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语文教学要重视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可用于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语文教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语文教学要重视和学科之间的联系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实验中学

莫培红

【摘 要】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都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互相联系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发现;挖掘;联系;理解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都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互相联系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下面是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几个方面:

一、与物理学科(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给学生介绍了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争赴边关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发展繁荣.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赏析诗歌的内容:

(一):雪冷.诗歌开头的时间是八月份.天气呢?大风雪.像今天天气比较暖和就让人感到冷.那,如果下雪呢?如果下大雪呢?如果再刮点大风呢?很冷.特别冷.下面我们就来完成第二个问题:诗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冷来?请用直线画出来.那位同学说一下,哪怕只找到一句也可以.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有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句)

现在请看着刚才划出的句子.小声地摇头晃脑地读两遍,能不能读出那个“冷”字来.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争取把听得人的心读的发凉,甚至冰凉?(可以选择女生,可以是一组,全体.)女同学读完了,下面,接力棒传到了男生手里.男同志们能不能表现的出色一点?男生就是男生,勇敢哪,我还没问,就有了必胜的信心.好,请大家听仔细了.为什么说这些句子就能让人感到寒冷呢?可以就诗中的一个句子或者一词展开分析.

(二):狐裘、锦衾.“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用男生的声音来表现一下诗中的寒冷,一起来读一下,看看和女生有什么区别,看看那个读得更好.哪个读得好?“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通过朗读,听别人朗读,体会了一下那刺骨的寒冷.其中向学生贯穿一些物理知识:为了预防时刻防御敌人突然入侵,将士们的铠甲时时穿在身上,但是铁是很容易散热的,(为了说明铁容易散热,列举我们家里盛汤用的是瓷碗,而不是用金属碗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么冷的天一接触到铠甲,身体就觉得更冷.

二、与英语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给学生讲解词性——代词“谁”“什么”、“哪里”时,有的学生理解起来觉得很困难,我灵机一动,他们英语中不是学习了想到特殊疑问句吗,英语的特殊疑问词就是我们汉语里的疑问代词:

Who is she ? What is he doing ? Where is your mother ?

Who和谁、What和什么、Where和哪里的词性是一样.这样跟学生一解释,原来枯燥的词性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有趣多了.

三、与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完成《强项令》和《包拯》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找找董宣和包拯的共同点,学生很快找到了《强项令》中“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包拯》中“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廉洁.

再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并找到相关人物的一个故事.这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各组长分配任务,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第二天,各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找到了历史上十大清官:西门豹、赵广汉、黄霸、徐有功、狄仁杰、陈希亮、包拯、况钟、海瑞、汤斌.让学生谈感想时他们都觉得自己动手查获的资料记忆更加深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动手.

四、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苏州园林》虽然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怎么不美呢?就上课的情形和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飞速运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较复杂,会不会把握不住?然而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孩子们已掌握了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

下课时,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校园里的几个花圃(我们学校2009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很多石刻文字与花草树木相得益彰),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生态园”.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持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文段,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感受到的苏州园林之美是不是作者的文章带来的?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