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唱出来的汉乐筝曲类论文范文集 和唱出来的汉乐筝曲方面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唱出来的汉乐筝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唱出来的汉乐筝曲

文/黄露曼

客家汉乐是汉乐筝的载体,传统的汉乐筝是古筝著名的九大流派之一.客家筝最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样最能掌握传统乐曲的原汁原味和风格.乐曲就如诗歌,语调韵味都非常重要,如果再用地方方言来唱传统乐曲的乐谱,可以更加深入掌握其地方风味.客家人的独特语言,使客家音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和客家方言的发音有直接的关系.

一、客家方言与广东汉乐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客家方言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客家人南迁的历史直接造就了客家方言的特色.客家人原本是中原汉族,战乱与灾害使客家人被迫南迁,而客家人看重自己的中原汉族血统与文化习俗.虽受南方文化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南方方言的两大体系中(粤语与闽南话),客家方言却不归于其中一类,因为虽然其吸收了南方的精华却保留了自己的中州音韵,非常独特.笔者曾在客家地区采风,发现当地的民间艺人非常热爱音乐,个个才艺了得,可以说每一个乐手都是纯正的汉乐大师,这无不跟他们的语言文化与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特殊的客家方言给予了他们更大的“优势”.

二、工尺谱与工尺谐声字谱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士、乙、上、尺、工、凡、六、五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和唱名的基本符号,相当于“5(sol)、6(la)、7(si)、1(do)、2(re)、3(mi)、4(fa)、5(sol)、6(la) ”.

何育斋先生,著名的客家汉乐传人,被称为开创客家筝派的先驱,对客家筝乐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之一就是首创了声字并用的“工尺谐声字谱”.何先生非常强调用客家的方言来唱工尺谱,对掌握客家汉乐的音乐风格就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也就必须提及何先生的两本重要的汉乐曲谱——《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这是何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客家丝弦乐曲进行搜集整理而编辑出来的.这两本乐谱对汉乐筝曲的保护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乐谱中的工尺谱,何先生就是用了自己首创的工尺谐声字谱,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何育斋先生用汉字代表客家方言发声的谐音,来表示每一个唱音,让唱谱的人,通过用谐声唱,强调了在读谱时,声腔韵味并重的特点所形成的习惯,不知不觉就把客家方言的语调融入音乐中,这样直接的方式方便了很多习筝人士慢慢在演唱中吸收汉乐的韵味.由此可见,想深入学习客家筝乐,就必须重视方言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所以在专业领域中,要真正掌握客家筝乐的韵味,通过唱工尺谐声字谱来掌握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唱”在学习汉乐筝中的作用

1.“唱”对演奏汉乐筝曲左手技法的影响

学习汉乐筝曲除了需要学习好右手音色的把握,掌握其左手按音的规律方法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点.按音的标准即是客家音乐的“味”,习琴人一直追求的客家筝乐的韵味,这不是表面的模仿,是渗入了地方方言唱谱的声腔韵味习惯所出来的味道.

这里有必要强调关于“唱”在学习汉乐筝过程中的顺序,专业学习汉乐筝演奏在中,是可以提倡“习筝先读谱”的,这样可以比较直接地掌握其音准韵味.如果先是演奏熟悉乐谱再唱谱也是可以的,不过学习演奏的过程建议是熟知汉乐筝的按音规律,多参考客家丝弦乐的音响资料等,最后通过唱谱来体会客家筝韵的微妙之处,运用到演奏中.

左手按音技法的细节也许能通过乐谱详细标记出来,但是左手按音音准和时值的变化标准则不然,要把握好需要“吃透”汉乐筝的味道才可以真正融入,而按音音准和时值的规律与习惯,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跟唱、模唱唱出来的,再融入演奏,奏出味道.而按音时值的长短则像是读诗歌般有一定的韵律感.在古筝演奏中,乐曲的上下滑音在节奏控制上,按一般的规律是主音和滑音各占拍子的一半时值,这是最多见的,当然也会因为乐曲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但是汉乐筝滑音节奏的把握则显然丰富很多,根据音乐变化与风格需要有急促的、缓慢的、悠长的等等,这些变化几乎充斥在每一个音、每一个句子.这些按音微妙变化的把握就如同读谱的抑扬顿挫,从学习到能在唱谱与演奏中自然流露,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学到的,而必须是在长时间的坚持中,慢慢悟到的,仔细地听和跟艺人唱,或者仔细地听汉乐丝弦乐演奏,其实都不难听出这些细微的变化,把这些细微的变化慢慢唱出来,再运用到演奏中.

2.“唱”出汉乐筝曲fa、si音的标准

“fa”“si”两个音(即乙、凡音)的掌握是汉乐筝中最能检验是否演奏得具有客家风格韵味的标准之一.客家筝曲中的“fa”“si”两个音在左手按音音高标准上的把握问题一直是学习客家筝的重点与难点.因为“fa”“si”两音不是以十二平均律的音距标准来设定的,而是有自己的音高标准,汉乐筝的音高标准.“广东汉乐的民间艺人有两种界定的说法:一说是‘7’的音高在‘b7—7’之间,‘4’的音高在‘4—#4’之间;二说是‘7’的音高在‘b7—7’之中,‘4’的音高在‘4—#4’之中.模糊的解读就是:‘4’‘7’两个音的音高具有游离性.”①这样的说法也许比较能解释客家筝的音准标准,也是人们所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解释.这里要注意到的关键词就是有游离性.在欣赏客家筝曲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fa”“si”这两个音的音高会有变化,这也是许多人刚开始接触客家筝时一直捉摸不透的音准问题,而它的韵味的独到神秘感就在这,这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从理论上理解了其音高的概念对于要进行演奏的人来说远远不够,所以唱“准”这两个音对于演奏者来说就很关键.唱准是培养音高概念的最直接方式,听固然重要,但是唱就是真正渗透.这里的“准”要注意是掌握到汉乐筝“fa”“si”两个音的基础音高和游离性,口传心授的价值在这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唱”出来的即兴演奏

在汉乐筝中,即兴演奏通常是指演奏者在乐曲骨干音上进行二度创作,让单旋律的乐曲不显得单调,并且在遵循地方风格的特色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演奏.老艺人们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把自己在弹奏乐曲过程中的“二度创作”唱出来,从而来影响学习者对汉乐的理解,其中的“即兴”,它遵循着一代代艺人传承下来的演奏规律,这些规律慢慢形成了现在汉乐筝的演奏风格,它吸收了历代传承过程中每一位艺人的精华,每一位乐者在参与汉乐丝弦乐地过程中都吸收到的其他乐器弹奏者的精华,这些精华来自于每一位老艺人的智慧,凝聚成今天的风格,它还会继续以这样的规律、这样鲜活的方式传承下去.

这里唱谱中的“即兴”实践到演奏上体现在每一个乐句与乐音中,例如客家筝中的丰富的“加花减字”、听起来随意的上下滑音、悠长的迴纹滑音、按音时值长短的控制、装饰的倚音、变奏的切分音、音区的转换等都是即兴演奏的部分,这些看起来随意的即兴其实有一定规律,也融入了每一位乐者的音乐理解,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原汁原味地传给下一代人.

注释:

①幸志斌.广东汉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M].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岭南音乐系列——广东汉乐精选.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2.

主要参考书目:

[1]罗九香传谱,史兆元编.汉乐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6月.

[2]袁光明主编,张高徊编著.大埔汉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3]陈安华主编.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4]何松整理,陈潇儿记谱,陈安华校订.何育斋筝谱遗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5月.

唱出来的汉乐筝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唱出来的汉乐筝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唱出来的汉乐筝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