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执正以驭奇论刘勰奇正观的美学内涵与文学意义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美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执正以驭奇论刘勰奇正观的美学内涵与文学意义

李二叶

摘 要:为文之道讲究“通变”,所谓“变则可久,通则不乏”,但并非每种“变”都能达到“通”的预期效果.承“正”之“变”,新奇之中仍见本色,谓之“正奇”;而偏“正”之“变”,刻意求奇以致艰涩,就难免沦为“邪奇”.正确处理“奇正”之关系以达“通变”之佳境,是为学为文不懈追求之鹄.刘勰在展示“奇正”之丰富美学内涵的同时,也为我们找到了二者之间富有张力的平衡点与生长点,其文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通变奇正执正驭奇

刘勰的《文心雕龙》(下面简称《文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所谓“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非常注重文学发展的“通变”,但由“变”到“通”并非一帆风顺,在“变”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发生分化,有的承“正”而新奇中仍见本色,有的偏“正”而新奇中走向艰涩.刘勰虽未辟专篇来论述“奇正”,但他的“奇正”思想却与“通变”观念一道贯穿并主导《文心》全文,其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深远的文学意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从“通变”到“奇正”

我们知道,“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是事物发展的目的,变而守正,变能出奇,变以致通,万事万物皆循此理,文学也不例外.所谓“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亦如同草木,根与干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但花和叶却因吸收阳光雨露的差异而变化出不同的姿态来,这是文学本质使然,也是文学发展之必然.可见,“变”是文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文学之“变”并不是一味的花样翻新,更不可能凌空虚蹈,每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此前的基础.事实上,正如刘勰所言的“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正是在这“常”与“变”的相互牵制、相互推动下,文学才得以持续而健康地发展.在“常”与“变”之间,刘勰并没有偏重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相反,他非常注重二者的辩证关系,并对“有常”基础上之“正变”予以高度评价和积极提倡.

在《通变》一篇中,刘勰在考察了九个朝代的文学变化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 [1] 在他看来,从黄唐的淳质到商周的丽雅,文风承“正”而变,尚可接受;但到楚汉的侈艳、魏晋的浅绮再到宋初的讹新,文风日益暗淡,就不可苟同了.那么,由黄唐到宋初,歌诗何以“从质及讹,弥近弥淡”呢?刘勰给出的原因是“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他认为,文坛争着模仿近代而忽略借鉴古代,是造成文风暗淡、文气衰落的重要原因.此篇讲的虽是“通变”,但刘勰的“奇正”观实已隐含其中:商周歌诗“丽”而不失其“雅”,是承“正”之“奇”,可作为“正”的补充完善而与之一起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到了宋初,歌诗背离“雅”而向着“丽”的一方片面追逐以致“讹”,就成了偏“正”之“奇”,它是作为“正”的反面而存在的,不但不利于“正”的丰富,反而阻碍了文学的健康发展.如果光是指出文学变化之“正”之“奇”,刘勰的思考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在研究了九代文学并揭示了当时之文弊外,还为其指明了一条拯救之路——“还宗经诰”.回归传统,继承经典,在此基础上,“酌奇而不失其正”“斟酌乎质文之间”“隐括乎雅俗之际”,才能真正做到“通变”.由此可见,“通变”不仅是“奇正”的出发点,还是其落脚点,故谈“奇正”先从“通变”说起.

二、“奇正”的美学内涵

文学讲究“通变”,但变有“正变”亦有“讹变”;变而出奇,就既有“正奇”也有“邪奇”.那么,何者为“正”?何者为“奇”?二者的美学内涵何在?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这是文章探讨的核心所在.据笔者统计,《文心》五十,几乎篇篇都出现了“奇”字或“正”字,其中“奇”“正”二字出现于同一篇的也达近十篇.在不同的篇章中,“奇”“正”二字的具体所指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二者的核心内涵及相互关联却是有章可循的.

