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基于ANP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高校教师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基于ANP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

[摘 要]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高校可构建基于ANP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模型,从数学分析的角度给出各个人员比较的数量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ANP;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75-03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20世纪末的远程教育模式到资源平台模式,再到目前流行的商业在线教育平台模式.从开始静态的共享资源逐步走向互动性的开放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圈高等院校的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顺应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须能够正确评价其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的水平,从而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朱月翠等研究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问题.翁国秀从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人手,从意识、能力、知识、方法等角度分析了教师信息化素养所包括的内容.庄丽娜等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六个方面的基本技术等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问题.圈杨继龙等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问题.阎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且各个方面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传统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ess)的评价方式只考虑了各层之间存在的单向层次关系,即下一层对上一层的影响,未考虑到各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依赖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考虑到了各因素或相邻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地解决了评价中各个指标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反馈,更适合于对相互影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质评价.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分析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过高校信息化建设文化熏陶、专业训练以及自我管理和锻炼,为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改变背景和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所养成的信息认知、应用技能、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意识

这是指教师对信息、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等方面是否有个正确的理解以及积极主动的态度.信息化素养具体又可以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信息评判的意识、信息综合的意识和信息使用的意识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的意识指是否能够主动、积极的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相关信息.信息评判的意识指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能否独立、正确地进行评价和判别.信息综合的意识指是否能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信息使用的意识指是否有意识地把信息运用到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二)信息化知识

这是指高校教师在具备了信息化意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而掌握的相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知识等.这部分素质是为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必需的基础.信息化知识具体包括:

信息化环境了解知识: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MOOC、翻转课堂等环境、理念、理论和概念知识.信息化工具使用知识: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必需的软硬件工具所需掌握的知识.信息化教育设计知识:开展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设计思路、设计理论、设计流程等相关知识.

(三)信息化能力

这是指高校教师在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而必须掌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化能力是信息化素养依托于信息化知识的一种在具体问题上的显现,具体包括:

信息获取能力: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等.信息过滤能力:从大量信息中获取对自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对不同信息进行综合、融合,从而实现对自身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把获得的各种信息应用到教育过程当中的能力.

三、基于ANP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是指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行量化或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的过程.

AN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教授Thomas L.Saaty在1996年提出的方法.它的前身是已在系统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的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方法.AHP方法的核心是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且只考虑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的支配作用,同一层次中的元素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存的,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也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ANP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递阶层次结构只是网络结构的一种特例,因此,传统的AHP方法是ANP方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ANP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体系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而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第二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ANP的评价方法,结合高校教师信息化素质的构成,建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质评价模型.模型的控制层包括评价目标和评价准则.评价目标是高校教师信息化素质,评价准则是Cl,C2,C3.在每个评价准则下由细分为若干个子准则.如图2所示.

现有三个高校教师Al,A2,A3,利用上面的评价模型来对他们的信息化素养进行评价.ANP中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是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评价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为了使评定的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可以采用多专家参与决策的方法.对该问题采用ANP建模,如图3所示:

ANP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可以利用SuperDecision(SD)软件来具体求解.图4给出了利用SuperDecision软件,针对图3建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质评价模型.

图5是3个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的优先级结果.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的应用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评价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应用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员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师招聘与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查学历、授课技能等特征,很少考查信息化素养方面的内容,信息化素养的评价模型可以为这方面的考查提供依据.

2.在培训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师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可以针对信息化素养方面涉及的内容进行培训,进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

3.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可以为考核教师信息化水平提供更客观、全面的评价数据.

五、结语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涉及多准则、多人员的情况,网络分析法(ANP)作为多准则综合评价的方法,能够对定性的比较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构成,构建了基于ANP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模型,从数学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各个人员比较的数量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Aparicio M, Bacao F. E-learning concept trends

[cl.Process of the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ACM,2013.81-86.

[2] Bienkowski M,Feng M,Means B.Enhancing teach-

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Rl.Washing-

ton,D.C.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De-

partment of Education,2012: 9-13.

[3] 朱月翠,张文德,基于“互联网+”的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

化联动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59-63.[4] 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

师范学院学报,2010(2):150-153.

[5] 庄丽娜,孟凡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思考[J].长春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4-465.

[6] 杨继龙,宋波,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J].职业教

育研究,2014(7):89-92.

[7] Saaty T L´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

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l.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 2001.

[8] 王志英,韩款.ANP在价值分析评价中的应用[J].价值工

程,2006(2):37-39.

[责任编辑:刘凤华]

高校教师论文范文结:

关于高校教师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校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教师投稿杂志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3、教师论文网

4、教师杂志

5、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6、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