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有关论文范例 跟铭记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文关于长征精神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铭记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省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在《中国作家》首发,同时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单行出版.此作品在宏大叙事中解读历史,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神秘湘西红军长征的重要窗口,发表和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年后,这部深刻记录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的普通百姓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小历史、微历史,呼唤铭记用热血与书写的历史的作品,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确实令人欣慰.长征的胜利是我们党坚定不移追求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历史成果,正是靠着坚定信念的支撑,我们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才得以完成.没有这种信念,长征走不下来;没有这种信念,我们也无法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取得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我们更无法建设新的中国.纪红建以抵达现场、深入采访的方式,对发生在桑植的红色故事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全方位的阐述,给人以警醒和启示.

长征精神在民间具有顽强而巨大的生命力.虽然这部作品是关于红军的宏大题材,但纪红建没有采取传统的“高大全”的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从细微处着手,以平民的视角.对那些完全散落并淹没在民间乡野之中的珍贵历史进行了抢救与打捞、记述与思索.作品有很多真实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桑植军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忠诚担当、坚守理想信念、坚定革命信仰,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镇压依然进行着不屈不挠斗争的情形.

红军时期,熊正荣有兄弟姐妹九个,六男三女.熊正荣的父亲原本以为自己儿女多,以后会儿孙满堂,然而没想到的是,因为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个家庭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受熊正荣大哥的影响,他们九个兄弟姐妹,有八个参加了红军,只有老六没有参加.不是老六觉悟不高,而是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熊正荣的父母死活不同意.熊正荣的父亲说,九个娃儿,八个当了红军,不少了,总得留一个在家,给我们养老送终吧!但老六跟着了迷似的,非得要去.熊正荣的父亲最后生气地说,幺儿,你要去,我就逮(打)断你的腿,让你一世也出不了门.熊正荣的母亲更绝,天天守着老六,老六出去砍柴种地,她都要陪着,从来不让他单独行动,几乎寸步不离.最终,熊家当红军的八个兄弟姐妹,只有熊正荣活着回来.当时的另一个红军熊正凯,他对于那时的现实社会非常痛恨,他说:“那狗日的地主土豪,还要涨租,都是些逮(吸)血鬼,专逮我们这些穷人的血.逮我们这些老实人的血,都狗日的啥子世道.”于是熊正凯毅然参加红军,并捎信回家说:革命不逮(打)赢,死也不回家.后来,熊正凯牺牲在了战场.女儿队队员罗二妹面对敌人的铡刀,没有惧色,没有反抗,非常淡定,不论敌人如何用刑,她始终没有说出女儿队队员的名单和住处.最后,罗二妹被铡刀砍死.再说贺满姑,尽管她皮肉腐烂了,指头断了,骨头碎了,还是没有供出任何有关党和红军的机密.敌人想尽了办法,动用了所有酷刑,居然没得到半句口供,气急败坏的敌人最终把贺满姑凌迟杀害.

寻找也是一种传承,也是生命力的延续.从桑植走上长征路的红军,有的胜利到达了陕北,但更多的要么在途中的战斗中牺牲,要么病死,要么失散.牺牲的、病死的、失散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亲人当红军去了,音讯全无,作为父母,作为兄弟姐妹,他们的亲人们谁不牵挂,谁不担忧.或失散,或牺牲,这支踏上异乡的英雄队伍,他们的生死,他们的命运,就这样层层叠叠、紧密地、盘根错节地挽成了一个永拆不散的情结.庹文化的二爷爷去当红军时,还是十岁的小伙子,没有成家,也没有处对象.刚当兵那会,还经常跟家里有联系,或是通过战友和老乡捎信回家.后来二爷爷跟着红军长征了,就基本上没有音信了.于是,他们家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庹文化爷爷那代找了后,又是她父亲那代找,现在他们这代还在一直四处寻找二爷爷的下落.退休教师刘纪勋家也一直在寻找大爷爷,虽然七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下落,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刘纪勋说,他们家族一直在寻找大爷爷,不是为了给他平反,算个烈士什么的,就是想知道大爷爷魂落何方,不愿让他一辈子都是孤魂野鬼.

这些故事,生动而又深刻地再现了红军时期桑植大地悲惨而又感人的场景,揭秘了这片土地遍地赤诚的真相,也客观审视和解读了被神秘化的湘西;同时,体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人物的情缘、情感与命运,悲欢离合的时代命运与情感,呈现出红军、红军家属、红军后代以及老区人民的信念与坚守,和坚韧不拔、不畏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以及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薪火相传.这样的历史故事,看似细微,但通过纪红建生动的文笔文学而又人性地再现后,彰显着长征精神在民间顽强巨大的生命力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具体体现.这点在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一曲曲风味浓郁的民歌,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桑植是中国民歌之乡,这里聚居着二十八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两千多年来,这里已经汇集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两千三百多首,无疑是中华民族灿烂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第一首就是桑植革命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二OO六年五月二十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不是为歌而歌,最早同样产生于劳动,那是在岩缝里生存,那是在绝壁上攀登.那是在艰苦拉纤中背负不了、忍受不住,抗争自然的哀号和呐喊,那是天底下最催人泪下的苦歌!革命战争年代,桑植儿女用忠诚、血泪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有独特的灵性与高尚的灵魂的民歌.桑植能够成为一片丰厚肥沃的革命热土,孕育和滋养富有顽强生命力的革命种子,并非偶然,这与这片土地的人民不屈不挠,历来不向剥削和压迫低头的优良传统有关,与大山赋予他们坚忍不拔的品质有关.

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长征精神,更多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要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挥在我们当下的工作中.长征,这一震撼世界的革命壮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主要特征的长征精神,将一直照耀我们前行.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依靠的是新一代.年轻人只有了解历史,了解长征,践行老一辈留下的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祖国才能更加富强.呼唤铭记用热血与书写的红军历史,就是呼唤今天的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这便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与价值,也是这部作品给予人们的深刻启示.

桑植是一片赤诚的土地.纪红建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回答了“面对残酷的迫害和镇压,是什么让桑植人民如此坚定理想信念,满腔赤诚地忠于革命”这个核心问题.更为可贵的是,纪红建始终怀着担当精神,怀着悲悯情怀,紧贴大地和人民写作,挖掘透彻,最大限度地走向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厚重思辨,在理性分析中反思现实,诗意抒情与客观叙事巧妙结合,使长征这样的硬题材的表达获得了某种张弛有度的艺术空间.

责任编辑:刘威

长征精神论文范文结:

适合长征精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长征精神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