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类论文范文检索 跟流派艺术:传承传统戏曲的原动力以评剧韩花筱的流派传承为例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传统戏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传统戏曲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流派艺术:传承传统戏曲的原动力以评剧韩花筱的流派传承为例

戏曲理论家董维贤认为: “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诚如董维贤先生所说,戏曲表演艺术流派的出现是戏曲表演艺术迈向成熟化和个性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这既是戏曲表演艺术自身完善的结果,又是作为受众一方的戏曲观众能够乐此不疲地观看故事情节了然于胸的流派戏的原因所在.

评剧是辽宁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韩少云、花淑兰和筱俊亭三位艺术家又是辽宁评剧流派的主要创始人,由她们创作演出的评剧剧目无不滋养在流派艺术的营养中,如今三位老艺术家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她们的流派艺术和经典剧目却通过她们的传人传承下来,并继续为今天的评剧观众所热衷和喜爱,不能不说这是流派艺术和经典剧目的无穷魅力所在.评剧“韩、花、筱”现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对评剧“韩、花、筱”流派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并且一定是活态的传承.今年年初,在沈阳评剧院推出的评剧流派折子戏展演中,周丹、吴丹阳和李冬梅分别以韩少云、花淑兰和筱俊亭三位前辈入室弟子的身份,演出了《凤还巢·洞房》《谢瑶环·后大堂》和《杨八姐游春·后金殿》等三大评剧流派的折子戏.周丹、吴丹阳和李冬梅同她们的老师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均共同就职于沈阳评剧院,这使她们拥有更多向老师学习、请益和观摩的宝贵机会.如今的她们已经成为沈阳评剧院当前最为突出的“韩派”“花派”和“筱派”传人.而沈阳评剧院启用韩少云、花淑兰和筱俊亭的亲传弟子,并选择“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的经典折子戏,表明了剧院对于评剧传统和剧院传统以及传承的敬畏与尊重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沈阳评剧院以“韩、花、筱”流派折子戏展演的形式,在实际演出中扩大影响,切实地推进非遗保护项目的普及和活态传承.

之所以说流派艺术是戏曲活态传承的“原动力”,理由有三.首先,评剧“韩、花、筱”虽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在戏曲观众中还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也是沈阳评剧院在每每演出“韩、花、筱”流派折子戏专场时,剧场中座无虚席的原因之一,换言之,韩、花、筱三位艺术家虽已先后谢世,但由她们创立的评剧流派及代表剧目却在广大的戏迷观众中落地生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倘若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认为“韩、花、筱”流派和评剧传统剧目已经陈旧、过时并“沦落”到没有生命力的非遗保护项目之中,显然是对地方戏曲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其次,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吸收,评剧要紧跟时代向前发展,评剧在未来创新的表现手段就要一定从它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寻求方法,而不是一味简单、表而化地向话剧以及现代或民族意义上的“歌舞”讨要表现手段. “离开传统任意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评剧艺术的传统?我以为在广泛汲取前人艺术营养而形成自身表演风格的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恰是可为后学提供传统参照的宝贵财富;再次,戏曲流派还可以为青年戏曲演员提供艺术修养、审美取向乃至艺术思想形成的源泉.流派艺术的构成是多元的,决定流派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延续,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个人的艺术修养、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想,这些在艺术层而的宝贵财富也会为将来的戏曲演员在艺术实践中引路导航.

纵观戏曲流派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产生的流派艺术风格特点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使得每一代演员的演唱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殊风格.流派的师承和总体的地域风格决定了流派艺术特点的形成和走向,白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她们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结合自身的天赋条件以及同本地域乡土风情的基础上,创新并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之路,这就决定了戏曲流派在反映时代风貌“同一性”的基础上,又具有相应的各不相同的个性表达,正如唐山的评剧、天津的评剧、北京的评剧乃至东北的评剧在整体表演和演唱风格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显著的地域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说,在未来辽宁乃至东北评剧风格的传承和发扬中, “韩、花、筱”既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更是辽宁评剧承帆远航的风向标.

诚然,任何人都无法复制,更没有人能够顶替和取代韩、花、筱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地位,倘若理性地思考戏曲艺术的流派传承,需要理清的应该是作为不同个体的流派继承者面对不同时代产生的继承对象,学习与继承并不是简单、盲目和一味地模仿与克隆.时代的发展与艺术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后学在学习与继承戏曲流派艺术的过程中,在充分汲取前辈艺术家技术层面艺术营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借鉴前人创立或继承流派时,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丰富发展的创新精神,我认为这才是当前亟须传承评剧流派艺术的根本,更是评剧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从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上看,对戏曲流派的活态传承,一方面是借助流派的传承人向青年评剧演员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学方式,传授戏曲流派的经典代表剧目,借此将流派艺术的表演精粹通过传统剧目这一特殊载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是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参照 “音配像”和“像音像”的模式,为戏曲流派的精粹剧目留下宝贵的影音资料,以供后世观摩、学习和借鉴.京剧界在继“音配像”工程之后,又启动了“像音像”工程,在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保护、保留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舞台风采方面,积累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目前于评剧等地方剧种乃至非遗领域在借助“音配像”和“像音像”等形式进行保护、传承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希望相关部门能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与框架中,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此外,笔者期望沈阳评剧院会同非遗相关机构,将评剧“韩、花、筱”流派剧目演出的形式向纵深发展,在公演折子戏的基础上,尝试“韩、花、筱”三个艺术流派的整本大戏演出,例如评剧“韩派”的《凤还巢》《桃花庵》《小女婿》, “花派”的《谢瑶环》《茶瓶计》《牧羊卷》《半把剪刀》,“筱派”的《杨八姐游春》《对花》《打金枝》等,它们不仅是“韩、花、筱”经典剧目中的精粹,更是评剧艺术中的优秀传统或保留剧目,加大对这批流派剧目的传承和普及,无论是对评剧“韩、花、筱”更全面的保护,还是对评剧流派以及评剧优秀剧目的普及,都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地方戏曲深受基层观众的喜爱,其在文化基因中先天具有的鲜活乡土气息和“草根情结”,使她们注定拥有艺术欣赏中的“人民性”,这就要求包括评剧在内的所有地方戏曲剧种,在未来坚定自身在艺术、文化、社会以及历史中的准确定位,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坚定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舞台综合艺术,剧本文学不仅仅是戏曲艺术得以精彩呈现的唯一前提,她更需要表演艺术家们的精彩唱腔和精湛表演为依托,而在此过程中,体现于前辈名家代表剧目之中的流派艺术不应成为今天发展评剧事业的羁绊,流派艺术应该是滋养评剧艺术的养分、精华和“原动力”,通过学习实践流派剧目,把评剧前辈的流派艺术化为自身创造发展的艺术手段,并最终将这些既属于评剧又属于传统的艺术手段融入到自己的表演艺术中“为己所用”,这才是流派传承与创新的根本目的.期待代表着辽宁评剧风格特征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得到良好的传承,更希望流派艺术在未来戏曲发展的进程中能得到足够的认知与尊重,并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挥“原动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浩)

传统戏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传统戏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戏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2、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3、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4、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

5、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6、亚太传统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