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语文老师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

母国政

要问中学语文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我真说不出.

下定义,是专家们的事情.

我上中学时把语文课分成两种——我爱上的,我不爱上的.

这种分类方法,全凭感情用事,没有任何根据.决定我好恶的,仅仅是任课教师.

我没有资格评价我的老师们,也没有能力识别他们教学的优劣.在这种情况下,说自己爱上某位老师的课或不爱上某位老师的课,不仅轻率,甚至荒唐.可是,当时我就这样把语文课分类了,或者说,把语文老师分类了.

上高中的最后两年,我跟随一位据说在我们这里很有名气的老师学习语文.听同学们说,这位老师常常在“语文教学”之类的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时我并不很懂“常常发表文章”意味着什么,不过我听了仍是肃然起敬.

这位老师的一切,都无可挑剔.小背头总是一丝不乱,长短也总是恰到好处;脸庞丰腴,又红又白;五官端正,搭配适宜;鼻梁上的眼镜使他显得凝重肃穆,加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制服,别人一看,便知他是以为人师表为己任的.

他的板书也极规矩,字不大,却圆润娟秀;横着写,就像拿尺子比着,笔直笔直的.

条理分明,充实严谨,是他讲课的特点.几乎每篇课文他都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讲起,然后解释生词,逐段分析,在黑板上写出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让我们一一抄在笔记本上.

他讲得那么认真,嗓门大得惊人.在炎热的夏季里,他会满脸潮红,汗珠凝聚在白皙的前额上,顺着两腮流淌.望着他,有时我会胡思乱想——这位老师讲课,怎么像干体力活儿似的?

过了一个学期,我便不愿意上他的课了.我觉得他总是让我们忙忙碌碌地抄写,抄时代背景,抄段落大意,没完没了.而他讲的所谓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我虽然不懂,但从笔记上看,几乎都大同小异,不过是几句套话的不同排列而已,我很难区分它们.

我希望在语文课上还能听到一些课以外的东西,那会有意思得多.可惜,这位老师从来不说题外的话.当然,我对这位老师印象不佳,还有其他原因,但那是老师们之间的事,我无庸置喙.

我更怀念在他之前给我授课的几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他们是常常说题外的话的.听着老师们说古道今,旁征博引,我常常觉得如沐春风,如得雨露,不仅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好像心中还充实了什么东西.那种灵妙的感觉,至今仍然令我心动.

我在北京四中念初二上半学期时,教我们语文的女老师休产假了,代课的是一位身体十分结实的老先生——续玉虎——短短的白头发茬儿晶莹闪亮,和他紫檀木似的脸以及一身笔挺的黑呢子中山装,形成鲜明对照.在自我介绍时,他微笑着向我们宣布,他是我们的学长——1917年于本校高中毕业,是本校足球队队员.他又告诉我们,大诗人冯至先生,也是我们的学长,比他低一年级.他特别强调说,就学问而言,他这个学长照冯至学长就差远了.这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获得了我的好感.

比起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续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算高明,但有时在讲课之余,他说起本世纪初他们在四中的一些往事,非常有趣,令人神往,很快我就爱上他的课了.

一次,在讲完正课之后,他又谈到冯至先生.他说,他高中毕业后,“ 侥幸”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但依然以踢足球为乐事,对学业并不重视;而冯至先生呢,第一年高考不幸落榜,但冯先生并不气馁,足不出户,刻苦攻读,第二年终于如愿考入北大,尤其可贵的是,冯先生将刻苦精神持之以恒,最终取得了大成就.他自己呢?纵然也有过雄心壮志,但终因没有踏踏实实读书,到老一事无成,只能惭愧度日了.

讲这些话时,他走下讲台,置身于一排排课桌之间,仿佛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个,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懊悔.我们都静静地望着他,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暮鼓晨钟似的响在我们心上.我们知道,这些话,他是为我们说的.

