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越南的汉字和喃字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汉字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越南的汉字和喃字

·先秦初触中国语言文字的越南

语言文字的传播,是两个语言文字不同的部族相互联系为基础的.而汉语言文字传入越南,也是以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越南北部地区民众的相互联系为前提条件的.关于古代两地人民的交往, 我国《尚书?尧典》曰:“ 申命曦叔,宅南交”.《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虞舜者,名曰重华……南抚交阯”.这说明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中原地区人民已与南交、交阯地区人民有所接触了.

此外,中越史书均载有交阯使者北聘于周的记载:交阯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九译而朝.”可见远古时期,两地人民已有联系.越裳氏“重九译”以白雉见献于周,说明该历史时期中国语言文字尚未传入交阯地区, 两地语言差异极大,无法相互口头交流.但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既然越裳使者已见献于周朝,应该对中国语言文字有所接触和了解.

基于上述史料记载,我们可以谨慎地认为,先秦时期是交阯地区人们接触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初始阶段.此历史时期,中国文字书写形式尚未统一,汉字也是汉代以后人们对中国文字约定俗成的称呼.有鉴于此,此一漫长的先秦时期应称为越南接触中国语言文字的初始阶段.

·秦汉时期的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至清嘉庆改称越南.越南民族历史悠久,越南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越南民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红河中下游一带的雒越人,其地古称交趾、安南.公元前4 世纪生活在红河流域的中下游,并且逐步形成了称为“瓯雒”的部落联盟.

·秦时交趾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中国曾统治越南北部地区近1000 多年,是先秦时期是百越支下骆越15 分部之一.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

秦灭巴蜀之后,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族民,到达现在的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自称安阳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公元前214 年,派数十万大军南下平岭南,秦军越过岭南征服了百越部族,以其地分置南海、桂林和象三郡,交趾归属于象郡.

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 《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交趾”自公元前3 世纪的中国秦朝已是中国领土,秦朝末年混战,公元前207 年,秦亡.秦朝国祚短暂,未能在象郡地区推行文教,但在封建国家机制的推动下,汉字及以其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始被及越南.

秦末秦军将领南海尉赵佗无心参战,趁机击并南海、桂林和象三郡,于约前204 年,都番禺(今广州),赵佗割据岭南,自号为南越武王(曾短暂称帝).

为了巩固割据政权,赵佗在大力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同时,十分重视文教.史载赵佗主政期间,“武功慑乎蚕丛,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这表明南越国时期,汉字和中原文化已在岭南地区得到初具规模的传播和发展.

南越国还继承了秦朝华越杂处的做法,在客观上有利于华越民族融合以及汉字的传播.南越国对中原的西汉王朝入贡受封,对内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越北地区,“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设立官署以作统治.两汉时期,汉字和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和途径.将政治斗争牺牲者和罪人流放至包括交阯、九真和日南的岭南地区是两汉统治者的一贯做法.南越国又透过军事压力及财宝馈赠, 增强对邻近部族闽越、西瓯、骆等的影响力.至汉武帝时南越灭.

南越国(公元前203 年—公元前111 年)包括了交趾, 共传五世, 历93 年.南越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今越南北部属南越国统辖.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和现在的越南没有关系.

直到公元前111 年为汉武帝开疆破土,派路博德发兵灭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以其地为交阯部,下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朱崖、儋耳、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交阯、九真和日南三郡即今之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汉朝政府直接管辖这一地区.

史载,汉武帝“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被贬至交阯、九真和日南的汉代失势官宦及罪人,对汉字在越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后一千多年,曾经多次反抗自立,但每个稳定的统一政权或者割据政权,都会收复交趾.虽然名字从交趾,到宋平、交州、安南都护府偶有变化,但这里一直沐浴着汉族文化.

秦朝作为中国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秦朝将领所建的南越国,为中国人所建,属于当时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从历史的角度是无法承认越南人所提出的赵朝的观点.因为南越国的部分领土延伸到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地方,部分越南人亦把南越国当作越南历史的一部分.南越国在越南历史里又被称为“ 赵朝”,封建时期史家如黎文休、吴士连等把南越国视为越南史上的正统王朝,到现代却遭到否定,史家陶维英指出它“只能是外族侵略者”,“企图开疆拓土,侵占我国辟为郡县”;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称之为“只是中国封建集团内部的一支割据势力”.

