使低学历学生的就业 逐步被社会排挤,在夹逢中求存,而且就业率持续走低.如专科生和中专生的就业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3、女大学生就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虽然我国目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部分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性生理、社会、家庭角色等特点在招录女大学生过程中却设置了许多障碍,有的用人单位干脆直接就在招聘信息上标明“男士优先,性别:男”等.而从就业质量来看,比如薪酬、地域等,都明显比男士差,即使是女生的条件优于男生.

二、针对弱势学生群体就业课程体系的需求

经过多年实践, 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对弱势学生群体应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如:指导时间滞后;指导观念不清晰;指导内容空洞;指导形式单一;课程指导标本倒置等,整体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毕业生真正需求,难以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认知匹配.因此探索出一套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必要,将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提供最具体和直接的依据.

自2008 年,吉林省针对全省高校开展了 “双困生—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双困生”是高校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双困生”培训模式的探索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2011年,帮扶“双困生”就业已经列入吉林省政府民生工程.笔者作为项目的一员,全程参与了培训模式的确立,培训目标、理念、内容、方法的修改敲定,以及培训的实施(现场授课、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教具选用、效果评价等).五年的培训经历对“双困生”的基本特点、类型以及存在的就业困惑有了一定了解,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了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和建议.这段经历为本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

三、高校弱势群体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把课程目标放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升学生自信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核心是唤醒学生的‘自助’就业意识.将传统的提供就业信息、推介工作的“给予”式指导转变为“激发”式教育.教学形式采取小班授课和网络服务,团队式分组教学、网络“一对一”指导,与传统的讲大课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开展体验式教学,以‘做’为主,始终坚持以学生探究型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采取讨论、发言、模拟面试、案例分享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实践训练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1、在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不针对具体专业岗位的,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在社会生存和工作 适应中所应具有的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通用技能,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礼仪、自信、认真、忠诚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保证专业素质的充分发挥,可以从容应对或胜任各种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就业岗位的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职业通用技能的训练,如设计了表达能力专项训练模块、倾听能力专项训练模块、团队合作专项训练模块、创新实践训练模块等.每个专项模块根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灵活,多以体验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情境式教学为主. 如进行辩论会、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礼仪训练、创新项目路演等.

2、明确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教育.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大学一年级主要以职业测试、特征分类、激发兴趣,主要通过调研问卷、讲座等形式开展,第二学期开设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训练;大学二年级主要开展生涯规划,通过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测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就业弱势状况测试,让学生初步实现自我认知,感受自己所想所需所要,确立职业目标,早日规划,明确目标,按步实施.主要通过测试平台、一对一咨询、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团体训练等形式开展;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求职技能提升,专项训练职业通用技能,如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倾听能力等,训练职场礼仪,训练简历撰写和面试过程,为真正求职做前期准备铺垫.主要通过专项训练、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等形式开展.大学四年级,充分利用网络求职平台,即使获取求职信息,远程解决学生个体的具体求职问题.

3、建立就业指导社会性知识网络.充分合理的就业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效率,有效服务于学 生.建立社会、政府、高校三方的就业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建设网络就业市场,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网络面试了解单位环境,同时展示自己能力,来完成求职择业的过程,有效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在经济和信息上的不足.而且有了这个平台和市场,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早感受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使得招聘过程不再带着神秘面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弱势群体的规模量,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崔志涛. 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 戴勇. 基于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3] 邓宏宝.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 高飞.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5] 管红.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对策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2011.

[6] 胡伟国. 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工作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8(05).

[7] 杨在华.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 教育与现代化,2007.

[8] 李积萍.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9] 李旭鹏.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及帮扶途径探索[J].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72-74.

[10] 刘涛.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D]. 温州:西南财经大学,2010.

指导课程论文范文结:

关于指导课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指导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新课程导学期刊

2、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4、论文指导记录

5、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