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研究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沈祖棻和叶嘉莹诗词讲稿比较综述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比较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沈祖棻和叶嘉莹诗词讲稿比较综述

内容摘 要:目前学界对于沈祖菜、叶嘉莹的研究多着眼于二人的个人创作与学术思想,很少涉及到她们的诗词讲稿.但通过具体比较不难发现,她们的诗词讲稿在语体风格、分析手法和讲解脉络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讲稿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教学意义等方面,极具研究价值,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沈祖葉 叶嘉莹 讲稿

关于沈祖葉已有的研究,学界大多从其著作人手,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旧体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沈祖葉著作不多,只先后出版了《涉江词》、《涉江诗稿》,以及根据她在各高校”’任职期间的古典诗词讲稿修订出版的《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一些作家、学者开始关注到她的作品,如荒芜的《读沈祖葉同志遗著《涉江词稿,、《涉江诗稿>》、舒芜的《爱国诗人——沈祖葉》.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关于沈祖葉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数量依然有限.统而观之,可以暂且把目前相关的研究分为文学作品研究和追忆生平两大类.

第一类是对沈祖葉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对其创作的旧体诗词、新诗、历史小说的研究为主.研究重点为词集《涉江词》,主要着眼点为其词学渊源、创作观念、艺术手法、思想主题等.如施议对的《江山,斜阳,飞燕——沈祖葉《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凹、江汇的《沈祖葉词学渊源考略》等.

第二类则以追忆沈祖葉的生平为主,通过叙写其为人处世展现其个人品格和精神追求.这类文章的撰写者多为沈先生的亲友,如吴志达的《沈祖葉评传》阎就详细记叙了沈祖葉的一生遭遇.值得一提的是,沈祖葉的外孙女张春晓近年来也曾撰数文,对祖母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进行了概括总结,颇有研究价值.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沈氏诗词讲稿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以下简称《赏析》和《浅释》)都是根据沈祖葉的授课讲稿几经修改而成,体现出她对古典诗词的独到见解,极具研究价值.然而相关专门性研究论文仅见于刘庆云的《读沈祖葉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和张悦的《沈祖葉《宋词赏析,批评手法归纳详析》、《《宋词赏析,中提出的几个重要词学问题》凹.但两者的研究都是仅以两书中的诗词分析为对象,而忽略了其作为讲稿的独特形式.无论是《赏析》还是《浅释》,沈祖葉都极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和艺术技巧,且都有精辟而细腻的见解、流畅优美的语言,逻辑清晰,详略得当.钱仲联曾赞《赏析》“剖析精微”,章子仲也在《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葉的文学生涯》中称《浅释》具有“探本溯源的宏观认识、触类旁通的比较方法、对古典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性的揭示”””.可见其讲稿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空间,亟待学界开辟.

学界已有的关于叶嘉莹的研究,多是对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叶嘉莹著述颇丰,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已蜚声海外.自从1978年回国讲学之后,叶嘉莹便在国内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后结集出版为“迦陵著作集”、“迦陵说诗丛书”、“迦陵讲演集”等系列丛书.而学界对她的研究也早已开始,2006年,时值叶嘉莹八十寿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撰了《北斗京华有梦思——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文集》阎,其中不仅收录了许多叶嘉莹之前未出版或散见于各处的文章,还收录了许多关于她生平、学术、创作的论文,留存了宝贵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叶嘉莹各个方面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学术思想、生平回顾、诗词讲稿研究三类.

第一类为对其学术思想观念的归纳和总结.可细分为对“兴发感动”说、诗学研究、词学研究、比较诗学理论、美学思想、身份意识、师承等多方面的探讨.这一类的详细论述可见于张静、张海涛的《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此处不做累述.

第二类对其生平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回顾,详见于夕衡《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张星《叶嘉莹:穿越生命的诗行》間.这类文章多为采访其本人后的整理稿或是相交游者的回忆之作,篇幅不长,但从中可窥见叶嘉莹的为人处世、治学理念以及人生态度.