陈朝时黎文休编成的《大越史记》,佚名作者的《越史略》,以及后黎朝史官吴士连等编成的《大越史记全书》,便把赵朝列为越南的早期王朝来表述.黎文休提出:“赵武帝(Tri ?u V? )能开拓我越,而自帝其国……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吴士连亦说:“赵氏一失其守,国亡统绝”,反映了他们认为赵朝兴亡,与越南的“国统”是息息相关.

到了后黎朝( 1428 — 1787 年) 末年的时候, 吴时仕( 越南语:Ng?Th&igre;Nh ?m/吴时壬,字希尹,号达轩.越南历史学家、文学家、儒学学者,越南吴家文派人物之一.曾先后出仕后黎朝、西山朝为官.吴时任是吴时仕长子.自幼聪明, 23 岁参加乡试,成为解元(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中国唐代,科举中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代以前称解头.明朝、清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得第一名者即是解元.对赵朝的正统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赵佗是来自中国的侵略者,而不是越南的贤明帝王.后来,《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不再将赵朝列入正统朝代中,但仍旧将赵朝当作越南历史的一部分.

·公元前111 年,交趾归汉元鼎六年, 即公元前111 年, 西汉武帝灭南越国,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七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交州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于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阯,在今河内一带)、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带)、日南(今广平省、广南省一带)三郡便属于它的管治范围.各郡内又管辖若干县份.

西汉对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统治政策有三个要点,分别为“与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赋税“及”诸雒将主民如故”.

王莽篡政后,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而疯狂剪除异己.中原众多士子举家避难交阯.及至东汉“光武中兴,锡光为交阯,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这是中国史籍明确指出中国封建官吏在越南首建“学校”的记载.西汉末年,交趾郡太守锡光教导当地民众礼义;东汉建武初年,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定婚姻嫁娶制度.锡光和任延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并使越南开始沾染华风.

学校的建立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在越南地区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史家对两位太守做出了“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的高度评价.

建武年间,交趾郡辖下的一位女姓雒将(雒越人领袖)征侧被太守苏定“以法”惩治,征侧不服, 乃于公元40 年, 与其妹征贰起事反抗, 史称“ 二征起义” , 一度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东汉朝廷派大将马援率军镇压, 最终在43 年歼灭征氏姊妹,事件遂平.

公元43 年,东汉大将马援重新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后,在当地推行新措施,包括修治城郭,整顿水利,又向朝廷报告越律及汉律抵触之处,然后跟越人“申明旧制”,骆越人从此遵行马援的措施.相传马援在交趾“立铜柱”,成为当时的“汉之极界”.两汉时期,越南北、中部地区是汉朝对外交通枢纽.自日南郡出发,可到达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东汉时,南海及西方的叶调国(在今爪哇)、掸国(在今缅甸北)、天竺国(今印度)、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等国人士到中国内地时,都会以日南郡为必经之道.

公元2 世纪, 日南郡常有“ 象林蛮夷”起事,对抗汉朝政府.现代学者认为,这些蛮夷起兵事件,象征著林邑国(即占婆国)的建立.林邑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又作临邑,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此地原系占族(Cham)之根据地,西汉设为日南郡象林县,称为象林邑,略去象,故称林邑.

·不能不说的士燮

东汉末年,

中原战火纷飞,

各州郡割据.

士燮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后来归附东吴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的功绩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著作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士门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弟壹,为合浦太守;次弟黄有,为九真太守;三弟武,为南海太守,加上士燮的交趾太守,士家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赵佗之下.

士燮(粤语:Si6 Sip3,越南语:S? Nhi?p;137 年-226 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其父士赐,曾于汉桓帝时任日南太守.公元187 年(中平四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公元226 年吴大帝黄武五年士燮在郡四十余岁,年九十卒.苍梧京南今存「汉士威彦先生故里」.

交趾太守士燮治理有方,士燮于187 年至226 年长期控制交州全境,四十余年疆场无事, 而九真、合浦、南海等郡的长官职务都由士氏兄弟出任.

