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化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民俗文化与其对农村的影响有关论文范本

本论文为您写民俗文化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民俗文化与其对农村的影响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阐述农村中特有的集市、族谱、村志、丧葬仪式等,以江苏北部某农村为例来探讨农村中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

关键词:集市;族谱;丧葬;村志

作者简介:吴冬雪(199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174-02

一、集市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在商品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贸易组织形式.农村里的集市有两种,一种是周期集市,一般为五天一次,另外一种是腊月集.

1.周期集市

在2000年左右,那时候农村里还没有超市,人们采购物品只能在集市上,而集市只有乡镇才会有,小村庄里是没有集市的.每次逢集的时候,街坊邻居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三轮车,挎着竹篮子,聊着八卦,去集市上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和吃食,每次都满载而归.在村庄的发展达到一定要求后,政府会批准成立农贸市场,也就是集市.村庄的首次集会都比较热闹,类似现在商场的开业.每一个摊位都会有政府补贴,所以首次集市上的摊位空前的多,村庄的主干道,被各色各样的摊子挤得满满的,就连稻场上都是商家小贩,套圈的,舞龙的,各种玩具杂耍,应有尽有.集市大都是错开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集市日,五天一个周期,在几个有集市的村庄轮流进行,时间一般较短,基本上是半天.集市上的摊主有的是固定的、长期做集市生意的,如服饰摊、水果摊.他们每天都会算好日子去有集会的乡镇摆摊.集市上有的摊子是短期的,一般是家里有多余的生产资料货物品,拿到集市上交易,如丰收的季节性水果、粮食等.

2.腊月集市

腊月集市是每年农历腊月才会出现的年货市场,也称“天下集”,这是最热闹的集市,可与首次集市媲美,街道上的商品各色各样、品目繁多.人们购买过年时穿戴的衣服、鞋、帽子以及烟、茶、油、糖果、瓜子、鱼肉、禽蛋、手工制品等.过年的时候是农村生活最好的时候,即使平时省吃俭用,过年也不会亏待自己,这个时候人们的需求比平时多数倍.集市上的销量也是平时的数倍.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年货需要在腊月集市上采购,有摇钱树、烟花爆竹、年画、对联、财神像、祭祀用的香烛等等.腊月集市上还有一些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气息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集市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易,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市在农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集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民的就业压力.集市上有上百家摊位,这些农户每天都会去各个集市上摆摊,交易产品,赚取费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有相对的自由,家里有农活的时候可以回家帮忙,没有农活的时候就去摆摊,这样村民就不用去外地打工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集市方便了农民的日常消费.集市上的商品应有尽有,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集市犹如一个商业圈,商业圈内的乡镇村庄选出五个村庄作为集市,五天一个循环,轮流开展集市贸易,在此商业圈内的村民就可以就近购买,且每天都能在集市上买到商品,只是每天去的集市不一样罢了.而且村民大都很朴实,不会哄抬物价,因此集市上的商品都很低,物美价廉,村民可以用不多的钱购买到满意的商品.

二、族谱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华夏谱牒是中华史书的基石.[1] “人不知祖与禽兽何异?”

以前的族谱都是手写的线装本,族谱仅有一套,很容易流失或损毁,难以长久留存.族谱一般放在族中有声望的人家里,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把族谱供奉起来,摆上祭品,点上蜡烛和香火.所有的宗亲都要去族谱面前跪拜.近几年,很多家族续谱,新的家谱都是印刷版的了,存放时间长,便于翻阅,并且大量出版,每家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族谱,并且还有电子版备份,不会再流失损毁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透过族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家族在各个时期的基本生活情况、生产状况、发展面貌、精神社会生活.

族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研究人员和普通群众都可以在其中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资料,进而进行研究或认证.

现在人们很少留在农村,大多去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宗亲,也很生疏了,通过修谱则加强了同胞间的联系,乡里乡亲凝聚了人气,对于寻根访祖,颂贤务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重要的载体和捷径.

三、村志

村志是地方志的一种,是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一般来说,志中所包含的有关村民的信息量比县志、市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要丰富得多,民间自发编修的村志中更是凝聚了广大村民对自己乡村的厚重感情,也是村志在反映村民真实生活方面比其他志书更重要的地方.[2]

村志涵盖了农村所有的内容,应有尽有,主要包括历史考证,自然状况,发展历程,领导机构,经济建设,村庄建设,社会事业,群众生活,村风民俗,历史古迹,人物卷,文稿选编.其中人物卷里主要有前辈名贤,村历任党支部书记,党政干部,军队干部,教育科技干骨干,企业领导高管,自主创业能人,大学生名单,解放军名单,抗战老兵,革命烈士.村志就像一本生活小说,就像一本荣誉史.

