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面论文如何写 跟辩论和辨析--谈《卖白菜》的教学设计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文关于教学设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辩论和辨析--谈《卖白菜》的教学设计

莫言的小说《卖白菜》以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层层铺叙的写法,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意蕴主旨深深打动着读者.

此文如何读?又如何教?

孙绍振先生在《文本细读》中说,“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一望而知”是表象,可能是学生初读后对文章内容粗浅的了解,可能是对文本显性表达形式的把握.“一无所知”并非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相对于我们语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大众化阅读而言的.我们的语文阅读就是要努力探知这些看似浅显的内容,这些显性元素背后深层的情感、意蕴以及作者写作匠心独运之妙处.

所以,这节课我紧紧抓住“铺叙”与“对比”这两种显性的文本表达形式,努力挖掘本文层层铺叙但结尾戛然而止的表达形式所带来的意蕴深长的表达效果;努力发现在对比烘托中母亲形象渐次丰满的特点,以及在语言文字背后深藏着的情感态度.

于是,我设计了两个主题活动——辩论与辨析,引领学生潜入文本,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艺术,品读文章中的精彩语段,以期达到对人物的了解、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一、辩论,体会铺叙的妙处

文章情节很简单,“‘我’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这件事作者既没有详写,也没有明写,而这个环节却是情节转折的关键,是引发坚强的母亲流泪的关键.如此重要的一件事,作者为何要略去呢?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设定了辩题——“我”该不该多收老太太一毛钱?

尝试以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理解、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行文的妙处.

正方认为,“我”应该多收老太太一毛钱.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本就不太愿意卖白菜,只是家里实在太贫穷了,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将家里准备过年的白菜卖了.

(2)因为见证了最小的那棵白菜的成长磨难,“我”对那棵最小的白菜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舍不得卖.

(3)“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的动作,老太太对我们种出的小白菜那挑剔的态度,老太太刻薄的语言,令“我”很不开心.

(4)“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这使“我”“十分恼火”.

……

一方面是“我”对小白菜的不舍,另一方面是老太太的挑剔、尖刻让“我”感到恼火和厌恶,老太太剥掉小白菜的干菜帮子,又让“我”觉得吃了亏,多算她一毛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就是说,“我”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这个举动并不突兀,是在前文层层铺叙、渲染之后的自然之举.所以,反而不需要多写了.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所在.抓住了这个写作特点,我们不仅明晰了文章详略安排及铺叙写法的作用,更走进了一个孩子在艰难中求生存、施报复的心路历程.

反方意见呢?

反方的意见和母亲是一致的.

内容呈现: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母亲用神态、语言告诉“我”:不管白菜有多珍贵,不管家庭有多贫穷,不管老太太有多可恶,多收老太太一毛钱都是不诚信的行为,是绝不可取的.

通过辩论,结合双方意见可知:前面的铺叙层层推进,是突出“我应该”,后面情节陡转到“我不应该”,这样,就有了强化“多收老太太钱”的后果的作用,也就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了.

二、辨析,感受对比的作用

这篇文章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母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写了母亲的坚强、母亲对诚信的坚守以及对“我”的教育,这些可谓是“一望而知”的,但望不到的是“对比”之中隐藏的深刻意蕴.

于是,我们的课堂有了以下三方面的辨析:

(一)母亲与“我”的对比

开头写家庭的窘境时,“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我”的哭泣是软弱的;她不哭,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

师:母亲的形象一直都是坚强的.但在面对老太太的无理挑剔时,母亲似乎显得有点软弱,态度明显不如我的强硬,试看以下比较,说说你的看法.

比较一:

1.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2.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个石头蛋子了!”

比较二:

1.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2.“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学生从这两处对比可以得出,“我”的“忍不住冒出一句话”,“我”的“恼火”“刺她”,都只是年少气盛、不懂事的表现;而母亲的“忧伤”“劝”、讲话的周到礼貌、小心翼翼,是卑微的、是妥协的、是顺从的,但绝不是软弱的,而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以后形成的有弹性的韧劲,是母亲的另一种坚强.

理解母亲的性格坚强,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的对比,走进人物内心,领悟出强硬并不代表坚强,妥协也不是软弱的观点,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是一种深层次的坚强.

(二)母亲与老太太的对比

其实,母亲的坚强不仅仅表现在与“我”的对比与对“我”的教育上,还表现在与老太太的对比上,同样是贫穷,母样在贫穷面前坚守诚信,以坚强抗击一切困难,而老太太却是那么挑剔、精明、尖刻.这就让母亲的坚强中更多了些理解、包容与慈悲的力量,懂得了在贫穷面前的不低头、不屈服,在困境面前对真善美的呵护才是真正的坚强与美好.

(三)从对比中感受母亲对我的教育

师:母亲问的是“你怎么能多收人家一毛钱呢?”而不是“你为什么要多收人家一毛钱呢?”这两种问法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原文的问法显出了母亲对“我”的质问、责备.

师:观察一下这句话的句式特点.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显出母亲的态度激动,对“我”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的不满和气愤.而改句显然是一个问句,语气相对和缓,甚至要给“我”解释的机会,显然和母亲当时的生气、对“我”的责备是不吻合的.

在辨析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其感受语言表达中的细微差异对表情达意的影响.

母亲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守诚信.

这种坚守,何尝不是另一种坚强呢?

“坚强”在这一系列的对比辨析中,渐次强化,渐次突现,被赋予了更多意蕴.

再看母亲对“我”的教育: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在“我”和母亲的语言中,作者都运用了省略号.对比两人语言中省略号的不同作用.

生:“我”的哭,有委屈、自责、愧疚,更有悔恨.省略号中千言万语,思绪纷纷.

生:母亲的话中,省略号表示母亲哭泣着说不下去了,是对“我”的失望、痛心,更是对自己家教不严的自责.

此处为小说的部分,写母亲的“流泪”,并不影响她的“坚强”形象,写坚强的母亲流泪,更凸显了母亲为“我”的不诚信而痛心;写“我”的哭,是“我”的后悔与自责.作者通过省略号来表达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及影响.

本节课以辩论与辨析为主要教学策略,以此来激活课堂,尝试着讲学生“一望而知”却“一无所知”的东西.这样做既抓住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又紧扣了文本,结合了教学内容,形成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整体把握,从而使他们深刻感知了文章主旨及作者所寄寓的意蕴情感.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教学设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教学设计杂志

2、外语教学期刊

3、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4、毕业设计说明书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