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促进表达因子的课堂提问策略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课堂提问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课堂提问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促进表达因子的课堂提问策略

徐凤燕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210024)

摘 要:数学课堂上,主抓四个“因子”,即“一个问题研究”“一种数学表达”“一张学习单”“一次快乐体验”.这些因子相互独立,又彼此促进.其中,“一种数学表达”又被称为“表达因子”.教师不妨用适切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因子”,让提问触发思考、厘清表达、提升思想.

关键词:“表达因子”课堂提问策略

无论是“顺学课堂”“导学课堂”,还是其他力求“让儿童站在课”的课堂,均旨在凸显儿童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探索、交往的场所.实践中,我们也在摸索,努力给学生展示一个个颇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情境,进行一次次互动对话与提炼反思,提供一次次尝试的机会……其中,有一些具有生长意义、影响意义的环节或是因素,我们称之为“因子”,它们能更好地激发课堂活力,推动课堂持续、热烈地向第“40+n”分钟推进.

数学课堂上,我们主抓四个“因子”,即“一个问题研究”“一种数学表达”“一张学习单”“一次快乐体验”.这些因子相互独立,又彼此促进.其中的“一”并不仅仅是“一个”,还是多种研究、表达、学习和体验的整体.“研究”是内驱,“学习单”是载体,“体验”是伴随状态,“表达”是连接其他因子的纽带,也是其他因子的外显形式,是更自由的因子.我们将“一种数学表达”称为“表达因子”,具体是指:学生针对数学活动进行的解释、表征,用于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其形式可能是书面的、口头的,或是两者结合的,配合以实验、演示、演算、表演等方式;展现类型主要为个人或团队合作;互动方式可表现为:“我补充”“我提问”“我发现”“我质疑”“我解释”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用适切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因子”.

一、让提问触发思考

一节课的教学有它自己的节奏,其起承转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教师在其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不容小觑.教师能否带着学生发现并饶有兴致地研究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研究与表达.教师成功的“开启问”,将直接触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将教材中“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改成“王大叔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面积为2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圃.如果22根木条要全部用完,而且不能折断,你觉得他能完成这一任务吗”.这一改动,在创设了适宜探究空间的同时,也创立了无限对话的可能,让不同思考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思考的方向和层次变得丰富.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运用一一列举,证明所有可能的情况下是否有满足条件的答案,也可反过来由面积是20平方米的长方形一一列举出周长是否满足条件.列举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画图、列表、列算式等方法.教师要适时提示:只有列举出所有情况,才能说明是否存在周长为22米、面积为20平方米的长方形.足够的思维空间、思考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致,丰富的思考资源为学生的后续讨论提供了数学表达的媒介.

二、让提问厘清表达

学生的思考有时更关注结论,不容易将“自己是怎么思考到的”表达出来.这时,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明晰思考路径,促进表达中的有效互动.

(一)表明交流主线

有人认为,学生的交流是自然流淌的声音,不需要任何组织与指导.事实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恰恰应在看似不重要之处.如,学生在交流汇报前,教师提醒:想一想,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一问,会让学生将交流的重点由仅呈现答案,转而关注说清楚得出答案的过程,或是关注让对方看明白、听明白、想明白的方式.学生会想到借助形象的图形、表格,或是丰富的举例,将抽象的思考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让数学表达更清晰、更深刻、更生动.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些3的倍数,你有什么猜想?请说清楚你是怎样想到的.”小组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

生开始我认为3的倍数应该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样,只和个位有关.可是后来发现圈出的数的个位没有特点,0到9都有,所以只看个位是不行的.因此我想会不会换个数位有用呢?于是就只看十位,可是十位上的数也没有特点,所以只看十位也是不行的.后来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生对于一个两位数,要么只看个位,要么只看十位,要么十位和个位一起看.

生一起看,看什么呢?两个都有可能变.我发现有一类数组比较特别,如12和21都是3的倍数,24和42也都是,可是如果它本来就不是3的倍数,个位和十位交换后也不是.

生交换前后的数,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和?差?

……

生我可以解释,如果一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它等于99a+9b+a+b+c,99a和9b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 a+b+c的和了.

……

学生在想方设法说清楚自己如何想的过程中,抽丝剥茧,终于结合百数表中圈的数,理清思考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有理有据、线索清晰.而随后,教师抓住学生的解释,让他们明白:猜想—验证—解释—新猜想,是内在探索的路径,也是外在表达的逻辑.

