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思政理论课基于问题导向的多平台融合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思政理论课基于问题导向的多平台融合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

张 淑 琴, 王 睿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管理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摘 要: 长期以来, 思政理论课存在教不活、 学得枯燥无味的状况.为了改进思政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中充分融合了信息技术, 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为例, 探索建构了基于问题导向的多平台融合教学模式.总结了该模式教学中的创新点, 并对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高职; 思政理论课; 教学模式; 多平台融合

基金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7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泛在学习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动力机制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 SZKT-17Z07)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7年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泛在学习背景下思政理论课跨界化课堂教学实践” (项目编号: XKG201703)

作者简介: 张淑琴, 女, 讲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王睿, 男, 副教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 (2018) 10-0030-07

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对思政理论课进行教学创新和突破.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被称为“以问题为导向” 或 “基于问题” 的教学法,[1] 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可以通过教师筛选教材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相关问题, 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此教学方法基础上, 若能通过教师精心构建问题链, 并借助于多平台载体加以融合, 将更加有助于师生随时随地开展问题讨论、 互动交流, 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知识、 学习方式、 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跨学科、 跨时空、 跨文化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并有助于建构一个集个性化展示、 无障碍讨论、 学习轨迹全记录的全员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创新的有益尝试.

一、 课程性质及地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 “基础课” ) 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 教育部对“基础课” 的定位是: “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的行为规范. ”[2] 这一定位表明它是位居具体专业课程之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程.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而是一门高等教育中青年学生从内心认同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3]

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成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4] 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塑造学生信仰和现实关怀的主平台.以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让青年学生群体深刻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形成坚定政治品格, 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多平台融合教学模式建构

(一) 模式内涵

“基础课” 多平台融合的教学模式内涵在于紧紧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根本, 在U-learning (泛在学习) 背景下, 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方法 (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 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本课程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结合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和课程的具体价值目标, 建构本课程教学的 “问题链” .

2.在建构 “问题链” 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化、 信息化手段, 打造互融互通的多维教学平台.

3.通过多平台融合的教学媒介和载体, 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特别是以手机为教具, 借助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 以问题为媒介, 通过环环相扣的 “问题链” 引导, 将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实践及学习平台有机融合, 互融互通, 开展全方位的问题导向教学.

4.让教学活动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 层层递进、 不断深入, 使每位学习者都能融入、 分享和收获.

(二) 平台构成

为改变长期以来 “基础课” 教学存在的 “枯燥无味” “填鸭式教学” 和 “照本宣科” 等问题, 提升“基础课” 教学的引领性和实效性, 针对当代学生具有高信息能力水平的天然优势, 本课程将以 “线上线下多平台融合” 和 “课程教学 + 实践体验” 为出发点, 围绕 “问题导向” 的教学主线, 搭建如图1所示的线上 “网络云平台” 、 线下 “道德实践体验平台” 和 “面授课堂” 等三个教育教学平台.

在三个平台的搭建过程中, 按照如图2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以课程 “问题链” 为主线, 着重建构以课程微资源、 热点关注问题、 模块任务资源和互动交流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线上网络云平台, 建构涵盖志愿服务实践、 党史参观实践、 先锋模范学习实践的线下道德实践平台, 并通过面授课堂加以补充和完善.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借助基于移动端的网络云平台启动 “云平台下的PBL教学” , 同时, 将线下的道德实践平台、 面授平台融合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多平台融合的教学载体.

1.网络云平台构成.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 有90% 以上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 他们能熟练使用各种APP和电脑.网络已无时无刻不对学生造成影响, 而一些交互式好、 趣味性强的移动端教学平台, 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青睐.作为价值引领型的思政理论课, 其课程内容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 学生思想又极易受网络影响, 因此, 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 笔者认为, 搭建一个价值引领型的网络学习平台, 将有助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云平台的搭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课程资源模块化.教材体系的编写注重的是知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 但如果在课程资源构建的时候仍然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 将有可能法实现当前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因此, 在课程资源构建时可以围绕 “问题导向” 的思路, 将教材内容分成以下五个模块, 具体如表1所示. (2) 平台资源多元化.网络学习平台实用与否取决于平台“干货” 的多少和质量, 因此, 本网络平台以 “问题链” 为主线, 构建丰富的课程微资源, 并注重课程微资源的质量.围绕五大模块及其子模块, 搭建形式多样的微课资源、 案例资源和问题资源, 以满足网络自学者的需求. (3) 平台操作互动化.为适应U-Learning学习的需要, 通过构建具有反馈交流、 实时提醒、 积分查询和热点问题解答等功能的互动平台, 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集问题互动讨论评价、 微课资源学习积分、 网上任务完成积分、线上线下互通多功能为一体的学习平台.

