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用述评与其他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钢琴教学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钢琴教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用述评与其他

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办,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钢琴教学法团队”承办的“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于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此次学术周活动,包括6场专家讲座、5场学术论坛、2场钢琴音乐会以及1次全国钢琴教学论文评选与优秀论文宣讲与点评,可谓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钢琴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各个领域.笔者全程参与了各项活动,收获颇丰且深受鼓舞.特作此文,对此次活动作一简要述评,并提出自己对于相关学科建设的观点.

此次学术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家讲座从不同层面带来国内外相关信息,尤其是跨学科结合的研究视野与强调钢琴教学的科学性与“育人”作用,引领学科前进的正确方向.

6场专家讲座分别是但昭义教授的《教材,教学法的载体——〈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教学法解析〉》、周薇教授的《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杨燕迪教授主讲《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上音文脉》、来自美国的史密斯教授(ScottMcBrideSmith)的《钢琴教学法学科在美国的建构与发展》、来自德国的马斯特内克教授(WolfgangMastnak)的《未来钢琴教育:一个跨学科的挑战.神经心理学、功能解剖学及预防医学的方面》以及赵晓生教授的《音乐教育不能离开音耳与乐心》.

但昭义强调普及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通过钢琴,学习音乐,接收音乐美的熏染,丰富人生”,教材作为教育之本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创编本民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且符合钢琴基础教育先进理念、路线、方法和科学规律的教材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他就其创编的最新出版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石和教学法探究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周薇在讲座中边讲边弹,以丰富的音乐实例和精彩的弹奏示范展示了教师应如何运用各种音乐“表情技法”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从而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各种浅显易懂但精妙深刻的真知灼见可谓周教授一生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的精华,例如教学中纠错到准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音乐表现与美的表达才是终点;钢琴演奏是靠先天素质吃饭还是靠后天科学训练?包括如何掌握节奏、确定速度、线条刻画与乐句造型、声部平衡与声部处理、力度量化、踏板运用、结构感的培养等细节问题,在讲座中都被条分缕析.杨燕迪在讲座中首先介绍论题起源于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中国著名钢琴家钢琴作品系列》等重量级书谱的出版,涉及11位具有国立音专和上音“学缘”的作曲家,他们笔下的钢琴杰作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曲目.接着他如数家珍,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缘起、贺绿汀的高起点启幕、丁善德的探查与示范、桑桐的独特贡献、1949年后中国钢琴创作群像、从传统到现代的汪立三、王建中的探索与转型等方面举证,通过对代表作品的技术和文化分析,结合音频展示加深观众的感性体验,阐述中国钢琴创作中上音文脉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现当代钢琴音乐史中的重要意义.赵晓生教授讲座前已经通过微信将详细的讲座提纲发布,内容详实让人充满期待.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赵教授的精彩演讲只讲了提纲中的两大部分.他以“五识”(识键盘、识符、识指、识理、识音)概括要一直伴随着钢琴学习的五件重要事情,以“点、线、面、体”讲解钢琴教学的四个方面,一边讲一边在钢琴上示范演奏,先生精力过人,口若悬河,最后不得不被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打断.

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史密斯教授讲座由杨丹赫担任翻译,讲者首先梳理了欧洲从18世纪钢琴教育的开端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然后过渡到19世纪欧美出现的高等音乐学院中的教学理念,最后对堪萨斯大学的钢琴教学法学科建制做了简要的介绍.德国教授马斯特内克用中文脱稿演讲,首先从跨学科的角度界定了钢琴教育的科学专业前景:跨学科的范围包括身心科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和格式塔心理学、深层心理学与原型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艺术内涵和哲学——审美及美学、文化社会学、音乐学与音乐理论,医学和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预防医学、神经科学及精神病学.研究模式和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生理学和功能解剖学的研究,以及解释学和哲学的手段.继而指出弹钢琴实际上是精神与生理的反馈循环,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了欣赏钢琴艺术的边缘系统和审美系统,介绍以脑电图研究钢琴演奏的神经运动系统,最后涉及到预防医学领域的职业病防治.