由于士氏政权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S? Vng)(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中亦有士王纪)士燮在越南甚得后世人士的尊崇.越南民间相传在晋朝末年林邑国侵犯交州时,林邑人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重新封上了他的坟墓.越南人因此以之为神,立庙事之,号“士王仙”.在陈朝时期,他被追封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Thiên C?m Gia ?ng Linh V? i Vng).(陈重兴元年(1285 年),朝廷封为“嘉应大王”;重兴四年(1290 年),加“善感”二字;兴隆二十一年(1313 年),加“灵武”二字.

据历史记载,士燮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吸引了中原名士前来投靠,所以当时以桓哗、许靖、许慈、刘熙、程秉、薛综等为代表的中原名士往交阯依附士燮者数以百计.他们在交州办私学,收门徒,著书立说,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教授越南人,或以学问或以德行抑或以治绩垂名青史.他们对汉字在越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著的历史贡献.交州因此成为东汉末至三国初年相对安定繁荣之区.士燮学问优博,政事之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士燮对越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被越南史家尊为“南交学祖”.后世越南史家的高度评价士燮的统治:“我国(按:越南)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佛教思想家牟子便是在士燮时期投靠交趾,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中国江南的东吴势力崛起后,士燮于211 年投附,名义上隶属孙氏,实质仍操有自主权.226年士燮死后,吴主孙权打算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势力,遭士燮之子士徽等人反抗,吴将吕岱遂设计诱杀士徽兄弟,夺得交州控制权.

整个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在中国封建官吏、移民名士和被流放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汉字及以其为载体的先进中华文化首次在越南地区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为后来汉字成为越族历史上的第一种书写文字立下基础.

后世对士燮的评价非常的高,认为喃字是由时任交州刺史的中国人士燮按假借法创制的.士燮主政期间“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说明汉字教学是以古代经传为课本,但讲解和传授时必须“翻译音译”才能将“中夏经传”教授给越南人,即当时“中夏经传”经越语翻译之后,越南人才能理解和接受,说明至迟于东汉末年,越南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本地语言释读汉字.在这种文教机制下,越南语开始有序地吸收汉语借词,丰富自己.

士燮师从著名学者刘陶,学习《左氏春秋》,后来还为其作注.中原许多学者也避难至交州,士燮的学识也颇受当时名儒的欣赏.

《释文序录》有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隋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亦有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

陈寿《三国志》:①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②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

司马光《资治通鉴》:士燮体器宽厚,中国人士多往依之.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

屈大均《广东新语》:燮亦广信人,身本名儒,兄弟四人,拥兵据郡,岭海归心.中原丧乱,孙权、刘表皆窥南土,燮于此时,以甲兵之力,循赵佗之迹,西连蜀汉,庶几比美桓文哉.奉权节度,复诱益州附之,旄矣,岂度己审势耶.

然燮名虽不终,亦可谓一时之豪杰也.

郭廷以:他(士燮)的最大功绩,为提高越南的文化,使其真正与内地一体.

越南《四字经》: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越南吴士连:①士王在位四十年,寿九十年.宽厚谦虚,人心爱戴.保全越之地,以当三国之强.既明且智,足称贤君.②王器礼宽厚,谦虚下士.国人爱之,皆呼士王.汉之名士避难往依者以百数.③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子之不肖,乃子之罪尔.

越南黎嵩:士王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

士燮不仅对越南字喃的奠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中国考据上古汉语的读音,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交趾)人”越南语开始有序地吸收汉语借词,丰富自己.正因如此,现代越南语中有些汉越语还相当完好地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读音.例如,汉越语ngan 的读音即上古汉语“雁”字的读音;上古“为”字即“象”字,从汉越音考察,“为”字在汉越语里读vi,和voi 相近,或为同一字,因而上古“为”字读“为”音而非“象”音;“鲜”字在《诗经?邶风?新台》篇中与“泚”、“瀰”相押韵,应皆“支部”字,“鲜”古汉越语读ti,证明“鲜”字在上古属于“支部”韵,等等不便枚举.

汉字论文范文结:

关于汉字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汉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汉字文化期刊

2、汉字文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