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论汉字硬笔书写的整体观感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汉字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汉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论汉字硬笔书写的整体观感

古永忠

【摘 要】 关于汉字书写, 历来说法各一、 标准众多, 给习书者带来不少困惑.如何化繁为简, 从整体观感上总结出 “方正齐匀洁” 五字标准, 或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书写评价的参考.

【关键词】 汉字书写; 整体观感; 方正齐匀洁

【中图分类号】 G29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8) 05-0075-03

【作者简介】 古永忠,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5) 教师, 高级教师, 深圳教科院重大招标课题 “高中汉字书写现状与对策研究” 负责人, 深圳中小学好课程 “汉字书写” 主持人.

书写是书法的基础, 但书写毕竟不同于书法, 故在对汉字的审美理解上也是不一样的, 要区别对待.特别是不能再犯 “用书法的标准来审视书写” 的错误, 也不能简单地用 “好” 与 “不好” 来进行笼统的评判, 更不能以偏概全、 用理想主义的眼光, 因其出现哪怕是一笔所谓的 “败笔” , 就进行全盘否定.这些做法显然都是有失公允的, 容易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甚至让学生因此缺乏书写的信心.

为便于分析, 我们可以把汉字书写水平从劣到优、 从微观到宏观, 分为以下几类: 1.没有一笔写好的; 2.没有一个字写好的; 3.能写好几个字的; 4.只有几个字写不好的; 5.只有几笔没写好的; 6.没有一笔没写好的.这些类型中, 1、 2、 6 类相对比较稀少, 大多数学生集中在 3、 4、 5 类.日常生活中, 我们多半看的是书写而非书法作品.所以, 3、 4、 5的水平已经能满足我们对书写水平的要求.书写强调的是实用性, 我们并不会太多关心书写的每笔每画的细节, 只要书写能达到清楚、 整洁, 利于辨识, 我们通常会认为这就是不错的书写.基于此, 在汉字书写上,我们认为讲究其书写整体观感的价值, 远大于过分纠缠笔力、 笔势、 墨法、 结构、 章法等书法细节的价值.这实际上也是书写工具从毛笔到硬笔变化后的必然结果, 因为,相对于 “唯笔软而奇怪生” 的毛笔而言, 硬笔笔头固定, 在运笔上几乎可以忽略提按,笔触粗细、 质感非常稳定, 其丰富性已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 硬笔书写正楷的整体观感可以概括为 “方正匀齐洁” 五个方面.

一、 方: 知棱守角谓之方

汉字俗称方块字, 其整体上近正方形,也有说长高比大致是 4 ∶ 5 或 4 ∶ 6 的矩形.可见, 与其他文字相比, 在整体观感上, “方” 无疑是其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在诸多的几何图 形 中 , 四 平 八稳、 棱角分明的方形, 给我们带来的情 感 体 验 是 “ 稳定、 端庄、 刚劲、 厚重、 大气” .基于方形的汉字, 以直线为主, 在空间构成上更丰富饱满, 是 “站得起、 立得住、 走得稳” 的文字; 相对而言, 绝大多数的字母文字, 以弧线为主, 在空间构成上过多牵连, 柔媚有余而刚劲不足, 有绵横之势而少纵挺之姿, 有匍匐前行之状而少昂首阔步之态.

所以, 我们在汉字的实际书写中, 应尽量展示汉字的这一特征, 把汉字写得方正.即要把方形的 A、 B、 C、 D 四个角位尽量写得饱满有内容, 这样才能撑得起 (如图所示) .在结体上, 汉字讲究中宫收紧, 如果我们以图中 O 点作为汉字之 “中宫” , 那么, O 点与A、 B、 C、 D 四个角位就形成一个自然的放射状构成.基于这点, 要把汉字写得正, 一要据首中宫之 O 点, 二要尽力达到 “开两肩”(即 A、 B 角位要平展) , 三要做到 “平四角”(即 A、 B、 C、 D四个角位近 90度) , 这样, 方得圆满.如果未其尽然, 则会出现汉字结构中的 “缺肩少腿” 重心不稳的情况, 而失汉字应有的风采.

在实际书写中, 我们可以把汉字的边沿连一条虚线进行检验, 如果大致接近方形,说明基本上达到这个要求了.

二、 正: 堂堂浩然谓之正

古文正, 从一从止, 守一而止.古有正统, 国家标准之义.正与方本是同质, 所谓方正, 方方正正也.字方则正, 不方不正.如果说方, 只是侧重于对汉字的字形进行描述的话, 那么, 正, 则进一步赋予了汉字的精神内涵, 古人甚至直接把楷书称为真书、 正书、 正楷, 即有正宗、 正统、 标准之义.

方, 让汉字有了俊朗的外形特征; 而正,则使汉字有了丰富的精神气质.

方与正虽是同质, 但二者仍有区别.在汉字 “方” 与 “正” 关系的处理上, 亦并不简单, 不会因为把字写方了, 字就自然正了.实际上, 许多书写作品, 如果我们只孤立地看其中一个两个字, 它虽是方的, 但放在整体中, 则不正, 究其然, 一是因为这个字虽是方的, 但并没有 “放正” ; 二是因为这个字与前后左右的字总体不协调, 所以在视觉或透视关系上, 让人感觉不正.而有的字, 单独看, 它不方, 但放在整体中, 却又让人感觉很正.所以, 真正的正, 并非绝对僵化的横平竖直的绳墨之正, 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上的辩证之正.