如果说4场中方教授的讲座分别从教材与教法、中国钢琴作品研究、钢琴演奏教学法等各个方面展示了讲者各自深厚的积累,尤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那么2场外籍教授的讲座则提供了跨学科的视野以及“他山之石”,两者结合,明确了钢琴教育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钢琴教育的科学专业前景,的确为我们打开了更宽广的研究空间.而欧洲钢琴教育在18、19世纪的一些观念与做法对于当前我们的教学也是不无启迪,例如舒曼时期发展对音乐的热爱和自律的能力是当时家庭钢琴教育的目标,舒曼认为钢琴教学中每天弹琴发展技术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发展良好的音乐听觉和发展想像力;门德尔松时期,莱比锡音乐学院钢琴课是3—6人一组,19世纪所有著名钢琴教师都有小组上课,一对一的授课大约1910年左右才形成.而现代研究也表明,小组课更有竞争,学生能从彼此的错误中学习;俄国的大钢琴家都被要求教学,理念是最好的钢琴家教学更容易成功等.

2.学术论坛讨论交流了钢琴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及学科建设发展问题,几乎以全景扫描的形式呈现了全国各地的经验与问题,发人深省.

5场学术论坛的议题分别为《社会钢琴教育水平的提高与规范》《钢琴教学法的学科内涵,国内外现状与发展前景》《中国钢琴作品如何运用于钢琴教学中》《如何将钢琴教学法作为一个学科纳入高校音乐教育》《音乐院校钢琴基础课教学与教材研究》,每一场由一位“钢琴教学法团队”成员主持,由9—12名来自各音乐院校的钢琴教授在台上公开发言.

各论坛发言的主要观点有:针对当前社会钢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高校必须承担培养全国普及音乐教育师资的重担,通过开办师资培训、编订教材、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方法、举办普及音乐会等方式提高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可以对培训机构进行约束、评估、考评、监管,出台相关政策与行规,业余钢琴教学应摒弃过于功利的目的性;针对钢琴教学法的学科内涵及国内外现状与发展前景,9位专家就自己在不同国家所接触的钢琴教学法、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本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讲解,对钢琴教学法领域的科研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钢琴作品如何运用于钢琴教学中,大家认为中国钢琴作品相较西方古典作品普遍存在接受度不高的问题,须通过创作更加优质、可听性高、技术性强的作品,在教学大纲中设定中国钢琴作品必选曲目,以及在演奏前与作曲家沟通等方式提高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育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应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把中国作品进行分级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教学运用少,教师责任大,自己要学习、研究;针对音乐院校钢琴基础课教学与教材研究,12位来自不同院校的专家分别就各自学校钢琴基础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此种种,台上专家畅所欲言,各种观点撞击,台下听众听记不停,收获满满.这样的相互交流学习与探讨,不仅呈现出各地钢琴教学的实际面貌,更以各种观点的碰撞势必将对今后的钢琴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和提升.

3.音乐会与获奖论文现场点评给现场参与者带来艺术享受与学术收获.

2场音乐会分别是解静娴博士的讲座音乐会《穆然深思,融于琴音》以及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才子刘忆凡的《纪念上音90华诞——刘忆凡钢琴独奏音乐会》.在经历一整天的讲座与论坛带来的头脑风暴之后,两个晚上的音乐会无疑给大家带来了轻松的艺术享受.尤其是18岁就在第十届波兰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J.NawrockaAward-诙谐曲演奏特别奖”的刘忆凡,此次将其独奏音乐会作为向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0周年庆典的献礼,全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肖邦钢琴音乐的精深理解.

1场获奖论文现场点评是在学术周开始之前的全国钢琴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基础之上.此次评选共收到全国各地教师的参赛论文116篇,6位评审专家周薇、赵小红、代百生、王庆、邹彦、甘芳萌经过三轮,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论文共6名,每位获奖者有10分钟宣讲自己的论文,之后由杨燕迪、周薇、代百生、王庆四位评审专家对每一篇论文逐一现场点评.几位获奖者的论文的确不俗,从选题到研究方法到写作的学术规范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现场点评专家也毫不含糊,不仅指出了论文优点,更明确提出改进的建议.座无虚席的台下观众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钢琴教师,纷纷表示从这些论文宣讲与点评中获得了很多启迪,激励自己勤学多思,勤写论文,将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以学术性文字总结提炼.

4.参与者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此次活动邀请的演讲嘉宾达58位,云集了国内外钢琴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不仅有李名强、但昭义、赵晓生、周薇这样的老一辈著名钢琴家与钢琴教育家,也有唐哲、元杰、李民、卜劼等中青年钢琴家与钢琴教授;有来自全国各音乐院校的钢琴教授及钢琴教学法教师,也有来自美国、德国等地的钢琴教授学者.如此广邀业内豪杰共襄盛举,却不收取会议注册费,实为纯公益的学术盛宴,吸引了全国众多的参与者.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116份,网络报名申请旁听者众.考虑到会场秩序与安全问题,最终仅录取了500名参会者,包括所有论文参评者.活动现场,无论是主会场“贺绿汀音乐厅”还是最后一天的北楼报告厅,几乎都是座无虚席,听众包括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社会音乐教育等领域的钢琴教师、学生,各地钢琴行业协会的会长、代表,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等.一次音乐学术活动能够有如此的人气吸引力,讲者与听者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属难得一见.

