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以《雷雨》为例谈简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这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以《雷雨》为例谈简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试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张志公语);殊不知,我们的语文教学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崔峦语).

那么,如何才能简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雷雨》一课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把课备简单——理出一条主线

能够找出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活动,没有了繁琐的枝枝节节,课就自然能备得简单.那么,如何能找到这样的主线呢?

(一)熟读文本于心

备课前我们要熟读文本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会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就能理出一条主线.同时,也要围绕这条主线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是生成的准备.为了课堂能有精彩的生成,我们在预设的时候就要给学生留足空间,同时也要充分预想到各种可能性及其对策.这样既能轻松驾驭课堂,又能让学生个性飞扬.

《雷雨》这篇课文看似没有明显的主线,但是每一个片段都可以理出一条线.雷雨前:可怕.雷雨中:大.雷雨后:美.我在教学中就是以这样的感悟为主线,让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品读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如果有太多的枝枝节节,不仅教师自己手忙脚乱,学生也会被牵着鼻子走,搞得晕头转向,课堂思路被打乱,学生的个性阅读也无从谈起.低段的学生不适合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尤其是《雷雨》,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所以,我就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简单地教学.

(二)关注课后问题

很多课文后面都会出现“读读想想”这样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根据这些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就能抓住文章要领.《雷雨》这课的后面就有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根据这个问题,我就轻松寻找到了文本的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雷雨前的“可怕”;雷雨中的“雨大”;雷雨后的“美丽”,同时让他们边读边想象那样的画面,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

二、把课上简单——读好和用好

我们一直能听到“简简单单上语文”这句话.到底怎样算简单?我的理解更简单:读好和用好.“读好”就是读好课文,“用好”就是文本特色语言的积累、迁移、运用.

(一)读好

我始终认为,课是上给学生听的,不是向听课老师作秀的.老师听得懂的课,学生不一定懂,老师喜欢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一定能接受.何况,我也想不出什么花哨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这些都是次要的,朗读才是语文的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整堂课,做得最多的也是指导朗读.从古到今,读书是唯一能让学生获得真知的途径.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古代的教书先生,好像也只是拿着书本,领着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背,就培养出了一个个杰出的大文豪、大诗人.当然,古代的教学也有很多狭隘之处,古板、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今天提到古代,只是为了提取一个“读”字.但是,绝不能像古人那样呆板单调地读.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不仅读通、读懂,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情感.那么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呢?

1.采用声情并茂的范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扎实、灵动、有趣.更让人叹服的是他的范读,他范读时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音质虚实、读音长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听他声情并茂的范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悲伤处能催人泪下.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充满感情的朗读,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向听课老师传递着他对语文课程质朴而睿智的理解,传递着他对本色语文的准确把握.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要像于老师一样读好、读懂教材.“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要想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懂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事物特点,教师首先要“钻进去”读懂课文.这个“懂”字可不止一遍、两遍,于老师说过要读至少八遍、十遍,甚至更多.教师读懂了课文,才能用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进而被那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

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我在范读《雷雨》7、8两个自然段时,就让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并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朗读来表达.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读不到位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采取范读的形式指导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利用评价语言导向与激励

朗读的评价既要起到激励性又要起到导向性,充分发挥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吸收内化的功效.至于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不管哪种,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上,评价指向分别是一个句子和一处用词,要实在、贴切,最好能体现层次感.

本课的朗读指导过程中,我也努力地去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比如指导“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说:“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多可怕呀!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在指导“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句时,学生读得不到位,我这样引导:“乱摆这个词没读好,显得风还不够大,谁能读得再大一些?”指导“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时,我问学生:“你们能读出这样的变化吗?”有一学生把“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得很好,我就激励他:“三个哗,一个比一个响,让我感觉到雨越下越大了!谁也能这样读?”……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激励过程中,学生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慢慢读出文本语言的真实表达,同时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将文本情感与自身情感融为一体.变机械的重复朗读为层次分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不断提升.

3.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

儿童心理学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

采用引读法,可以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用教师的朗读情感带动学生,起到熏陶感染示范作用.

如指导朗读雷雨前、中、后三个场景时,

教师引读:“雷雨前真可怕呀!”

学生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教师引读:“雷雨可真大呀!”

学生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教师引读:“雷雨后真美呀!”

