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和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服务社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和

  摘 要:德国农业生产效率居世界前列,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得益于德国对农业教育和其服务社会的重视.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破除了城乡和行业的限制,服务社会具有以下特点:注重法律政策作保障、强调实践导向、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文化引领.通过比较研究和借鉴学习德国的经验,在提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获得以下启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应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注意发挥社会资源对农业教育的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建立高效可行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8)04-0102-05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居世界前列,并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德国的农业人口、农业就业人口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到2010年,农业人口为129.5万人,占总人口的1.58%,农业从业人口仅为63.2万人,占总人口的0.77%.虽然农业劳动力占比较低但质量很高,这得益于长期以来德国对农业教育的重视,拥有着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资源.2015年,德国第一产业产值为167.79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量的0.5%[2].尽管德国农业只带来较低的附加值,但高效率的农业仍然在德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人口比例虽逐年下降,但仍然保持着较高比例.2016年乡村人口约58973万人,占总人口的42.65%,第一产业产值为63671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56%[4].农业和农村虽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5].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社会的特点,探寻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途径,对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国高等农业教育及其服务社会的发展

  德国农业教育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其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分为高等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三类[6].其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涉农应用技术大学”和“涉农综合性大学”,与我国不同的是没有专门的“农业大学”.德国目前有涉农应用技术大学(德语:Hochschule或“HochschulefürAngewandteWissenschaften”,英语: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译为应用科学大学或高等专业学院)10所,学制4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如安哈尔特高等专科学院、罗滕堡森林高等专科学院、汉诺威兽医学院等[7].涉农综合性大学有三种形式:综合性大学的农科学院、农学院、相关系和专业.目前此类大学有7所,学制6年,可获硕士学位,并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如霍恩海姆大学、波恩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基尔大学、艾森大学等[8].从2012—2013学年冬季学期统计看,在应用技术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学习农业方向的在校学生共计达15881人[9].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服务社会被公认为现代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又一项基本职能[10].德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同时,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建立新型大学和工业专门学校,促进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萌芽[11].二战结束后,粮食供给成为了德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重新审视了农业的战略定位,把农业发展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农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强化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与合作机制[12].

  第4期马瑜,等: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与启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12卷

  二、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

  德国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催生的产物,“服务社会”便成了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以创立于1818年的“霍恩海姆大学”为例,通过将当时的霍恩海姆城堡改造、修缮,使其成为了一个能够开展学习、培训有关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机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农业科学的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力,从而避免饥荒等灾害.该校也因农业科学而闻名德国.从“霍恩海姆大学”创建历史和目的可看出,其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大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服务功能.总结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其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着服务社会的特点,总的来说形成了强调实践和应用的传统[13].通过对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研究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以法律、政策确保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

  德国历届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对民族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方面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对高等院校的职责和权力以及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1976年德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指出学校“应为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做好准备”,对传统的纯学术大学进行了调整,使之与社会职业的需要更相适应.1985年德国政府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为更好地发挥地方优势,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需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14].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督促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根据农业区域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二)强调高等农业教育的实践导向

  德国高等农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十分注重方法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德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显著特点,且这一特点在招收农科类专业学生时就得以明显体现.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需有在农场或农业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经验[15];入学后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实践性课题,还要定期到农场、农业企业或涉农职业学校等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或实习;农业专业的学生要求至少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生产实习并获得其实习证明才能申请毕业[16].以柏林洪堡大学的涉农专业为例,学生每年必须到城市农场、涉农职业学校、牧场或农场进行实践学习,学生还应参加校企合作的科研和实践项目,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农业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制定了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让的法律,以充分保障高等学校师生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得以很好应用.从1990年起,德国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技术支持和转让的机构及网络,以促进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此类机构还负责对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将其研究成果纳入专门的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对外发布.2002年德国制定了一部新的产权保护法,规定高等学校教授的所有发明成果都必须先上报学校,并经专门机构评估认可后方可申报专利[13].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使德国高校科研成果及转化的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和高效.据统计,德国一所大学平均每年的专利数量在700件左右,而专利被转让、许可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17].德国在高等农业教育方面,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使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涉农大学及开设农科类专业的综合院校均设立专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或成立专门的公司来承担此项任务.如柏林洪堡大学,该校成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创新公司(HUMBOLDT-INNOVATIONGmbH),负责管理学校的科研成果,为教授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以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并引进农业企业或农场,资助农科类专业学生从事相应的科研工作,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四)强调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文化引领是通过观察和科学研究,发现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德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主张大学学术自由,鼓励学术文化创新,重视大学的社会责任.从高等农业教育来看,高校农科类专业的教授享有学术研究的自由,重视学术文化的创新及其引领作用,不仅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比如提倡“生态农业、绿色防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更多地是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如柏林地区,农科类专业的教授、研究人员及学生积极参与在柏林举行的“绿色周展会”“科学长夜”等社会文化活动,同时,定期开展“儿童大学”(KinderUniversitt)活动,邀请农业专业的教授为儿童讲解农业相关知识和大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想,让儿童和市民了解农业并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如针对青少年开展环保知识、农业知识、农业职业等方面的培训等.这些文化活动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市民,介绍和宣传大学关于农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的文化理念,倡导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和价值观,较好地发挥了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

