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类硕士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综合实践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本文结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中的探索与思考,分别从领导重视,常态推进;发掘资源,构建框架;专家引领,大胆尝试和科学评价,有效激励这四方面展开阐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都很强的必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的内容广泛,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因为它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所以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能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进行自主开发,有效实施.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近几年来,作为农村小学的我们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谈谈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常态推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必须进入常态化的管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制订计划、地方管理、学校实施.对于这么一门特殊的课程的推行,就更需要学校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正校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并建立一支较为固定的科组队伍.这样既体现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又显示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提高了教师的认识和积极性.同时,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三年级开始,每班开设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校总课程表中固定时间内具体表示出来.在科组推进上,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制定了《化龙第二小学义务教育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汇编》、《化龙第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化龙第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指南》、《化龙第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方案》等,通过指引与评价促使学科开展常态化.

但是要让在大多教师眼里是“次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地开展,真正活起来,还必须彻底改变老师们的观念,真正重视起这一课程.因此,我们在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制度中,更加关注教师的培训,既有理论、文件等的学习,又有实践指导的研讨.在注重认识理解本课程的理念,促使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同时,重视每次的教研活动质量,逐渐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们这一农村小学的常态化实施.

二、发掘资源,构建框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都会有本身的地域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中,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本地方的特色资源.在《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因此,结合地区实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是我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结合学校科普特色教育的同时,积极地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校所处的潭山村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精髓,不断深化本地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断改革创新,使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赋予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姿彩.2000年,潭山村获“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0年,潭山村在东莞望牛墩举办的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中,乞巧作品《长生殿》获金奖,并于2011年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另外,潭山村加大经济投入,建设文化基地,打造文化产业链.结合飘色、乞巧等民间文艺文化特色,利用旧小学校址改造成为结合潭山飘色、乞巧等民间艺术文化综合社区,设置飘色、乞巧展馆等以传承潭山村文化艺术.设置民间艺术展览室并向村内子女学生开班授课,以传承民间艺术知识.化龙镇委、镇政府计划投入三千多万元建设全国首个“中国飘色文化公园”,让潭山飘色名副其实地成为化龙特色民间艺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同时,我们还多次找到了潭山村乞巧文化社团负责人——祺哥,进一步了解潭山村乞巧文化,并聘请他走进校园,为学生宣传潭山村乞巧文化,和指导简单制作,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兴趣.所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以科普教育和潭山村乞巧文化为纵轴的校本课程框架.

三、专家引领,大胆尝试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推进,领导的指引与关怀,专家的启发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多次邀请广州大学黄均焱教授和番禺区教育局教科室姜涛教授等专家莅临指导.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研讨中,我们多次邀请了区综合实践中心组骨干成员陈妙姬校长、屈曼玲副校长等到学校亲临指导我们的具体课型实施.并结合番禺区的各届的赛课进行大胆尝试,积极调研考察,反复专题论证.通过专家们的引领与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有了明确的内容框架后,我们进行了分年段实施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结合了番禺区的课型教学大赛活动,在课型研究的带动下,积极进行了具体主题活动的课例探讨.如李洁仪老师的《我们周围的木棉调查 》主题生成课;李副校长的《科技创新我能行》阅读方法指导课;冯燕珊老师的《中国传统节日调查》问题讨论课;潘少英老师的《关于潭山飘色的小研究》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这些一节节精彩的课例为我们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直接经验,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与各现场交流会进行观摩学习.如到徳兴小学、石綦小学等地进行观摩取经,从中我们学习了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先进经验.

四、科学评价,有效激励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与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合理、及时的评价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和深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只有好的评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主体的活动本身.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它重视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全员参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评价是围绕“主体”的发展而展开的,是注重“改进”,追求“发展”,谋求学生在对待活动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鼓励师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对师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它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应是综合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结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状况,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时,要坚持多元化、多样性原则.如可以有同伴间横向的评价,也可有学生个体发展性的纵向评价;可以有量化的评价,也可有模糊的评价;既可进行自我评价,也可进行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对此,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中,对师生开展了多元化评价.如对学生的评价对其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合作精神、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等方面分别进行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和家长评;对教师的评价上也分别量化为落实情况、指导水平、师生关系、资料整理和指导实效等方面,然后进行自评、科组内互评和领导评,并给予相应的等级奖励.就这样以科学的评价有效促进了我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肖龙海.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13年9月1日第1版.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1月1日第二版.

[3]黎瑞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12月第1版.

[4]吴岳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民族大学出版社.广东:2005年3月第1版.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综合实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2、综合实践小论文

3、综合实践论文

4、教育实践和杂志

5、经贸实践杂志

6、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