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场舞毕业论文范文 跟48周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免费广场舞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广场舞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48周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相同周期及锻炼频率的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女性骨密度(BMD)的影响,为运动健身提升老年人骨质结构、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匹配的太极组、快走组和广场组老年女性进行为期48周(5次/周)的运动干预,测试其腰椎和右侧股骨近端BMD的变化.结果:1)48周与0周组内比较,太极组的腰椎L2-4和股骨颈BMD显著升高(P<0.05);2)48周后组间比较,太极组腰椎L2-4和股骨颈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腰椎L2-4BMD显著大于广场组(P<0.05).结论:48周的太极拳运动能够增加老年女性腰椎L2-4、股骨颈BMD;快走和广场舞提升BMD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

关键词:太极拳;快走;广场舞;老年女性;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G8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6-0105-04

目前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日益加剧,截至2016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2%),预计2025年达到3亿[1].而老年人易发生骨质疏松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学者认为运动能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其可能的机制有:诱导了人体激素变化影响骨代谢;调节了骨代谢信号通路;产生机械应力对骨骼产生刺激[2].研究显示,老年人选择的运动方式一般为有氧运动、健身气功和抗阻训练[3],其中抗阻训练受场地、器械等因素限制且难以进行群体锻炼;而有氧运动、健身气功易组织,如快走、广场舞、太极拳、五禽戏等.对于运动周期和频率的选择,有学者Meta分析了运动对老年人BMD的影响,显示有氧运动(至少48周,3次/周,30~60分钟/次)能有效提高老年人腰椎和大转子区域BMD,而低于48周影响有限[4].邹军等在《运动防治骨质疏松专家共识》一文中指出,目前运动改善老年人BMD缺乏统一标准[2],且缺乏相同运动周期、运动频率和单次运动时间的不同运动对老年人BMD影响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假设在相同运动周期、频率和时间前提下,不同运动方式对老年人BMD影响有差异.拟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研究,选择老年人普遍接受的24式简化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探讨48周相同运动周期、频率和时间的3种运动方式对老年人BMD的影响,旨在丰富运动健身改善老年人BMD、预防骨质疏松的理论.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走访成都市大型社区及公园,募集有健身意愿的老年女性.纳入标准:1)年龄分布60~70a,绝经;2)通过健康体检和问卷填写;3)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骨质疏松症状;2)心血管或癫痫病;3)近2年服影响BDM的药物,吸烟或饮酒;4)有明显的下肢损伤或运动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法,对募集的受试者分成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匹配的太极组(n等于28,年龄64.3&plun;3.2a、身高157.0&plun;6.7cm、体重55.3&plun;7.1kg、BMI22.4&plun;3.2kg/m2),快走组(n等于29,年龄64.8&plun;2.9a、身高156.8&plun;5.8cm、体重56.0&plun;8.3kg、BMI22.8&plun;2.9kg/m2),广场舞组(n等于32,年龄65.3&plun;3.0a、身高157.2&plun;6.2cm、体重55.7&plun;6.4kg、BMI22.5&plun;3.6kg/m2),对照组(n等于31,年龄64.7&plun;4.1a、身高156.3&plun;7.7cm、体重56.0&plun;8.2kg、BMI22.9&plun;4.5kg/m2).实验初期共招募受试者146例,实验期间内太极、快走、广场和对照组分别有7、6、8、5例退出,人员流失率17.8%.

1.2方法

1.2.1运动干预

时间:2016年2月—2017年2月;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庆安社区活动广场.在专业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对3组运动组进行为期48周(5次/周,70分钟/次,包括10分钟的热身和放松)的干预.其中太极组选择24式简化太极拳锻炼(前4周为习练期,后44周为强化期[5]);快走组步频不低于90次/分钟;广场组需完成单脚支撑、原地提踵、跨步及旋转等动作.受试者心率监控参考Li[6]和孙威[7]的研究方案,每次练习完,即刻由实验人员用秒表计时30s,受试者自行按压腕部桡动脉的脉搏,监测每次的练习强度.保证受试者心率控制在(220-年龄)×(55%~65%),如心率超出或低于该范围的受试者会适当降低或增加练习强度.另外,3组运动组和对照组在48周内不再进行其他形式的有规律运动和服用影响BMD的药物.参考巴洪冰[1]和Chang[5]等人研究每隔4周由实验人员进行电话回访或面谈记录她们生活情况.