  三、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梳理,对比分析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现状,形成了如下启示.

  (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强化社会资源在农业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德国十分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共同发展[18].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上,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院校来为农业、农村服务,而是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涉农学院和相关科系培养农科类的研究型人才,或是由涉农专科院校培养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设置并非是因为农业占比低、需求人才少的缘故,更主要的是将农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产业,破除了农村区域的概念,强化了服务理念,让全社会教育资源都能为农业教育服务.这不仅重视了农业教育,而且适应了农业教育比例小、质量要求高的需要,充分发挥了综合院校雄厚的基础与公共教育资源为农业教育服务.我国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农村教育谈农村教育,就农业教育谈农业教育,使得我国城市教育资源难于为农村教育服务,综合教育资源难于为农业教育服务,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导致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的滞后.因此,应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强化和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在农业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二)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于1998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出台晚且不够完善,目前仍然存在着法律、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全配套,特别是存在着相应部门的落实性文件不够具体、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政策法规难于落实以及落实不到位[19].为此,对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问题应给予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详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和保障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时,还应注重其可行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关系,让政策法规得以贯彻落实,从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和督促高等农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积极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它秉持着崇高的文化追求,保持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文化引领上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仍存在着对文化引领作用认识不够深、重视不足,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往往停留于理性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并未为广大社会公众所认知.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开展许多具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对社会的农业文化和其他文化影响较小,引领作用较弱.

  借鉴德国经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更加重视和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不仅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面向当今新时代,结合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民族科学大众的现代农业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引领发展.

  大学老师和学生应不断深化和创新大学文化思想和理念,积极倡导先进的文化,深入农村社区和农业生产,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深入地研究、创新有时代特色的农业文化思想和理念,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技术文化等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与科技,形成更加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通过文化引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高等农业教育的服务队伍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社会的效能.

  (四)建立高效可行的高等农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也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但与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我国大学专利被转让、许可的比例来说,其转化率较低,往往不足10%,德国高校专利被转让、许可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17].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但并未对知识产权登记作出制度性规定.许多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专利等存在着未登记和未统计的现象.由于科研成果及转化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社会不能及时了解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专利,高校的科技成果又难于及时、有效地转化.据调查,农科类高校的科技成果转换率更低,一些农科类高校每年成功转换的专利数很少,并由此而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转让机构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鉴于此,为更好地促进高等农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涉农高校不能因成果转换数量少而放弃转化服务机构和交流平台的建设.与此相反,应更加重视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根据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加强有自身特色的转化服务机构和交流平台建设,并就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作出具体的制度性规定.通过这些行动,不仅主动为学校师生和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对科技成果转换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管,确保学校科技成果得以及时、有效转换.与此同时,还应深入探索切实可行、特色高效的高等农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破除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加强农科教结合,密切农业高校与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关系,共同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和农民手中.

  (五)强化涉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对“实践性教学”有着一定的认识,一些高校已要求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和实习学分需占总学分的30%.目前没有强调学生入学前的农业从业经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靠的是通过实验、实习及实践的课程来培养,加之对实践教学和实习要求不够严格、不够规范等,农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仍然较弱.通过与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比较和借鉴分析,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应更加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与具体实习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时间、内容和质量上作出严格规范的要求,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仅培养科研型人才的素质,还应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的发展.

服务社会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服务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服务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社会科学家杂志

2、汽车营销和服务论文

3、药学服务论文

4、金融服务论文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