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电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疯了的共享充电宝凭什么获得大笔融资?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充电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疯了的共享充电宝凭什么获得大笔融资?

与互联网资本市场寒冬相反的是,大量热钱纷纷涌入分享经济领域.数据显示,2016 年分享经济融资规模达到了1710 亿元,同比增长130%.尤其是共享单车将“共享经济”的概念引爆之后,共享充电宝迅速成为投资者的着眼点.

5 月8 日,又有三家企业获得上亿元融资:主打小机柜模式的充电宝分时租赁平台“非常电”完成百万元种子轮融资,共享充电企业“Hi 电”获近亿元A 轮融资,小电科技完成B 轮3.5亿元融资.

在小电科技新一轮投资者名单中,腾讯赫然在列.就在上个月,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在一个大会上还直言:“共享充电宝到底靠谱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看不准却要投资,共享充电宝疯了.

对于共享充电宝市场,很看好和不看好的都大有人在.卖化妆品的陈欧投资了街电,不怎么掺和科技圈内事的“国民老公”王思聪却不惜以“吃翔”为赌注,表达对共享充电宝的不看好.

这样的争议现象,在许多行业都曾上演过,从共享出行到共享餐桌到上门服务再到共享单车,其中有一些市场确实没起来,比如到家服务;还有一些市场在唱衰声中壮大——滴滴最新融资估值已经到了500亿美金了.

充满争议表明有人关注,共享充电宝已经赢得第一步,不过,最终扑朔迷离的共享充电宝市场会不会成为类似于上的泡沫?是不是只要沾上“共享”的边就会赚钱?面对种种质疑,市场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争议焦点共享充电宝是刚需吗?

共享充电宝要有前景,至少以下两点要成立:

1.人们会觉得带着移动电源是累赘;

2.使用共享充电宝比移动电源更方便.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充满争议.

是不是大多数人出门都会带着移动电源?有人说女生的包包已经是个百宝箱,不愿意再装一个移动电源;男生出门往往不习惯于带包,不一定能装下移动电源.

然而,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5000 家移动电源厂商,2016 年了近5 亿只移动电源,比手机量高.就是说,几乎是人手一部移动电源,这至少表明人们在某些场景下是会带移动电源的,否则干吗要买呢?

出门是否带移动电源,关键是看对自己手机电量的预期,以及在没有电时是否有充电的条件.当然,还有少数情况是“忘了带”,既然是忘了,说明潜意识还是想要带的.

因此,共享充电宝的主流需求场景可能是:人们忘了带移动电源或者数据线,手机撑不下去,所以很多公共场所会提供充电服务,以备不时之需.换句话说,共享充电宝只是一个备胎.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第二个问题答案相对清晰.

如果携带移动电源是个累赘,那么寻找、使用和归还共享充电宝就更麻烦.手机都要没电关机了,还要去找附近的充电宝,再扫描二维码借用移动电源?

拿走之后再归还,为什么不直接去附近的店里充下电?现在促销期不要钱还好,以后还要交钱或者看广告,有额外的经济成本.

收费充电服务,更多是在火车站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这些地方服务不好,不得不交钱.但大多数情况,用户解决充电问题,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所以,共享充电宝的主流场景之一会是大型公共场所如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这些地方布放之后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同时赚钱.

商家希望给用户提供免费充电服务,但店里很可能充电头不够,顾客将手机放在前台充电又有保管的责任,如果在店里有一个共享充电宝,倒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因此,公共场所布放共享充电宝的意愿是有的.

然而,对于用户来说,借用共享移动电源是一个很麻烦、有成本的事情,远远没有自带移动电源方便.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是不会优先选择共享充电宝的,这跟ofo 的普及不同——携带自行车出门成本太高.

可见,共享充电宝是小众且低频的需求,虽然会有场景,但不可能会成为用户解决“续航焦虑症”的主流方式,更不可能取代移动电源.

共享充电宝与无人设备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知道它取代了谁.因为在此之前,除了在火车站这样的少部分场所会看到有售卖或租赁移动电源的人之外,在大多数场所租赁移动电源从来都没成为过一种服务更别说生意了.

ofo们普及之前,我们在街头尤其是景区也会看到租赁自行车的;在自动售卖机旁边,会有跟它抢生意的便利店……所以,共享充电宝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需求二字.

至于现在业界讨论较多的安全、布放数量、盈利模式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必然也是一定可以被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没有高频的需求,所谓的流量入口、用户获取渠道、商家营销平台这些故事,就只能是故事.

