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原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与高教强省,要建高原垒高峰实现存量提升增量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高原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高教强省,要建高原垒高峰实现存量提升增量

——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近日召开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在工作导向上,要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形成引领未来的新优势.如何在工作中突出这“四个强省”?一以贯之的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G20峰会期间,总书记曾对浙江提出“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殷切期望,那么具体到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建设,浙江又有哪些作为呢?记者现场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请他为我们解读浙江建设高教强省的方略和蓝图.

三个数字,看浙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浙江省着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

郭华巍:省委书记车俊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从这一点就充分反映了省委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给予的高度重视、寄予的殷切期望,我想这也是省委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全局战略的高度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虽然不是首次提出,但是把它提到了更高的战略位置,报告特别强调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这是基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而提出的.省委做出这样一个决策,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实际行动,更是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纵观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省逐步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大发展,浙江实现了“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这样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历程.有三个数字可以反映这种跨越式发展:1998年到2016年底,浙江高等教育院校数量,从32所增加到108所;全日制高校在校生,从12万人增加到10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96%跃升到2016年年底的57%.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不含直辖市)浙江省率先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可以说是全国省、市、区中高等教育发展进步最快的地区.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型发展道路,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浙江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三个“不相适应”,这也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当然,这个短板并不是说在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处于后进,而是较之于浙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

直面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 不适应”

记者:您提到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不相适应”,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郭华巍:浙江省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的总量、规模、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去年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期间,充分肯定了浙江的发展成绩——“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较于良好的整体发展势头,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具体表现为三个“不相适应”:

第一,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强省地位不相适应.从数据上看:我省GDP(国内生产总值)去年达到了46485亿元,排在全国第四;人均GDP达到83538元,排在全国第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2亿元,也是全国第五.因此,从以上三个经济发展指标看,浙江省在全国可以排到第四、第五的位置.但反观浙江高等教育,据第三方评价,浙江省在全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的竞争力排行中位居第九位,这显然与其经济地位有较大差距.还有一个数字,浙江省高校的博士生数量,排在全国第17位.同时,浙江高校数量较之于江苏省和广东省这些经济强省也存在较大差距,江苏省有166所高校,广东省有147所,而浙江省只有108所.

第二,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新常态下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创新驱动,都需要高层次人才做支撑和引领.浙江省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具体说,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和授权点数量偏少.在全国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我们作了一个比较:高校硕士学位授权数量上,平均有22.6所,浙江仅有19所;一级学科博士点,浙江省只有79个,处于倒数第三位;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平均有13.3所,浙江只有10所.若不把部属高校浙江大学计算在内,从省属高校来看,浙江省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排在倒数第二位.

浙江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从布局上看,68.4%的一级学科博士点、83.6%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92.8%的博士点、75.8%的硕士点主要集中在杭州.从结构上看,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中,全省有3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空白,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空白,而且还有6个硕士专业类别为空白.

所以,无论是从博士、硕士授权单位、授权点数量、布局还是结构等方面,都与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很不匹配,这也成为制约浙江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短板.

第三,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浙江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高水平大学的期盼不相适应.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浙江高等教育:“高峰”数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这实际上就反映了浙江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存在着短板和不足.浙江108所高校中,大学建制只有17所,仅占15.7%;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只有10所,仅占9.3%.我们108所高校中除了独立学院,共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半是近15年来新升的本科院校,而“985”“211”大学只有浙江大学一所.这个数量,与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市相差甚远.浙江老百姓期盼在浙江能够有更多的高水平大学、更多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可以选择,这成为他们最大的一个愿望.

两条路径,力争“补短板”

记者:浙江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然要“补短板”,有哪些发展路径呢?