他忽然走回讲台前,闪闪的目光在我们的脸上一一巡视着,问我们:“你们当中,有喜欢写作的吗?有吗?这几十年,我搜集了很多生动的民间语言,记了整整两大本子.我愿意奉送.喜欢写作的同学,下课来找我吧.”

那时我正热衷于踢足球、打乒乓球,而且认为作文的命运根本无法自己把握,全看老师对你印象如何,对那两个大本子,我当然毫无兴趣.至于是否有别的同学保藏了那两个本子,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每想起它,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既美好又伤感的情愫.我觉得,那位身穿黑呢子中山装的白发老人,对他的学生们,对他的小学弟们,怀着的真诚的厚望,在人世间是十分珍贵的,也许我们辜负了他,但他给予我们的那份感动,永远照耀着我的心.

上初三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课的是杨锡之先生.杨先生如何授课,今天我已经丝毫回忆不出,我只知道,我喜欢他.后来,我有幸见过一些我国老一辈的真正的大知识分子,但论风度的儒雅,迄今而止,我还没见有超过杨锡之先生的.即便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工作人员每人都穿的松松垮垮的灰布制服,也遮挡不住他出众的风采.他个子高高的,清瘦,背稍稍有些驼——驼得那么有味道,斯文,持重,从容不迫.那时,他头发已经灰白,面容却依然俊美.难得的是,浓重的书卷气,几乎遮掩了他的俊美,那张脸上现出的是一种奇特的魅力——睿智,宁静,慈和,还有几丝不易觉察的孤傲.

我们班,有一多半同学是来自农村的,其中有两位年纪比我们大得多一些,至少其中一位当时已娶妻生子了.他们俩是杨先生最喜爱的学生.那时,写作文是要在课堂上完成的,他们俩却享有特权,可以在作文课后继续写下去,因为他们每篇作文都写得很长.一个作文本,我们可以用两三个学期;他们呢,两三个作文就写满了.杨先生总是称赞他们的作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给他们改作文时,花费的心血也多.他用红笔随处圈圈点点,还用他潇洒的毛笔字写上眉批,总批,都是密密麻麻的,光看作文本上那蓝字红字的错错落落,就是一种美妙的诱惑.那两位同学得到杨先生的鼓励,作文就格外用心了.

有一次——我忘记是讲哪课书了——杨先生忽然谈起写作的甘苦.他几乎是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深夜,描绘了寂静,描绘了孤灯,描绘了寻章索句的艰辛与快乐.他的目光与往常不同,回忆使它有些飘忽,动情使它如水般湿润.他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注视我们,他的目光越过我们头顶,穿透了厚厚的墙壁,不知望向什么地方.我觉得,那些话,他不只是向那两位农村同学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神是空茫的,带着些许欢乐,些许忧伤.他心里想些什么呢? 我们都怔怔地望着他,期待他的下文,然而,他微微一笑,目光转向我们,戛然而止了.

在我的中学语文教师中,令我最念念难忘的是北京十三中的马钧先生.

直到今天,我仍说不清马先生的年纪.给我们授课时,我就觉得他的年纪很大了,因为他已经歇顶,清瘦的脸也不光坦;但他穿着米色绸衫、浅色卡叽布西裤,亮洁的三接头皮鞋,特别是镜片后面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又使他显得非常年轻.不仅如此,他动作敏捷,有时动作幅度很大——也许他真是很年轻的.

与当时绝大多数严谨庄重的中学教师不同,他具有一种潇洒甚至疏狂的气质.那时尚无“启发式教学”之说,在讲台上,他洋洋洒洒,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讲课文,讲与课文有关的各种知识,甚至对时事发些议论,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有时讲着讲着,他会突然转身,飞快地在黑板上写下两句古诗,或某位我们还不知道的作家的名字.我们都觉得马先生的课精彩极了.

记得在讲老舍先生的《我爱新北京》时,他念了几句课文,忽然激动起来.他尖锐地批评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先生的新作《春华秋实》《无名高地有了名》《青年突击队》等.他说,老舍先生固然热情可嘉,但这些都是平庸之作,有谁相信,曾写出过《骆驼祥子》的作家,会写出这么一堆玩意儿!他告诫我们:读老舍,要读《骆驼祥子》,读《月牙》,读《断魂》,《青年突击队》之类的东西不必读.