2.道德实践平台构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也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 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直接认识和感知.由于网络平台学习存在线上学习不直观、 不透明等不足, 因此, 加强线下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将会有效地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 从而更加有助于思政理论课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培养目标.

加强线下道德实践平台的构建意义重大.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 道德实践平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 志愿服务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各学校团委的志愿者协会, 通过定期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进而感受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2) 党史参观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各学校附近的党史纪念馆、 革命圣地纪念馆等历史纪念博物馆,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 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了解国家发展历史, 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先锋模范学习平台.主要依托老红军、 老战士和先锋模范等事迹, 通过组织学生聆听讲座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课堂面授平台构成.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通过课堂教学, 一方面, 有助于教师对道德实践平台和线上网络学习平台的组织加以引导; 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教师对线上网络学习平台和道德实践平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加以解决.从而使课堂面授平台与线上网络云平台和道德实践学习平台一道, 形成互融互补的多维学习体系.课堂面授模块的构成如表2所示.

(三) 多平台教学组织

1.面授课堂组织.面授第一堂课是整个教学组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 因而, 在第一堂面授课中, 要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各平台学习的方式, 从而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在其余的面授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线上平台学习和线下道德实践所整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采用问题导入 (问题准备、 导入方式) 、 实施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面授解答) 和实施评价 (过程评价、 期末考试评价) 的方式组织教学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讲解、 问题分析和师生互动等方式.

2.网络学习平台教学组织.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组织可以在第一堂面授课向学生介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 按照课前准备 (资源准备、 平台操作说明和发布网络云平台二维码) 、 组织实施 (学生扫码、 师生互动交流、 完成任务) 和评价反馈 (教师在线评价、 系统自动提醒、 实时反馈) 的方式组织教学与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 资源学习、 问题互动和师生交流等方式完成.通过师生平台互动交流功能, 教师能够随时推送和反馈评价信息, 使用微信、 等工具进行交流反馈;利用平台的自动提醒功能, 教师可随时提醒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模块; 而利用平台的任务完成积分功能, 学生能随时查询积分及任务情况, 从而督促学生按时按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积分.

3.道德实践平台教学组织.道德实践平台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因而可以采取活动准备 (实践基地选择、 活动组织准备) 、 组织实施 (任务说明、 实施实践任务、 提交任务成果)和评价反馈 (参与赋分、 实效加分、 平台 + 课堂反馈) 的方式组织教学实践和评价.

(四) 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的评价, 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好坏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结合本课程多平台融合教学的实际特点, 本课程将采用综合积分的评价模式予以评价, 具体评价方法如表3所示.

三、 总结反思

(一) 教学创新点

1.教法创新. (1) “云平台” 理念, 即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的 UMU 网络学习平台, 以手机为教具, 将任务学习、 互动交流有机融合起来, 实现U-learning学习理念. (2) “网络 + 实践 + 面授” 的模式, 本课程以PBL (基于问题为导向) 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 “问题链” 将网络平台学习、 线下道德实践和教师面授教学互通互联. (3) 实施PBL 教学法, 有效地解决了思政理论课教不活、 教不透的难点, 教学中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组织,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学法创新. (1) 任务驱动.本课程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任务驱动法, 这是对任务驱动教学的新尝试, 这种方法可以始终保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设置的各项积分任务,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 实践体验.本课程通过道德实践载体进行实践活动,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

3. 推广价值.针对成人脱产学生的实际特点, 本课程采用PBL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借助于 “网络学习平台 + 线下道德实践平台 + 面授课堂问题讨论” 的模式.这一模式方法不仅适用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 而且也有助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 对其他相关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创新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 教学反思

1. 平台建构是重点.作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媒介, 网络平台和道德实践平台构建是本课程教学设计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点.因而如何完善和丰富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 如何选择道德实践平台基地, 以及采用何种组织形式非常重要.

2.问题链建构是难点.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收集到的问题信息进行整合串联, 并用多种媒介形式予以支撑是本课程的难点问题.因为对于选取什么样的问题, 该问题与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课程知识的匹配度以及学生对此的获得感, 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 各种资源载体的收集和制作也需要由团队加以协调配合.

3.综合评价是关键.本课程的评价由三个项目组成, 主要涉及到网络过程评价、 实践过程评价和课程考核终结性评价, 评价跨度大时间长.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客观、 全面的评价, 才能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从而为社会培养思想过硬、素质较高的合格人才.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结:

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