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而有为残而有位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跟残而有为残而有位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残而有为残而有位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残而有为残而有位

【摘 要】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最弱势的群体,他们大部分生存状态较差.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首先从改变教育支持入手.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首创建设残疾人实验基地,践行“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实现了农村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特殊教育;终身发展;残疾学生;培训就业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8-0049-03

【作者简介】葛华钦,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211200)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双胶鞋,师生开垦荒山地,筹建溧水区残疾人实验基地,组织残疾学生开展生产自救,帮助他们实现“残而有为”“残而有位”的人生目标.面对农村残疾人就业难、生存难的现状,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始终坚持“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长期扎根于农村,因地制宜,不断开拓创新,在农村地区残疾学生就业领域探索出了“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

一、恪守一个理念: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1.关注残疾人生存状态.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最弱势的群体.由于客观条件和自身障碍的影响,相当多的残疾人(尤其是智障人士)自我生存能力有限,贫困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残疾人受教育层次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业弱势凸显,基本生活需求难以保障,依赖于家庭,依赖于政府年复一年的补助、供养.老的“五保户”问题尚未解决,新的“低保家庭”又在不断产生,给政府、社会、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也给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特殊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就是改变残疾学生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享有一片蓝天.

2.提出“服务终身发展”的理念.

溧水特校创办于1986年.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远不足以满足残疾学生社会生存之需.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提高残疾学生受教育的层次,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引导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立足一个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同样实现人生价值的立命之本.从这个角度说,特殊教育也就是残疾人的生存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跳出传统思维,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与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

3.筹建残疾学生实验基地.

根据许家诚教授提出的“支持系统与生活质量”理论,要提高残疾人教育生活质量,改变残疾人生存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支持系统功能,帮助残疾人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使他们通过适合自己的劳动就业来改变命运.溧水特校结合农村残疾学生对种植和养殖等比较熟悉的特点以及溧水地区农业比较发达、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方努力和反复论证,于2001年开始建设“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

二、构建一种模式:“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

1.领导关心支持.

2001年2月,溧水区委、区政府批准了学校《关于申请无偿划拨(或租赁)荒山地进行生产自救的报告》,同意建立“溧水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先后颁发了5个文件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南京农业大学著名农学家柯建国、乔玉山等教授,对基地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提出了开发思路与原则.在“基地”建设期间,省、市、区领导多次到“基地”视察指导,对基地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基地面积达到800亩.这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首创,受到教育部领导的关注.学校在“全国加强特教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全国首届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实践研究会”上详细汇报了办学情况.2014年,学校基地被中残联确认为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2.完善办学模式.

残疾学生(尤其是智障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因诸多原因,在继续学习和就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2006年起对轻、中度智障学生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延长3年(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实施12年教育.2008年增设了听障学生职业中专,主修现代农业方向专业,开设“种植”和“养殖”两类课程,填补了南京市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进一步完善本地区残疾人教育体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层次,丰富了“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成为在全国同类(级)学校中率先对智障和听障学生实施15年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2012年,南京市特殊教育“双业创优”现场会在学校基地隆重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小蔓教授在会上说:“溧水特校实行教育、培训和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创造了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的中国样本.”

3.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教育、培训、就业三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学校成立了“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根据本地实情,分别制定了轻、中度智障学生和听障学生10~12年教育的课程设置,确定了种植、养殖课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结合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本校职业教育的要求,开发、编撰了《种植》和《养殖》两套(共十册)校本教材,拟定了适合轻、中度智障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进一步细化文化课与职教课、理论课与实践活动的比重.2006年12月,该课题被江苏省教科院立项为享受经费的省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2010年5月顺利结题.2012年6月,该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殊教育精品课题.

4.打造特色品牌.