5.学术机构联手企业良性互动,达到双赢的社会效益.

此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钢琴教学法团队”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联手承办,前者主要负责学术性事务,包括遴选邀请嘉宾、评审论文以及主持现场会议等,后者则派出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参会者报名、嘉宾接待等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往往非常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学术机构而言往往力不从心,也常常是学术活动主办方最担心的部分.而此次由合作伙伴上海音乐出版社派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专门接待团队,行政事务运作起来相互协调顺畅,几乎所有来宾都感受到了接待组织工作的完满,这大大减轻了承办方“钢琴教学法团队”的工作负担.这种学术机构联手专业性企业共同承办学术会议的做法,实现了双方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的社会效益,实在值得今后的学术活动借鉴参考.

此次活动的核心词无疑是“钢琴教学法”,它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教学课程?实践中,很多高校开设了同名的课程,但显然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不仅仅将它作为一门教学科目而是意图将它提升到学科建设的角度引起讨论关注,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执行主席上海音乐学院赵小红教授在发言中对“钢琴教学法”的学科构架做了阐发,认为它们应该包括: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钢琴演奏教学、钢琴教学曲目的文献研究、钢琴教学法史论研究、钢琴教材体系研究、钢琴教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钢琴乐器的发展和制造研究、钢琴作品的研究与分析、钢琴演奏流派与师承研究、钢琴演奏生理研究、钢琴教学的社会性研究与实践等.王庆教授也指出,“钢琴教学法”学科能否立起来关键看已有的积累,钢琴教育的历史长,文献多且广,以钢琴教师为标识的人的传承积累也深厚,没有其它哪件乐器可比,可以说体量、质量都已达到,具备了先立起来的条件.

笔者完全同意上述两位教授关于学科建设的观点,但对学科的名称有保留意见.在此次活动的学术论坛中,笔者做了《钢琴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发言,从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个概念的内涵辨析入手,提出以“钢琴教育学”取代“钢琴教学法”作为学科名称的设想,并进一步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学科属性与定位以及作为学科建立的基础条件反思——我们有什么、缺什么、如何做,逐一进行了论述.相比较而言,“钢琴教育学”比“钢琴教学法”“钢琴教学论”具有更宽广深厚的内涵,已经出版的大量相关文献表明,实践中“钢琴教学法”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教与学的方法(how),更多的是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经验总结;“钢琴教学论”号称研究钢琴教与学的全过程(what,how,why),已经初步具有多学科的视角;但“钢琴教育学”可以钢琴演奏与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涉及所有与钢琴相关的人、乐、器、法的研究,具有多学科协作交融的特点.这是一门融合器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运动生理学、音乐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及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新兴学科.逐步深入的学术研究、繁荣的音乐出版、对事业有热情的钢琴教师以及研究人员和体现教育成果的优秀学生、信息时代更便捷的国际交流,构成了建立钢琴教育学学科的现实基础.是时候亮出学科旗号,明确学科定位与构建学科体系了.打破学科壁垒借船出海与拓展学术视野自我提升是当前我们应该做的,前者强调从其他相关音乐学术研究中借鉴、整理,充实完善钢琴教育学研究并要扩展研究队伍,从以钢琴教师为主体到吸纳其他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后者则鼓励钢琴教育从业者跳出钢琴演奏技术教学和作品分析的狭小空间,进入更广阔的研究天地.

毋庸讳言,中国钢琴教育长期以来更注重教学与演奏实践,钢琴教师们忙于上课而疏于研究与学习,“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以一次规模空前、纯公益、高规格的学术盛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钢琴教学与研究的交流平台,更以学科建设的高度唤醒了中国钢琴教育界的学术意识,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指日可待.向此次活动的组委会——学术交流学术顾问:周薇、杨燕迪;总策划:余丹红、费维耀;总执行:赵小红、刘丽娟——的独具慧眼以及工作团队的完美协作致敬!

代百生博士,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副教授,音乐课程主任

(责任编辑刘晓倩)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钢琴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钢琴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