郭华巍:我们要补上高等教育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望,关键是要补上高水平大学的短板.路子怎么走,我认为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建“高原”垒“高峰”,全面提升高校和学科发展水平.浙江高等教育,“高峰”数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这是高等教育短板薄弱的集中反映.为此,一方面,我省推出了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这是一个建“高原”的计划.我们遴选了A类一级学科98个、B类一级学科232个,作为重点建设学科.计划五年投17个亿用于A类和B类学科建设,使这部分高校的学科能够建强,把全省高等教育的基础打扎实,把“高原”的海拔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于2015年启动了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确定了5所高校的20个左右重点学科,作为高峰学科来建设.这是聚焦,即在“高原”学科的基础上建设“高峰”.

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增加5所左右,使重点高校建设数量达到10所左右;每年要投超过十个亿的资金,建3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建10个左右重点学科.通过这样的建设,使浙江省的一批省属高校切实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为跻身国内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省委省政府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这样就形成了浙江大学和省属高校共同发展的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全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子.此外,还要加强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和优质重点高职院校建设,使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这三个层面、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第二条路径,抓引进,求合作,努力扩大浙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一手抓内涵提升,一手抓引进发,通过这样“两手抓”来实现高水平大学数量的增加,优质资源的增加.最近正在推进的一所重要大学叫“西湖大学”,它是依托西湖高等研究院,通过聘请顶级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其他顶尖人才领衔,建设的一所民办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可能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现在已经落户杭州启动建设,其中依托的一个主体西湖高等研究院已经开始运作,同时成立了西湖教育基金会,全球的人才招聘工作也已经开始,部分顶尖人才已经签约落户.

我们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合作,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特别支持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建高水平国际化高校、联合学院、高水平学科、研究院、研究生院和校区,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挥好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所以从路径上来看,要一手抓现有高校质量水平提升,一手抓外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即“存量提升,增量发展”.

明晰思路,使每个高校都有“撒手锏”

记者: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在发展的战略布局上,遵循怎样的思路?

郭华巍:从基本思路上来说,有四个方面考虑:第一,服务需求.浙江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首先要围绕“两个服务”,一则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则服务浙江发展需求.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海洋经济战略,都是我们高等教育需要紧密服务的重大战略.作为浙江的高校,还要服务浙江的发展需求,比如“八大万亿产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发展建设.

第二,优化结构.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就是要牢牢抓住社会服务需求,优化“两个结构”,首先要优化布局结构.杭州、宁波、温州、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四大都市群.目前浙江高校主要集中在杭州,其次是宁波、温州,所以下一步在加大力度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作为浙西区域核心的金义都市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以此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再者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要求,更好地适应国家和浙江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使两者的对接度、匹配度、契合度更高,服务更精准.

第三,强化特色.这是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要坚持“两个聚焦”:一是聚焦重点,二是聚焦一流.每所学校都有很多学科和专业,只有这些学科和专业有竞争力、学校有竞争力,才能说浙江高校和高等教育具有真正的竞争力.为此,必须建设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使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撒手锏”,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科特色方面,浙江省属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格局.比如,像中国美术学院在美术学、设计学等方面全国领先,浙江工业大学在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研究、儿童研究、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宁波大学在信息通讯、海洋这些学科有所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总体上看,这些大学的特色才初步形成,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聚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聚焦一流.只有高水平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低水平的特色不叫特色.怎么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校的建设中去?就要通过聚焦来建设重点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聚焦一流人才和集中优势资源到特色优势学科上去,使其逐步进入国内一流,追赶世界一流.

第四,深化改革.改革是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出路所在.我们要立足于“两个深化”,有效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推进向高校放权,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管办评”改革.明晰政府与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权力与责任,把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着力转到以规划为引领、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参与、有序高效的教育治理模式.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将人事聘任、编制、岗位结构比例、绩效工资等权力下放给高校,提高学校推进自身建设的人、财、物统筹权,为高校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推进高校依章办学,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以大学章程为基础,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成政府、学校、师生、社会多方参与、有序运转的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提升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激发高校内部发展机制的活力和动力.

高原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高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原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