1.2.2骨密度测试

本研究采用美国NorlandXR~46型双能X线测试仪,在48周前后对所有受试者的腰椎和右侧股骨近端BDM进行测试,测量单位g/cm2.每个测量部位进行5次无折返扫描.其中腰椎L2-4误差系数为1%~2%,股骨近端的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误差系数分别为1%~2%、1%~2%和2.5%~5%[1].

1.2.3数理统计

采用Spss18.0对四组受试者测试数据进行平均值&plun;标准差处理.组内48周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事后多重比较(Post-Hoctests),显著水平α等于0.05.

2结果

经过48周运动干预后,4组受试者BMD变化见表1.1)0周:4组受试者腰椎和右侧股骨近端BMD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2)48周与0周组内比较:太极组腰椎L2-4和股骨颈BMD显著升高(P<0.05).快走组和广场舞组测试结果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腰椎和股骨近端BMD不同程度降低但不显著(P>0.05);3)48周后组间比较:太极组腰椎L2-4和股骨颈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腰椎L2-4BMD显著大于广场组(P<0.05).

3讨论

临床认为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一种辅助手段[2],但缺乏不同运动处方对BMD影响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女性常锻炼的3种运动方式: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分析相同运动周期(48周)、运动频率(5次/周)和运动时间(70min),对腰椎和股骨近端BMD的影响,为运动提升老年人BMD、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研究依据.

3.1太极拳对老年女性BMD的影响

目前,48周运动周期内由于选择的频率或时间不同,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BMD影响也不尽相同.Woo等[8]对65~74岁老年人(男、女各90例)进行太极拳干预,显示3次/周(60min)的太极拳运动虽提高了老年女性的腰椎和髋部BMD,但不显著,而老年男性BMD几乎无变化.一项早期的研究则持不同的观点,Chan(2004)[9]对平均54岁的绝经后女性进行5次/周(45min)太极干预,采用DXA测试受试者腰椎和股骨近端BMD,PQCT测量骨小梁和皮质BMD,显示绝经期女性进行太极拳运动能减少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本研究推测更长的太极锻炼或频率对提升老年人BMD是有益的.横断面研究证实了我们的推测,龚敏[10]的研究发现,5年以上(5~7次/周)的太极拳运动显著提升了老年女性腰椎L2-4(提升29%)和股骨近端BMD(大转子、Ward’s三角和股骨颈分别提升28%、38%和31%).本研究显示太极组腰椎L2-4(提升4.5%)和股骨颈(提升5.1%)BMD显著增加,一定程度验证了Chan[9]的结论.本研究太极组大转子和Ward’s三角BMD无显著变化,可能与干预时间不够长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骨骼空虚、失荣不健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主因.太极拳动作缓慢悠长并结合运气、调气从而达到益气养血、祛瘀生新、强筋壮骨的功效.另外,太极拳很多动作要求练习者采用半蹲姿势,并不断控制自身平衡的稳定性[5],对躯干、髋和大腿部位肌群起到锻炼作用,长期练习改变了腰椎和股骨近端肌群的应力变化,进而影响BMD.