(二)主抓矛盾观点

课堂教学不会总是顺风顺水,有时也“硝烟四起”,学生会针对某一个研究,观点各异,教师要抓住矛盾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其间,学生除了需要调整自己表达的思路、方式外,还需要不断拉拢同盟,让更多的盟友支持自己,这可以促进更多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扇形的认识”,一位学生提出“圆是特殊的扇形,圆心角为360°”,立即有学生反对.这时,教师抓住这一矛盾,让学生辩论:圆是特殊的扇形吗?先将学生按照所持不同观点分为三组:赞同的、反对的、中立的,要求“赞同”和“反对”的学生想办法说服对方,“中立”的学生可随时调整立场.学生紧扣扇形的定义展开辩论,课堂气氛活跃,画图说明的、一条条核对定义的、运用运算叠加的……不一而足.

如此,教师通过抓住主要矛盾,关注每个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高度参与,深入思考.

(三)展现错误资源

思维的活性,往往从错误开始.错误,有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错误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触摸问题的本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易受思维定式影响,草草审题,思维因为少一分警觉,致使思考的严谨性大打折扣.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陷阱,展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明确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据此整理条件、解决问题,教师这样层层引导:

师你能解决这样的题吗?

(出示题目:“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桃树每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杏树?”)

师你会做吗?×××,真快!(追问)你是怎么做的?

生8×4等于32(棵).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不能那样做,因为题中前面讲的是杏树,后面讲的是桃树,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板书:关系.)

师你的意思是?

生我的意思是解决杏树问题,就应该用跟杏树有关系的条件,“桃树每行4棵”跟问题没有关系,应该为:“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每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杏树?”

师(追问第一个回答的学生)你认为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应该细心读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师看来要解决好问题,首先得弄清题意.

……

学生草率解题,教师及时抓住错误资源,让学生不仅仅从题目表述的改变中明确数量关系,更明白解决问题的本质是要抓实数量关系.教师的层层追问,给了学生充分感悟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准确表达的可能.

三、让提问提升思想

教学中,教师往往解决问题后,就匆匆带领学生“奔赴”下一题,少了驻足咀嚼的过程,思维就缺乏提升的空间.如果教师进一步提问,则会促使学生快速反思,提炼出整个数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是结果,也可能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路径等.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例2“计算12+14+18+116”,学生用了多种方法,有的分步通分计算,有的直接通分计算,有的画图得到结果,有的用1-116算出答案,有的先补一个116再减去一个116计算结果,还有的先乘2,用2倍的结果减去原来的算式得到答案,等等,方法不一而足.接下来,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分享收获:

师同学们能回顾每种方法,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生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求一道算式的结果,居然可以用图来表示,算式和图形的结合原来这样美妙.

生是的,数少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缺精准.

生我认为这题最妙的是原本算加法,结果转化成用减法计算.

生我补充,其实就是要算阴影,用整体减去空白,以前我们计算面积时也用过这种思路,没想到计算算式也可以这样用.

生我觉得要算一个结果,可以先计算它的2倍,再推算其中的一份.这种思路也很有趣.

生其实先补一个,再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的方法也很不错.补上一个让原来的算式转化成一个整数,再减就方便多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整数的时候也用过,如999+99+9等于999+99+9+3-3等于1110-3等于1107.

生但是我想提醒大家,这道题的转化是建立在算式本身的特点基础上的.

生如果换成13+19+127+181可以怎样算呢?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某个好方法呢?

……

在展示了众多思考方式之后,教师杀了个“回马”,让学生在回味、咀嚼中提炼思想、方法,再以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或联系旧知整数中解决问题的规律;或推想新知,思考不同规律下的算式的解法;或概括解决问题的路径,留下思考线索等——这些都给数学表达提供了许多可能.

可见,“表达因子”像个推手,将课堂上的学生不断地推向思维的高处,让他们享受思考的焦灼与快乐.当然,促进“表达因子”并不是仅关注学生的表达,还需要和其他因子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新数学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朱伊雯,邵光华.数学教育中的符号语言及其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6(1).

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课堂提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课堂提问方面论文范文。

1、高效课堂论文

2、父母课堂杂志

3、课堂内外杂志社

4、新课堂杂志

5、课堂内外杂志

6、父母课堂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