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这篇识字教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和

内容摘 要: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本文将造成此状的原因做了简要剖析,然后从归类教学、指导重点、强化语境识字、实践性活动识字及结合字理识字登7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提升识字效率的对策,是经验之谈,也是不断学习的成果,具较强的操作性.

关键词:识字难 问题 对策 思考

在结束六年一轮回后,笔者本期迎来了又一拨一年级新生,两个多月下来,“拼音难”的困扰逐渐褪去,“识字难”不出意外地成了我与其他一年级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这种“难”主要表现在识字量上,相对于刚过六岁的小朋友而言,在拼音结束后的两个多月里,要识记三百多个汉字,每课要认十多个陌生的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仔细想想,小学阶段一共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第一学段就要认1600-1800个.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有人做过调查,这1600-1800个字在小学生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实现“提前进入独立阅读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成好这个艰巨的任务.

可是,纵观当前一年级的识字教学,由于识字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导致识字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识字效率却不高,“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一.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机械识记多,兴趣激发少.从理论上说,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浅显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怕麻烦而“走了捷径”,在他们看来,让学生对汉字反复识记是一种比较简略省事的办法.从某种角度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关注着汉字本身,对感官有持续刺激的作用.然而,这种学习汉字的方法形式单一,不仅会因相关的信息呈现减弱而导致识字的终端效果难以持久,而且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和培植.

2.单个识字多,相互联系少.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的识字也与之同理.但不少教师为了完成当堂课的识字教学任务,基本上没有时间来将所要认识的字和与它相关的“近亲字”进行比较、鉴别.这样一来,学生所学的字势必“孤立”,难以较好地在大脑中与原有知识同化.

3.教师分析多,自主识字少.为完成识字目标,教师采用的识字教学方法大多局限在教法层面,研究如何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很少从学法层面研究如何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同时,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往往教师讲解占用时间长,而学生亲自观察分析、比较识字过程少,学生参与识字的竞争意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虽然识字教学占了小学语文课的不少的时间,可相当部分学生并没有学到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未获得提早阅读的基本能力,这不得不说是识字教学的悲剧,况且这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尚有距离.

二.思考和建议

1.细致备课是上好识字课的前提

要谈识字教学,首先要谈备课,老师备课时不可轻视每一课要求认识的字,不要只重备课文的理解、分析,还要备到课后要求认识的每一个字,并且要备细,像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字形结构、偏旁部首是什么,要记忆它,可以用到哪些识字方法,学生容易把它和哪个字混淆,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区分等等,还有这一课的这些字中,哪几个字的字形复杂,学生不好记忆,是重点指导的,哪个字学生不常见,怎么帮助学生记住它等等这些都要备到,只有备得细致了,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指导到位!

2.归类教学使冗长的识字过程简化

归类识字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和指导方法.在教材中,一课少则有七八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多则有十五六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如果只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记忆,说完这个字说下一个字,确实不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如果能把要认的这些字归归类、分分组的话,就会好得多了!比如,这一课的生字中有几个字可以用同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在说出其中一个字的识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说出同种方法记忆的另几个字;再比如,在要认的这些生字中有几个字的结构、偏旁是一样的,也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指导学生记忆;另外像一课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也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比较进行记忆,在《称象》一课中就要求认识“称”和“秤”,这两个字就容易混淆,教学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读音、从字形分别进行比较,说说哪儿同哪儿不同,再通过组词、语境中选字训练进行区分……其实,随便翻看教材每一课后面的生字,都可以找出有几个字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都可以把它们按归类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这样归类指导识字也是可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

3.识字指导无需平均用力

除了归类是好办法外,我认为识字指导的重点要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字字都详教,字字都平均用力,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并不佳!学生对简单的、常见的字能记住,但对那些字形复杂的、陌生不常用的字就很难深刻记住了.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先在课前心中有数,这一课中的这些字,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就要重点指导记忆那些难记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帮助记忆它,而对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下功夫.

4.语境识字便于强化学生记忆

常言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认识的这些字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用它多来组组词、说说话,通过组词说话加强对字的认识和使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有意地出示一些含有这些字的语句(不仅是课文中的,还要有其他一些内容),指名学生通过读语句,在语境中辨析、巩固记忆这些字,也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途径.这是在进行常规课堂识字教学时可以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那种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指导真的远不如把字归归类、指导时有轻重之分、不脱离语境这样效果好.当然,老师要心中有数,哪些字可以归在一起进行记忆,哪些字需要重点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前要备到的,根据学习的这个字或这些字需要设计的语句,也应该是课前准备好的,这些其实还是前面所提的备课问题.

5.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是重中之重

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教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对于学生的识字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如果不及时的引导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教师交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养成运用最佳方法识字的习惯或着运用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中就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自己找出比较难记的字,再由其他学生想出好的办法帮他记住.学生都热衷于发挥想象力给每个字编一句话,编出来的话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又便于牢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时,识字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和快乐.

6.实践性识字活动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当前的识字教学方法,各有各法,风格多样.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积极开展实践性识字活动,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内设计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去识记和运用汉字,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如让学生去商场时认识商品名称,到车站时认识地名,在街道读读所能看到的汉字,把商店招牌、宣传标语、商品广告等不认识的字记下来问老师或家长.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学生对易用错的字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用错别字会弄出笑话的后果.从而养成留意周围事物、主动学习生字的习惯,这样就能预防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兴趣.

7.结合字理识字传承汉字文化价值

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汉字的形体,集形、音、义于一身的特性,汉字的构词能力等等,无不体现了汉字的综合功能,它是中国人综合思维模式的产物,即重在整体把握.汉字非常适应汉民族望文生义的理解习惯和依形联想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整体性、稳定性、直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约占70%.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此外,可以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体会,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依据汉字的字理,既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如果每个汉字都依据字理分析来达成识记目的,也是不可取的,提倡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增加生字的复现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标.建议一篇课文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典型生字依据字理进行字形分析,其他生字则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反复呈现,识字效果更好.

总之,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只要我们找准自身问题所在,要改变识字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是一定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余琴.教版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操作建议.人教网.2011-02-18.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识字教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2、识字教学论文

3、低年级识字教学论文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