先来看“正”.在《文心》当中,“正”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有的指内容的纯正,有的指语言的典雅,有的指风格的质朴,还有的三者并包其中;即使是一些语句中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正”,它所纠正的,要“使之正”的东西也不出三者之囿.关于内容之“正”,刘勰在很多篇章中都有所提及,而在《宗经》一篇表述得最为突出,所谓“圣因文以明道”,圣人通过经书来阐明大道,故后学者要接近大道就必须以经书为宗.而“文能宗经”,又需做到“六义”,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义”从情感、风格、事类、内容、体制、文辞六个方面对文体做出了规范,其中,内容之纯正——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又是重中之重.此外,《乐府》篇的“三调之正声”,《杂文》篇的“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等等,都是对内容意义之纯正的强调.语言之“正”也是刘勰的关注点,《征圣》篇中的这段表述非常明确:“故知言正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章之义.虽精义曲微,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矣.”[2]细心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正言是用来纠正猎奇之语的,而正言的构成又离不开对要义的体察,即对纯正内容的把握.由此可见,语言层面的“正”虽可独立呈现,但在内里,它与内容意义层面的选择是不可分开的.风格之“正”受内容与语言的共同影响,而三者又都统一且受制于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内容及语言要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与风格.《哀吊》篇中,在谈到“吊”这一文体时,刘勰这样说道:“夫吊虽古意,而华辞末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固宜正义以绳理,昭德而塞违,割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矣.”[3]不论是纯正内容的选择,还是悲哀文辞的采用,都是由“哀吊”文“哀而有正”的文体风格决定的.由此可见,所谓内容、语言、风格之“正”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三者往往是相通的,或者刘勰在言说时,更多时候是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而用于动词的“正”也是对内容纯正、文辞典雅、风格刚正之背离的纠正.《宗经》篇“正末归本,不其懿欤?”,《乐府》篇“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都可见出.

如果说“正”不仅指向内容、意义,还指向语言、风格,那么,“奇”则更倾向于后者.与对“正”持积极肯定态度不同的是,刘勰对“奇”的看法是辩证的,既不一味地赞扬,也不盲目地批判,而是能对之做耐心、公允的分析.我们知道,文学需“变”以致“通”,而在“正”的基础上,“变”可产生两种“奇”效:一种是承“正”之“正奇”,一种是偏“正”之“邪奇”.“正奇”的代表首推《楚辞》,在《辨骚》篇中,刘勰这样评价《楚辞》:“自风雅浸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摘从四事,异乎经典者也.……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故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4] 与《诗经》相比,《楚辞》虽“乃《雅》《颂》之博徒”,但在内容上依然“体宪于三代”,是承接着经典而来的,它出于《诗经》者,乃是其语言上的变化.正因为它能“取熔经意”又“自铸伟词”,即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以才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才能“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楚辞》这种继承之中的创变,不但使中国文学更加丰富,而且使它与《诗经》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两个源流.而“邪奇”在《文心》中主要表现为“乏”“讹滥”“浮诡”等文弊.在《定势》篇中,刘勰对这种“邪奇”之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5]在这里,刘勰对“邪奇”反“正”的本质、原因以及后果都做了说明,“穿凿取新”“多行捷径”,这样“失体成怪”的“邪奇”在当下文学中亦不在少数!

三、执正以驭奇

在“奇正”这组词中,刘勰对“正”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论是内容,还是语言,亦或是风格,他都推崇“正”的一方.而对“奇”,刘勰的态度是复杂的,可谓又爱又恨,爱“正奇”带来的文学之丰富与发展,又恨“邪奇”造成的文风讹滥与文坛弊病.但刘勰并没有纠结于“奇正”的孰是孰非当中,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学者是有能力正确看待并恰当处理“奇正”之关系以达到“通变”之佳境的.他针对“奇正”矛盾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与其“通变”思想一脉相通的.

那么,刘勰是怎样处理“奇正”之关系的呢?同样是在《定势》篇当中,他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5]善于综合各种体势,懂得融会贯通,能够与时俱进,方可变而守正,变能出奇,变以致通.与此同时,刘勰还将“旧练之才”与“新学之锐”的选择及结果対举:“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6]文学成就大小的取得虽离不开学者自身的才情,但其文学道路的选择与治学方法的运用同样至关重要.此外,《诸子》篇中,刘勰在讨论子书的读法时,对“奇正”关系的把握也相当明晰:“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觅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6]抛弃邪说,采取正论,是读书之法,也是创作之法,还是治学之法.《炼字》篇中,他举“傅毅制诔,已用‘淮雨’”之例,得出“爱奇之心,古今一也”的结论,并提出了“依义弃奇”的用字之法,虽曰用字,其对“奇正”关系之处理却是一以贯之的.由此,刘勰再一次重申了他的辩证“奇正”观,让我们明了只有在“正”的基础上不断通观博览、区分正邪,文学才能朝着“正奇”的方向,在“奇”与“正”的相互牵制与推动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总而言之,刘勰《文心》虽未辟专篇来论述“奇正”,但他的“奇正”思想确与“通变”观念一道贯穿并主导全文.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学要更新、要发展就必须能变通,就必须在承“正”基础上出“奇”,真正做到“酌奇而不失其正”.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在二者之间找到富有张力的平衡点与充满希望的生长点.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通变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72页.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征圣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页.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哀吊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页.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辨骚第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5页.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定势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82-283页.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诸子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0页.

(李二叶山西太原山西大学文学院030006)

美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美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护理美学论文

2、建筑美学论文

3、美学原理论文

4、医学美学论文

5、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6、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