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细读诗歌意象诗意空间中的审美蕴藉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这篇诗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细读诗歌意象诗意空间中的审美蕴藉

叶 涛 石莉莉

“意象”一词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文学审美的重要艺术标准.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意和象.前者指客观世界的物象,后者指主观世界的心灵.当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猝然遇合,诗人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转化成文字,也便成了诗.因此,读诗绕不开“意象”二字.正如陈良运先生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情态与形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一、意象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所谓继承性就是指意象有着相对固定的内涵,例如古人临别总是“折柳”相送,表达内心的不舍;或是描写传书“鸿雁”表现对远方离人的牵挂与思念.“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的”, 意象在诗歌中,也就具有了符号的性质.因此,读诗歌首先应该了解古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内涵.例如:

“酒”意象——友情、借酒消愁、狂放不羁“渡口”意象——羁旅之愁、漂泊之苦、依依惜别

“莲”意象——出淤泥而不染

“竹”意象——风骨

“兰”意象——清雅

“梅”意象——傲骨

“菊”意象——高洁

意象内涵相对固定,而主体情感却充满着独特性.诗人总是在寻求着突破——对意象内涵的突破.这便使得意象具有了创新性.例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送别地点在“劳亭”.“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长亭短亭皆送别.“亭”这个意象表现送别时那份留恋与不舍,这是古诗词中固定的内涵.但这首诗高超的艺术效果在后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日送别,理当折柳相送,表现那份不舍之情,同时暗示来年柳绿之时,又会再度归来重逢.这是古人送别的习俗,也是一份情思寄托.而诗人却道春风也似多情起来,知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柳条不青,便不能折柳相送,可免去离别之苦,更不必经受此去经年的相思之苦.真是别出新意,另辟诗境.《文心雕龙· 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在诗人假定性的想象中,诗情更是别具一格.因此,读诗不仅要读意象固定的内涵,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推敲的还是诗人对意象的创新、诗人独特的诗情.

意象的创造性逐渐发展演变,使得意象具有了多义性.相同的意象能表现截然不同的情感.

例如: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的《天仙子》)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葬花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

张先的《天仙子》中表现的是惜春与伤春之情.林黛玉《葬花吟》更是将花的命运与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她不单单是在伤春,更是感慨自身易碎的生命,花落之时,便是人亡之际,怎能不让人震撼.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独具一格,用落花表现自己不屈不挠的性格,虽英雄无用武之地,却依然豪情万丈.

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经过漫长的演变,其内涵逐渐丰富,从原来较为固定的本义到后来的多义,古典诗词意象的多义性与语言的模糊造就了古典诗词深邃的人文内涵与清新的审美体验.读诗不能只读表层之意,更要读深层之情,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然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二、字斟句酌,细读意象

古人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今人读诗,也必得字斟句酌,玩味推敲,方能体味个中滋味.

首先,可以关注意象中的形容词.形容词,描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眼中景物所呈现出的特点正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情感.例如 “秋思鼻祖”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前三句连用九个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层次鲜明的秋景图.一、三两句描写意象的形容词传神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首句中的 “藤”是枯的,毫无生命力,“树”已是垂垂老矣,令人联想到的是绿叶落尽,只剩枯枝败叶.毫无生气的枯木、“鸦”都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而在这里却是昏昏沉沉的,偶尔几声凄厉的叫声回荡于天地之间,似乎它是晚秋里唯一的活物,让人感受到一个肃杀、衰败的秋天.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的马是瘦马,可见人马皆受旅途之苦多时,吹来的是萧瑟的西风,一人一马在猎猎西风中颓然行走在古旧的小道上,三个意象表现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孤寂、漂泊之感多么强烈.读者通过对修饰词的解读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悲苦、迷茫的情感.

三、将心比心,还原心境

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提倡细读文本时应使用还原法.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放大变形,在读诗歌时,我们用现实世界里的正常逻辑去揣摩艺术世界的逻辑便会有矛盾之处.孙绍振老师认为这种矛盾之处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艺术世界还原,便能发现诗人的独特心境.如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皇城下了一场小雨之后青草生长,诗人写到“草色遥看近却无”.依据人们的经验,远看不清楚,而走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诗歌中会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朦胧之美.而这句诗句却不是,远处能看见,走近了却看不见了,这就很值得斟酌.若是一般人便会觉得远远看去绿油油的,近看没了也就罢了,不放在心上,而韩愈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小草是春日最美好的景色,胜过皇都一切繁盛烟柳.这就是诗人内心的诗意,见到春草生长的那份欣喜与心动.

四、感受意境,整体把握

“意境”和“意象”一样,也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心雕龙》一文描述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境”的本质意义就是“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美学境界”.

意象的外延大于意境,不是一切审美意象都有意境,只有取之象外才能创造出意境.苦吟派诗人专注于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孙绍振老师却认为苦吟派诗人专注于炼字功夫,不善于营造整体意境.不管是写诗还是读诗,我们不仅要关注意象,也应关注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意境.

读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可以读到看花开花落的诗人之“闲”,进而感受到夜之静、山之空.空空荡荡的春山时有几声鸟鸣.有鸟鸣则并不空,而鸟一鸣,回响于深林之中,似有“鸟鸣山更幽”之静.此处以声来衬静,更显山之幽静.因此,这首诗歌人闲、夜静、山空、鸟鸣更幽,组合在一起表现的意境高度统一,艺术境界更加丰富.

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意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诗人内在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叶涛,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石莉莉,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诗歌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诗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诗歌刊物投稿

2、诗歌投稿杂志

3、投稿诗歌

4、诗歌月刊

5、诗歌投稿

6、诗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