我们认为, 作为外形特征的方, 几何性稳定, 其标准更容易把握; 而作为精神内涵的正, 则相对抽象, 要辩证地认识、 动态地把握.这一点,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其 《书谱》中说得很明白, “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 ” 似险实正, 险中求正, 这样的书写, 才让人感觉灵动有变化, 惊心动魄又波澜不惊, 气象万千, 富于生机.如果只把 “正” 理解成 “横平竖直” “中规中矩” , 则书写之意趣全失矣.是故得方者易, 得正者难也.

三、 匀: 疏密相宜谓之匀

汉字书写既以硬笔为主, 故在其笔触上基本没有粗细变化, 不像毛笔书法, 可以运用提按产生的粗细变化来调节汉字整体的重心及均衡.所以, 今天用硬笔书写汉字, 要完成汉字的匀称平衡, 关键在于控制和调节好汉字笔画所分割的空间上的疏密关系.这也是汉字结体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要做到匀, 必须熟悉汉字的构成.除少量独体字外, 汉字基本上是合体字, 而合体字又大致可以分为横向水平构成的左右结构 (含左中右结构) 、 纵向垂直的上下结构(含上中下结构) 以及环状的包围结构 (含全包围、 半包围) .处理左右结构时, 主要注意竖画的处理, 如果一个字有多个竖画, 则一定要注意竖与竖之间的间距尽量一致, 此为书学中的 “排” ; 处理上下结构时, 主要注意横画的处理, 如果一个字有多个横画, 则一定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间距尽量一致, 此为书学中的 “叠” ; 处理其他结构时, 主要应注意各笔画与中宫的关系, 即尽量做到由中宫向四个角位的放射关系, 形成相对均匀的角平分.

当然, 汉字的构成, 不论是上下、 左右还是其他结构, 并非绝对对称的, 在笔画上, 可能是左多右少、 上少下多, 也可能相反, 左右结构中可能又局部地包含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中可能又内在地包含左右结构.总之, 实际情况要灵活得多.所以, 我们既要有各笔画的 “平分” 意识, 更要有 “揖让” 的意识.即, 由于构成汉字的部件在笔画上有多少之分, 所以, 我们在具体处理笔画的空间关系时, 要顺势而为, 灵活处置, 做到 “左少让右, 右少让左, 上少让下, 下少让上” “上紧下松、 左密右疏” 等等, 也就是不要机械地去追求 “绝对的匀” , 要在动态中去体现 “匀” .

四、 齐: 纵横若阵谓之齐

齐, 整齐之义.这里主要指在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时, 要做到整齐有序, 纵横有势.因为一般情况下, 汉字书写并非寥寥几字, 而是许多字的集合, 故须考虑字与字之间的整体排列关系.与书法的要求不一样,以实用为要义的书写, 其排列要求恰恰宜追求状如算子的整齐划一, 列若方阵, 气势恢宏.

要做到齐, 须注意以下几点:

1.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尽量统一, 高矮胖瘦不宜反差太大.

2.与传统书法的从上而下的纵向书写不一样, 今天汉字是从左到右的水平横向书写, 所以, 须尽量做到字的排列在一条水平线上.

3.注意字距与行距的处理; 一般而言, 宜做到 “无字距, 有行距” .行距以汉字高度的二分之一为宜.无字距, 方显紧凑; 有行距,才现疏朗, 整体才有排列感.如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 则会稀疏松散, 分散注意; 如行距不够, 则显压迫壅塞.

4.留有边距. “上不顶天, 下不触地, 左不撞墙, 右不碰壁. ” 上下左右离书写页面边线 (沿) 一般以大于 0.5cm 的距离为宜, 每行的首尾之字宜纵向对齐.全部书写内容所占页面空间以70%至80%并居中为好.

五、 洁: 不污不垢谓之洁

洁, 即要求书写的卷面整洁无污染.洁, 让人清爽素静, 尽得高雅之气.这是书写最直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失去书写卷面的洁, 其他均无从谈起.

造成书写卷面不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书写工具外壳脏腑或破损、 漏水掉墨.

2.汉字硬笔书写, 要求枕腕而书, 手不净, 有汗迹污渍.

3.有不良的书写习惯, 如书写中笔画有重笔、 反复填涂、 涂改等.

4.字迹潦草、 用笔轻重不一、 颜色不一.

5.书写页面不平整, 有折痕, 折痕中易藏垢纳污.

“方正匀齐洁” 五字中, 前三者侧重于单字微观的要求, 后二者则侧重于宏观整体的要求.尽精微而致广大, 仅从实用的硬笔汉字书写而言, 尤其是初学者, 如果能做到这五个字, 则书写自不会差矣.同时, 这也是学生从书写走向书法的必由之路.

汉字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汉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汉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汉字文化期刊

2、汉字文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