村民满腔热血的去编写村志,每一本村志都囊括了每一个村民的心血和感情.村志一般由农村中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自发呼吁、组织编写村志,亲力亲为,亲自编写,每一个村民都参与其中,他们把村志当做自己的庄稼,悉心呵护,根据真实情况,把自己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下来,当做历史材料保存下来.

不管是国家、村庄、还是家族都有历史可寻,一代代的传承的下去,历史上有很多重大改革和重要转折点,对村庄的发展有重大作用,有的被人们一代代的传述下去,有的则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惋惜,如果把这些事迹都记录下来,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使得一个村庄丰富多彩,就如老人脸上的沟壑一样,一道一道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都是历史的见证,这样的村庄不再单调,而是充满着厚重的气息,有着文化的底蕴.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很多信息,并在侧面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饱满、更加丰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村民读书上学,逐渐在大城市落地生根,并把父母接过去,农村成为了记忆里的家,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很多乡村逐渐被拆迁或消失,逐渐被人们遗忘,人们可以通过村志来缅怀曾经的家乡,可以通过村志告诉子孙后代,那是他们的老家,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四、丧葬

丧葬礼俗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农业文明国度的国家,丧葬习俗和祭祀更是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是中国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些农村依然沿用以前的生产队形式,如果村里有人去世,那么生产队的男性劳动力都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去丧家帮忙,由队长组织,分工合作,采购物资、报丧、厨师、记奠仪簿、准备丧服、叠金元宝、通知丧者五服内的亲属和好友前来吊唁,丧者主屋前搭灵棚,放置丧者的棺材、灵位等,灵棚子上挂着横幅,上面记录着丧者的姓名和年龄,这里的年龄不是真实年龄,这个很有讲究,丧者儿女健在的,一个儿子加一岁,两个女儿加一岁,最后加起来的才是丧者的年龄.灵棚两侧悬挂挽联.

丧服根据亲疏关系穿法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同辈的在手臂上扎一块白布,比丧者低一辈的外甥辈着白色披风,侄子侄女辈着普通的孝衣、麻绳.再低一辈着红色和蓝色披风.丧事一般持续三天,老人去世以后,在家里停放几天,仪式的第一天称为头七,邻里和五服内的亲人会列队去庙里哭丧.第二天要请吹鼓乐队,继续列队哭丧,鼓吹乐队在队伍的最前面.最后一天出殡,长子跪拜以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把棺材搬出灵棚,长子摔碎手中的瓦盆,然后众人抬着棺材赶往墓地,在村口的时候,亲朋好友止步,返回丧家,丧者的亲属抬着棺木赶往墓地,然后挖土掩埋.期间还有吹棚子,送大盘等活动,形式很复杂,甚至可以称为热闹,繁杂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丧者家属亲人的痛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棺材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落后一点的地方不火化,直接把丧者放进去棺材,埋到墓地里;而大部分地区都是火化,将骨灰盒里掩埋.这是要取决于当地的政府决策和村民的接受实施情况.

丧葬仪式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仪式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蕴涵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

儒家认为丧礼是表达孝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儒家的孝道观占了主导思想,以孝治天下占了主导思想,所以儒家的丧葬观及埋葬礼俗便成为很好地表达孝的一个途径.而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质量.于是从此以后,孝道和丧葬礼俗便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地被人们阐释、强化,进而衍生出一整套完整的用以表达孝道为主的丧葬礼俗,并在长期的演变中,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中和常规思维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农村社会中的各种习俗经过长久的时间积累,在农村社会形成了无形的自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发挥着它的约束和教化功能.农村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涵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智慧的渴望.民俗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决定了它继续并将长期存在的价值.

注释:

[1]张爱华. 族谱话语与权力表达[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丽蓉. 改革开放以来村志编修的分析与思考——以广州地区为中心[J].中国地方志,2016,(10):32-38+63.

参考文献:

[1]张丽蓉. 改革开放以来村志编修的分析与思考——以广州地区为中心[J].中国地方志,2016,(10):32-38+63.

[2]杨卓. 现代陕西丧葬礼仪与周代丧礼承袭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3]赵瑜璋. 丧葬仪式中生者与死者的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张爱华. 族谱话语与权力表达[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齐香钧. 关于村志人物撰写问题的思考——以河北安新县《北冯村志》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76-78.

[6]赵世瑜. 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民俗研究,2011,(02):7-20.

[7]刘正刚,陈嫦娥. 新修村志的文献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0,(02):171-174.

[8]董晓萍.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09,(01):9-13+157.

[9]王维.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0]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民俗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民俗文化论文

2、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