在开展残疾学生教育、培训、就业实践的同时,基地得到稳定发展,形成了产业格局.在800多亩的基地上,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5个区(蔬菜栽培、苗木繁殖、花卉培育、水产养殖、果鸡放养),以及花卉超市、蔬菜大棚、苗木基地.其中“牡丹园”的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拥有来自4个国家的500多个品种、20多万株牡丹,成为江苏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种植区.另外,基地内还建有“小公园”“百昌亭”“律亭”“垂钓中心”等景观休闲处;桃树、梨树、枣树、杏树、葡萄已经挂果,中华乌骨鸡产出的青壳蛋销往全省各地,各种无公害蔬菜也供不应求.这一切都为培养残疾学生劳动技能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基地的造血功能也不断增强,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不断整合资源,将基地拓展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向广大市民提供观赏、休闲及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服务.2012年,“南京市残疾学生教育培训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现代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在此正式挂牌.自2005年起,学校先后举办过11届“南京·溧水牡丹节”活动,接待市、县、区中小学生20万多人次进行社会实践,接待市民10万多人次进行观光游览、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溧水特校基地成为特色鲜明的特殊教育品牌,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成就一种人生:拥有职业,拥有尊严

1.在师资力量上求提升.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学校首先从师资队伍培养上下功夫.自2004年起,先后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农学、花卉、畜牧、水产、蔬菜、果树、微生物等7名专业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逐渐打造出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70%以上的一线教师都能外出参加各级各类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更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多名教师在省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与此同时,基地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600平方的玻璃温室以及现代化的组培室、DNA检测实验室,可常年进行无土栽培、植株组培等现代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科技含量.

2.在教育方法上讲科学.

多年来,溧水特校结合残疾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多种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从残疾学生入学时就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强化“自立自强”“劳动光荣”等观念.文化课和技能课做到个别化、分层次教学.技能培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实”字,教学方式上突出一个“活”字,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构建模块化训练体系及实施分组分阶段教学,层层把关,严格考核,使学生在学习技能上得到充分体验和锻炼,不仅较好地掌握生产技术,还获得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目前他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苗木嫁接、疏花疏果、无土栽培、温室培育、禽畜鱼病防治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系统的教育、培训及就业指导下,这些残疾学生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做好各项职前准备,为真正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培训就业上显成效.

溧水特校现已有6个班的听障学生和4个班的智障学生在基地接受学习、培训,有20多名智障、听障毕业生在基地顺利就业.学习一门技能,发展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他们不再是家庭的累赘,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从2006年9月起,学校为每位残疾职工办理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5项保险,基本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拥有了职业,更拥有了尊严,真正实现了“残而有为,残而有位”.脑瘫孩子经金明是学校“综合班”第一届毕业生,他在基地学会了养鸡,从育雏控温到消毒防病,从断喙打针到生产记录,他学得认真,掌握得也快,毕业时学校将他留在了基地,负责养殖乌骨鸡、珍珠鸡等.经金明打算今后自己养鸡创业,挣钱孝敬父母,这是他的父母过去从不敢奢望的.从基地走出去的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被区实验幼儿园聘用的听障毕业生陈修奇,一直从事幼儿园环境设计、宣传橱窗、摄影摄像等工作.他勤奋好学,工作踏实细致,也深受领导、教师喜爱和信任.

4.在特色打造上促发展.

溧水特校深切关怀残疾人生存需求,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受到国家、省、市、区领导及特殊教育界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普示范基地”“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溧水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市新闻媒体,多年来一直跟踪报道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2013年,来自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学校之后,CNN前资深记者、美国埃默里大学新闻学教授西苏·麦卡锡女士感叹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溧水特校的案例上,体现了中国整个国家的进步和变化.”

寒来暑往三十载,溧水特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教育到普特结合,教育、培训、就业深度融合,事业发展蒸蒸日上.2013年溧水撤县划区,因新城规划需要,原学校与基地全部异地新建.2017年1月,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区正式启用.规划总面积达1075亩的新基地拉开了建设序幕,溧水特校开始了新的远航.

残而有为残而有位论文范文结:

关于残而有为残而有位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残而有为残而有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