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中总有一个标杆类开题报告范文 跟心中总有一个标杆方面论文例文

这篇心中总有一个标杆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心中总有一个标杆

于永正老师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在立言立人上谦和平易而能参透教学真谛的谆谆大家,也失去了一位在小学语文教育上敢为人先却有闳识孤怀的拳拳赤子.

最初记住于永正这个名字,还是上师范时,在学校的礼堂里.那是第一次听于老师的课,于老师的形象,至今历历在目——四十多岁,中等个儿,鼻梁上的眼镜会不时滑落,两眼却炯炯有神,温和的笑容里似乎含有深层的意蕴.一口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一手漂亮的粉笔板书,看了从内心感到熨帖;整堂课似行云流水,毫无造作之感;其教态潇洒倜傥、风度翩翩、和蔼可亲.一招一式都使我们感到新鲜,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就这样,于老师的第一堂课从心底里征服了我,我以十分钦佩的心情在脑海中构想着语文课的模样,也点燃了我去做一位好教师的热情.

最不能忘他在教学《草》一课时,引导学生复习古诗时创设背“诗”给家人听的情景.于老师先后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巩固古诗的内容.于老师独具匠心地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把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变换演绎得兴味盎然.那时,对这样的课堂只觉得“好玩”“逗乐”.直到好多年后才明白: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大量引进游戏元素,让情趣和活动二者彼此融合,情趣为表,活动为里,表里合一,水融.于老师深谙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它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儿童真正的家园,是儿童生活之根”.

在拜于永正老师为师不久,有幸和于永正老师一起在邳州实验小学上课——于老师上题为《大红花》的作文课.这是个星期天,学生有点倦意;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有点拘谨;座位在舞台下,师生都感到有点疏远.老师们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于老师施展“绝技”,打破“静场”.于老师走下舞台,微笑着注视每一个孩子.只听“嗡——”一声刺耳的长鸣,听课的老师都捂住了耳朵,负责音响的老师为音响不给面子,影响于老师上课而不安,放下摄像机跑过去调试音响.于老师说话了:“怎么样?”一个学生说:“吓我一跳.”于老师眯缝起眼睛说:“我刚才吓两跳.”于是课堂“炸开了锅”,“我吓三跳”,“我吓五跳”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对着麦克风说:“我吓八跳.”……这时你会感到学生的倦意“逃走了”,拘谨“溜掉了”,疏远“躲起来了”.听惯了“干钩于”开场白的我,总以为这噪音是音响师特设的,在被教学情景触动的一刹那,心中涌起的不光是敬佩还有对新课程改革的深深感悟: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从于老师身上我读懂了“蹲下来看学生”的内涵,明白了只有具备和孩子一样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心灵,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最让我羞愧难当的是有一次和于老师同台上课.我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紧紧抓住情真意浓、感人肺腑的送别场景,牢牢地扣住“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当我洋溢在“成功的喜悦”中,于老师“一盆凉水”浇醒了我:课文内容不是语文教学内容,情感不靠生拉硬拽,是学生在读中悟得的.

那次,于老师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于老师的课堂不曲折,不繁复,简单朴素,就像一棵冬天的树,苍劲枯瘦,只剩下听说读写.

于老师心中,课文就叫课文,理解就是理解.他的语文简洁、纯净,很浅很浅,像一条清澈的小溪.而这纯净堆积起来,就是高度.他说不出一堆语文之外的哲学美学,他做的是最基础的事情.实际上,他是一口深厚的井,只想让他的学生饮到他们能够够得着的甘露,于是,有了深度.

于老师教阅读,就是读.这已经成为于氏宝典.于老师说:“读书要充分,课文不读熟不开课.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我宁可延迟.理解课文的根本途径或者唯一的途径是读,尤其是朗读,朗读的意义不可估量.我把朗读作为讲课的第一要领.当我把一篇课文读好的时候,我就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在于老师大量经典课堂演绎中,“以读感悟”“以读见悟”已成为老师们膜拜的教学方式.

于老师的每一节课,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厚的教育素养,这种素养是磨炼出来、修炼得来的.于老师的情趣是内在的,精神的,有境界的;于老师教法是不教之教,无形之教,至真至诚至简.于老师的教法不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技能层面的,也不是形式层面的,而是深入心灵的.于老师的课第一句就“入戏”,没有“垫场”,不需热身,你必须全神贯注,生怕丢失掉什么.于老师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启迪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教育智慧.

我是于老师一位“不争气”的学生,在公开的场合我都隐瞒自己的“徒弟”身份.有一次,读到于老师介绍自己的“带徒之道”文章,在一本杂志上赫然列着自己的名字,兴奋之余又羞愧不已.能让自己聊以的是耳畔时时回响于老师那对语文教学振聋发聩的话语.

于老师说,学语文跟“熏锅屋”相似,是“慢功夫”,需要浸泡、熏陶、日积月累.于老师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面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于老师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他说:“教学的最大成功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于老师所说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有了甜头就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自觉地去做.运用语言文字,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达到自然的程度,就意味着成功.无论是学习的习惯,还是运用语言的习惯,于老师在课堂上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比如写字,于老师说:“不但要写对,还要想到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要写得规范,美观,使人看得清,乐于看.”再比如说话,于老师经常告诉学生:“不要光考虑该说什么,还要考虑该怎样说,既使人听懂,还要让人爱听,要为别人着想,树立言语交际对象意识.”

人生真是有太多遗憾,现在要为于老师写纪念文字了.能记忆的东西都是刻骨铭心的,不敢轻易去触动的,但一旦写出来,是一番释然,也是一种幸福.

好在于老师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已浸入几代教育人的心扉.曹丕《典论·论文》云:“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我想,最好的纪念方式大概就是读他的文字,学习他做学问的态度.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通往“明师”的路上,我们还要时时鞭策自己,始终保持对学习的追求,既要从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现象出发,着眼“行动研究”,又要用心梳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一路学,一路做,一边总结,一边提炼,直至教学的“炉火纯青”之境.■

心中总有一个标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心中总有一个标杆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心中总有一个标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