令我惊讶的是,马先生在50 年代中期的即兴之谈,二三十年后,才成为某些老舍研究者的严肃话题.

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是一批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对文坛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对马先生的高论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觉得他目中无人.

确实,马先生傲气十足.我们在课堂上写作文时,他常常捧着一本精装的原文莎士比亚,有时专心阅读,有时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的大槐树沉思默想.那神气,早已把我们忘到九霄云外了.

他说,朱生豪先生把莎士比亚的全部剧作介绍到中国来,功不可没,但误译错译之处不少,他很想搞一套新的译本,可是没有时间——得判我们那些一挥而就的破作文.言下之意,是我们妨碍了他.

出我们意外的是,他也有“ 目中无己”的时候.

在他给我们讲授的一册语文课本上,收有一篇他写的散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标题为《狄西》,写的是他去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结识的一位匈牙利的青年.能被辞章学家们选作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当然都是十分精粹、十分规范的,对任何作家来说,都是一种荣耀.在没讲这课之前,我们都猜想,马先生一定不会错过给自己树碑立传的机会,至少要把青年联欢节上的趣闻趣事畅谈一番.没想到,在课堂上,他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篇东西没什么可讲的,也不该收进课本.翻过去吧.”这就完了,讲下一课了,让我们大失所望.

对中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杂文,是最艰涩难读的.马先生可能是鲁迅先生的热烈崇敬者.在课堂上,有时他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敌”发表很激烈的批评意见.有一次,他气愤地说:“鲁迅先生逝世后,周扬还有脸给先生抬棺材,装模作样!”我们都大眼瞪小眼,不知他为什么义愤填膺.几年之后,学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我才知道,那是属于“两个口号”之争中的事情.当时我们怎能理解呢!

讲起鲁迅先生的作品,他博论宏议,神采飞扬,自得其乐,可惜,我都似懂非懂.只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讲到鲁迅先生作品的含义深远时,他说:“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你不读完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你就不可能全部读懂这篇文章!不可能!”

我,不只我,我们全班同学都傻呆呆地望着他,既觉得他危言耸听,又觉得像是有些道理——对刚刚学完的《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正有一些不解之处.于是,教室里像突然刮起一股清风,翻动书页“哗哗”响,我们都睁大眼睛,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当时是否有新的领悟,已不记得.

以上三位语文老师,是我喜爱的.我愿意上他们的课,盼望上他们的课,就像期盼一场球赛,一个晚会,一次郊外远足.现在想来,他们的课所以有魅力,其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成分,利用它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灵智,丰富我们的情感,引导我们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正是在他们的熏陶和辅导下,有的同学开始写作,投稿,参加报社和北京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文学活动.他们精力充沛,热情似火,头脑灵活,组织文学小组,组织话剧团,干得有模有样.后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改弦易辙了,但对文学的痴迷,曾使他们中学时代的生命分外活跃,分外充实,并留下永远美好的记忆.

在这方面,我觉醒得晚.可是,一旦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那些封闭多年的记忆立即苏醒了.续玉虎先生、杨锡之先生、马钧先生生动的身影,亲切地浮现我的眼前,原来他们很早很早就在我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只是我太迟钝了,那么晚,才让它破土而出,拱出芽儿来.

我的妻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我问过她,你的学生中有喜爱文学的吗?有人向报纸杂志投稿吗?她说,80年代还有,极少.90年代以后,一个也没有了.

难怪.90年代以后的中学语文课,以争得中考高考分数为唯一目的,哪里顾得上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我为自己庆幸.毕竟,我曾经有过我喜爱的语文老师;毕竟,我曾经上过那么多打动我心灵的语文课.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节)

语文老师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语文老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语文老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语文论文范文

2、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3、语文天地杂志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