学生读:“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章要点,准确把握感情基调,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自然流淌.

(2)对比法

对比朗读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学生学完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内容后,我让三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读一读这三个不同的情景.在对比朗读中学生更清晰地感悟到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从而深刻地感受到雷雨天气的变化之迅速,大自然之神奇.

(3)创设情境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朗读“雷雨后”的内容时,播放钢琴曲《雨的印记》,一边听音乐一边读,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雷雨后的清新与美丽,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在“垂”字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见闻,说说:“怎么垂下来?”由于学生很少见到这种情景,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怎么垂下来”再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垂下来”.学生理解到:逃得快,不受伤,心里怕等.再次朗读时,就能将这样的理解融入其中了.可以说,我让学生理解词语,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朗读.朗读也是为了更深地理解.读好了,自然也就悟到了.

(二)用好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语文的目的,一半是为了运用.我所说的“用好”就是对文本特色语言的积累、迁移、运用.

1.注重积累,增加词汇量

语文课应该是积累语言的课.在读好描写雷雨大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描写雷雨大的词.我预计学生只能说出“倾盆大雨”,因此,我为他们准备了六个词,供他们朗读、积累.该老师帮助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否则,他们的脑海中永远只有一个词.

2.边读边练,促进知识内化提升

每篇课文总能找到几个语言训练点.课堂上,我们不妨不失时机地边读边练.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现学现用,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样可学,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读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时,我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口头说一说“( )越来越( )”,让学生在边读边练中提升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

3.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教学雷雨后的段落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雨后的景物,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可以让他们对雨后的景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脑海中组合成一幅画面,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了解作者写了什么.

4.读写迁移,培养写话能力

练习的设计要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出发.比如这篇课文的动词非常丰富,运用也很准确,值得展开训练.课文后面也提到这一点.因此,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之后,我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背诵,又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一用词特色,还提供了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为他们搭建平台,一步步阶梯上升,让他们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三、简单设计作业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用好配套作业

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能力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不用搞得很复杂.《课堂作业本》是和本册书配套的,上面的练习题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是文本学习的巩固、延伸、运用和检验.上课时,应该把一些和阅读有关的题目融入课堂,引导学生随堂解决.比如《雷雨》最后一题: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什么?我还能写一些表示雨大的词……完成这个作业的同时,是对学生课堂阅读收获的一次检验,是语言积累的一次运用,阅读能力的一次提升.

(二)适当拓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就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如《雷雨》一课的看图写话练习.在学完“雷雨后”时,我给学生一组图片,让学生也像课文一样运用动词,写一两句表达雨后美景的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写几句.这是文本语言的积累、迁移和运用,是对文本学习的一次有效拓展.同时也关注到了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与差异性.

要落实新课标精神,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作业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同时要关注作业的层次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此,作业设计要力求简单有效.

四、简单运用多媒体

我个人觉得多媒体给人的美感太视觉化,还是基于文字感悟和想象的美更能触动心灵.我儿子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去了一趟杭州西湖.他对我说:“苏轼骗人,西湖根本没那么美呀?”这说明什么?西湖美不美,要看怎么去欣赏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祖国语言文字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把西湖美化了,让孩子从朗读中感受到了它的美.所以我不喜欢像放连环画那样把文本的语言演绎成图片,我希望通过朗读让学生想象到书中的画面.这样的记忆更持久,更美好.教学中,我也没有将重点的句子一一投影,我怕自己手忙脚乱,也怕把课文拆得支离破碎,更怕学生应接不暇.我以为,学生应该学会读书.只有书上没有的,又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的,我才会考虑运用多媒体呈现.

比如在朗读和欣赏雨后美景时,伴随一段钢琴曲,能提升美感.最后出示一组图片是为了重现生活的场景,激发写作的兴趣,创建一个写话的平台,让学生有话可写.雷雨的三个场景的出示,是为了让学生对雷雨前、中、后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这是第一课时就已经解决的问题,所以,第二课时就直接出示.平常上课,用得最多的是实物投影,既方便又实用.对于多媒体,需要的时候用,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用了也要力求简单.

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它更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更立足于全体学生.它需要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准教学的切入口,关注教学目标和流程.总而言之,教简单的语文,需要不简单的教师!

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课堂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