盈利模式

“醉翁之意”不在租金

“来电科技”南京的合伙人曾公开表示:“目前南京100 多台柜机,每天的租借频次大概在1000 次,这1000次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只有1000 元.营收主要还是靠超时租赁费用和数据线的售卖,另外酒吧等没有优惠的场景也能带来实际收益.”

虽然租金微薄,难以成为盈利途径,但在3 月底到4月初,20 多家机构进入共享充电宝市场,8 家公司获得总金额高达3亿元的融资.

显然,投资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理解不仅仅在于租金.

首先,部分大型充电宝柜机都是有屏幕的,而且它们一般被放置于公众场所.这块屏幕本身是有广告价值的.其次,部分共享充电宝是不提供数据线的,这种“捆绑”销售使得柜机成为了一台无人值守的自动售货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资本游戏.共享互联网的概念兴起来,产品本身盈利与否甚至可以被放在后话.先把公司成立,把概念推销给投资人,让投资人一轮轮进入,只要IPO 的希望在,就会不断有人进入,使得估值不断提升.对于创业者和前期投资人,它们完全占据有利地位,甚至是获利全身而退.

共享充电宝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它有望成为第二个共享单车市场,投资人不想错过下一个ofo,这背后是一个重要赛道:物品租赁共享.

滴滴们爆发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共享服务平台——上门做菜的、上的,这些共享经济的本质都是服务的共享,人的服务是主体.

服务共享之后,是知识共享,在行、分答、知乎LIVE以及如雨后春笋的自媒体内容平台,都是让拥有知识的人来以不同形式分享知识获利.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则更像是一种物品租赁共享,理论上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它真正做到了强调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才是共享经济的真谛.可以预见,未来还有更多物品的租赁服务,比如行李寄存服务、雨伞租赁服务.

但仔细想想,适用于分时租赁的物品还真的不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化腾看不懂移动电源还要投资了:毕竟它看上去还是有人会用的,其背后是物品租赁共享市场.

领域思辩

不是每一种分享都能成为商业模式

在资本加持下,学术界也开始探讨分享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否真的具体借鉴意义,是否出现了“为了分享而分享”的现象?

对此,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阿鲁·萨丹拉彻在5 月12 日举办的2017 全球化背景下分享经济的发展与实践高端对话沙龙上表示,分享有两种,一种是将已有的分享出去,另一种是创造分享.在其看来,第二种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种东西都能够拿来分享,并因此成为一种商业模式.阿鲁·萨丹拉彻在其《分享经济的爆发》一文中,提到了专家甘斯基的点对点租赁平台是否可能出现的两个维度,也即产品有多少价值(成本)和所有者对该产品的集中使用程度(使用频率).在甘斯基的理论中,低使用率、高价值的产品是“网络敏感点”,因为没有经常被使用的产品有许多空闲时间,所以租赁前景更有意义,然而,除非产品十分有价值,否则相对租入租出获得的价值,租赁市场的协调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点对点租用一辆价值3 万美元的汽车有一定意义,但对价值100 美元的吸尘器意义就不大了.

对此有长期跟踪分享经济的学者指出,同样的定义套用在共享充电宝身上,充电宝虽然是一种高频行为,但是就单个产品而言价值十分有限,而租用机柜,并且购买充电宝设备以及入驻商场等等一系列的行为,均为租赁市场的协调成本,随着城市铺开数量的越大,这种协调成本变得越高.而从收入来看,共享充电宝仅仅为租用充电宝的费用或将来的广告费用,来电则还有一部分出售数据线而获得的收入,但这些却难以覆盖投入.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质疑,有行业人士提出类似共享充电的商业模式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创新,抑或仅仅是资本催热.

对此,阿鲁·萨丹拉彻表示,分享经济也需要看提供的是何种服务,即使是在美国,有一些后来证明行不通的商业模式,在当时也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是因为这一些后来被证明行不通的商业模式,可以归为一个“风口”,一个分享经济的风口,很多资本因此蜂拥而至.

在其看来,目前为止,分享经济在早期阶段取得最大成功的例子有两个,第一是交通或者说汽车的分享,另外一个则是住宿房屋的分享.为什么这两个领域能否成功?这是因为住和行往往是个人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房子和汽车通常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值钱的资产.“坦白说,别的资产分享目前还没有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交通和住宿是最大的两个成功.”不过,阿鲁·萨丹拉彻同样表示,“不排除,如果有人能设计出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许别的类型分享也能够获得成功.”(虎嗅、证券日报等)

充电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充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充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