第三类为对其诗词讲稿的归纳研究.叶嘉莹终身从事古典诗词教学丁作,她大部分的著作都是由其上课录音整理而成,这本身便是一种教学的书面呈现.有人就对此做过较为细致而全面的分析,详见于纪媛媛的《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其中详细梳理了叶嘉莹的诗词讲授道路与教学生涯,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析叶氏的诗词教学思想以及其当代意义和启示.但由于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而对于诗稿中的文学价值并未作深入的探究.以《唐宋词十七讲》(以下简称《十七讲》)为例,叶嘉莹在讲授中极为注重感发性,往往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自称为“跑野马”,但又并非随意而为.她通过对具体词作的选择以及双向间的比较大体展现了唐宋词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注重对一些抽象理论的阐释,中西合用,深入浅出.此部讲稿又以见解独到、分析精微、语言优美而广受赞颂,具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目前对于沈祖葉、叶嘉莹二人的研究仍在继续,但研究重点仍主要放在她们各自的学术思想和个人创作上.若细心留意则会发现,沈、叶二人存在着诸多相似处,同为女性学者、诗人、词人,且家学渊源深厚,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心理,又都师从大家,并且两人的学术成果也多是由讲稿整理而成.但学界对这二人的比较研究却少之又少,而关于她们诗词讲稿的比较研究则尚未见诸于学界.值得一提的是,叶嘉莹早在2004年就发表了《从李清照到沈祖葉——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文,可见叶嘉莹已将沈祖葉的学术和创作成果纳入研究范围.

众所周知,沈、叶二人都常年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工作,然而受时代的影响,二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学术路径.通过比较《赏析》和《十七讲》不难发现,虽然同为讲稿且讲授范围大体相当,但这两部讲稿的文本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相异之处及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体风格不同.《赏析》书面语居多,不少还带有文言色彩,口语较少;《十七讲》则以口语为主.究其原因,《赏析》是沈祖葉授课时所编讲义,并且是由程千帆根据这一讲义的三种不同底本整理出来的,因而多书面语且具文言色彩,较为严谨;而《十七讲》则是根据叶嘉莹讲课时的现场录音转写的,完全忠实于其当时讲话的声吻,不仅保留了讲课现场的口语实况,更保留了叶嘉莹独特的讲授风格,更为生动活泼.

第二,分析手法不同.《赏析》偏重于宋词的艺术表现鉴赏,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鉴赏,侧重于艺术分析;《十七讲》则以“知人论世”的讲法为主,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揭示词作的意义和感情,又通过分析词作来还原历史背景.究其原因,《赏析》是沈祖葉在讲课过程中为解决学生提出的宋词(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古代文论家的批评不易读懂的问题,因而特别重视词作的艺术赏析和解释相关批评;《十七讲》则是叶嘉莹于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及大连连续所作的一个系列演讲,由于观众不同,观众的学术底蕴也不尽相同,且演讲带有一定的普及性,因而多采取“知人论世”、深入浅出的方法.

第三,讲解脉络不同.《赏析》中所选取的作者和作品,不仅作者与作者之间没有联系,同一作者名下的不同作品之间也没有联系,采取的是“单篇单讲”的方法;《十七讲》中则出现了不同作者之间、不同作品之间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的多种比较.究其原因,《赏析》由于是沈祖葉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的作品,讲授对象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批判能力,因而在讲课时侧重于分析单篇词作的艺术技巧,不做整体分析;《十七讲》则是由于叶嘉莹在演讲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词”作为一种文体的内在发展理路,故而加以反复比较,解释词的发展进程.

另外,两部讲稿在所选取的篇目、学术支撑以及情感色彩上也大不相同.而从这种种不同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的讲稿之间存在极大的比较空间和研究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探究.

注 释

[1]《宋词赏析》内名《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等,其中《北宋名家词浅释》是根据沈祖荣于1957年春在武汉大学给几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时的讲稿整理而成;《唐人七绝诗浅释》是根据沈祖葉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过的唐人七绝诗专题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

[2]荒芜:《读沈祖葉同志遗著<涉江词稿>、<涉江诗稿>》,《山花》1980年第4期.

[3]舒芜:《爱国诗人——沈祖葉》,《读书》1984年第11期.

[4]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葉<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中国诗歌研究》,2007年第邮期.

[5]江汇:《沈祖葉词学渊源考略》,《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

[6]吴志达:《沈祖葉评传》,《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7]刘庆云:《读沈祖蓁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版.

[8]张悦:《沈祖葉<宋词赏析>批评手法归纳详析》,《语文建设》,2016年第5版.

[9]张悦:《<宋词赏析>中提到的几个重要词学问题》,《才智》,2016年第25版.

[10]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页.

[11]章子仲:《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葉的文学生涯》,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

[1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组:《北斗京华有梦思——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3]张静、张海涛:《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文学与文化》,2014年第2期.

[14]夕衡、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博览群书》,2015年第2期.

[15]张星、叶嘉莹:《穿越生命的诗行》,《文化月刊》,2007年第8期.

[16]纪媛媛:《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7]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葉——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作者介绍:赵凌华,徐子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比较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比较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