3.2快走对老年女性BMD的影响

快走运动对人体BMD的影响结论不一.对于短期的快走干预学者认为不能促使BMD的改变.Gaba[11]对绝经女性(平均50岁)进行10周(5次/周)的快走练习并测试受试者上肢和跟骨BMD的变化,发现无显著变化.Kelley[12]将快走干预周期延长到16周并附加肌力训练,发现显著增加了绝经后女性Ward’s三角BMD,而对腰椎和股骨近端其他区域无显著影响.Ma等[13]Meta分析了快走对围绝经期(平均50岁)和绝经后女性(平均55岁)BMD的影响,显示24~96周的快走虽能提高腰椎BMD,但无显著效应,而超过24周的快走干预能提高股骨颈BMD.本研究快走组进行48周干预,对腰椎和股骨近端区域BMD虽有改善但不显著,造成结果的不同可能与未附加肌力训练或选择受试者的年龄更大有关.董宏[4]通过Meta分析证实了我们的解释,认为随着年龄增加运动对BMD影响效果逐渐降低.但本研究认为快走运动对老年女性BMD影响是有益的.刘栋[14]测试了16周快走干预后老年人的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发现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认为快走能促进人体骨代谢的合成.从快走运动的动作特点分析,本研究认为老年人在进行快走时,下肢的蹬伸和摆动比正常步行幅度大,对下肢产生更大的运动负荷,长期进行快走运动会对下肢产生更多的应力变化,进而影响BMD.

3.3广场舞对老年女性BMD的影响

目前对广场舞运动对绝经中年女性BMD影响持肯定观点.一项对平均年龄52.8岁的绝经女性进行24周广场舞干预,分析了不同时间(4周、12周和24周)胫骨BMD的变化,作者认为定期的广场舞能有效降低胫骨BMD流失速度,增加血清雌二醇水平,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15].而受试群体为老年女性则出现不一致的结论.横断面研究显示,平均63岁具有2年广场舞运动经验的老年女性的上肢、骨盆和大腿区域BMD,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认为快走能减缓老年人骨量流失的速度,降低骨折风险[16].本研究进行48周广场舞干预显示,老年女性的腰椎和股骨近端BMD虽有变化但不显著,与横断面研究一致.造成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差异的原因,本研究认为不同受试群体进行广场舞运动,练习的内容、强度和时间难以统一,因而对BMD影响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选择的广场舞需要受试者完成单脚支撑、原地提踵、跨步及旋转等动作,长期练习对提高老年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下肢关节肌力和BMD有积极作用.但是从心率监控发现,广场舞属于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运动项目,对人体骨骼的重塑短期干预效果不显著,可能需要长时间累积才更有效.

3.4比较3种运动方式对老年女性BMD的影响

目前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3种运动方式对老年女性腰椎和股骨近端BMD的影响缺乏文献报道.卢涛[17]对105例年龄分布在55~65岁老年女性进行为期48周(6次/周,40分钟/次)的太极拳、步行和舞蹈锻炼,并测试16周、32周和48周所有受试者跟骨BMD的变化,显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太极拳改善跟骨BMD的效果最明显.本研究测试受试者BMD的部位不同,经过48周运动干预组间比较显示,太极组腰椎L2-4BMD显著大于广场组(P<0.05).间接证实了卢涛[17]的观点.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太极组的受试者在日常活动中也有大量的行走,因此快走提升老年女性腰椎L2-4BMD效果不及太极拳.李庆[18]支持了本研究的观点:对老年女性进行48周(5次/周)的太极和快走干预,发现相比快走,太极拳提升老年女性BMD效果更佳;而广场舞由于体力活动水平较低需要更长的干预时间才能对BMD起到显著变化,因此短期内改善BMD的效果欠佳.

本研究认为,快走、广场舞因难统一运动强度,如快走时对心率、步幅或步频把控不一,广场舞运动方式多样,对体力活动水平难以监控,所以对BMD影响不一致.太极拳(24式简化)有固定的练习节奏(伴随音乐指导)易进行运动强度的量化.提示有规律、长期的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可靠的提升老年女性BMD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太极组、快走组和广场组其他BMD指标虽无显著变化,但未出现下降趋势(相比对照组).本研究证实了有规律的运动能够有效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但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未能比较不同锻炼周期、频率或时间对结果造成的影响,缺乏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对照,这些将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4结论

48周的太极拳运动能够显著增加老年女性腰椎L2-4和股骨颈BMD;快走和广场舞提升BMD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

广场舞论文范文结:

适合广场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广场舞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英语广场期刊

2、英语广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