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颜真卿相关论文如何写 跟论宋四家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与其原因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颜真卿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论宋四家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与其原因

王维

(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书法大家,然而他的书名直至宋初都算不上显赫,其书法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从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人在对其接受和阐释的过程中得以确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人用他们特有的书法品评观将颜真卿的书法价值真正揭示出来,并在后人的不断接受和阐发中逐步确立了其一代大家的历史地位.以 “宋四家”对颜真卿书法的接受为研究对象,并对颜书在宋代被推崇的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颜真卿;“宋四家”;书法品评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 1003-9481(2016)01-0010-04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被视为一代革故鼎新的大家,无论是他所创立的“颜体”楷书,还是其开创的雄浑壮美新书风的行草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然而,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在唐及五代乃至宋初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充分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人以他们特有的书法品评观将颜真卿的书法价值真正揭示出来,并在后人的不断接受和阐发中逐步确立了其一代大家的历史地位.

一、颜真卿在唐及五代的被接受状况

不可否认,颜真卿生前已有书名,但在当时世人对其关注程度却算不上很高,人们对他的艺术成就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与颜氏同时期的书论家很少提及他的书法成就.窦臮是颜氏的同时代人,然而“其《述书赋》所评有唐书家,自唐高祖李渊以下,凡52 人,每每加以赞述,尤于张旭、贺知章为烈”[1](P305-306).他对同时代的徐浩、韩择木、蔡有邻、李阳冰等人称赞有加,但对于颜真卿却并未提及.直到晚唐的书论中才逐渐出现颜真卿的名字,吕总的《续书评》把颜真卿列入唐代22 位擅真行书的书家之中,其评语为“锋绝剑摧,惊飞逸势”①,但却没有给予什么突出的地位.在五代刘昫所编撰的《旧唐书》中我们只能看到“尤工书”②三个字,虽然我们能从这三个字中感受到颜真卿作为书法家的这一身份在逐渐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然而仅仅三字的轻描淡写,是与后世将其视为一位革故鼎新的伟大书家不能相提并论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颜书则被贬为粗鲁的莽夫.宋人这样记载:  江南李后主善书,常与近臣语书,有言颜鲁公端劲有法者,后主鄙之曰:“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脚田舍汉耳.”③

当然,李后主对颜书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家之言,但这也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颜真卿书法在中晚唐和五代的地位并不如后世那么辉煌的现实状况.

二、“宋四家”对颜真卿的接受和推崇

如果说在唐直至五代,颜真卿的书法算不上显赫亦或说是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尚未得到世人的认同,那么北宋以降,便是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真正确立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宋四家”对颜真卿的推崇真正地把颜真卿的书法地位推到了极致.

蔡襄(1012—1067), 在“ 四家”中年辈稍长,书名也早于苏黄等人.苏东坡对其推崇备至,他曾这样称赞君谟书法:“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④由此可见蔡襄书法在当时的地位.但蔡氏论书不多,其对颜真卿的欣赏学习和传承多从后人的语句中可见一斑.宋徽宗赵佶云:“蔡君谟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2] 当然,对蔡襄的这句评价也许算不上是一句很负责任的话,但是,将其与鲁公相比较,应当是有传承继绝之意.南宋的葛立方对此说得就比较明确,称其“变体出于颜平原”⑤.到明代的王世贞评蔡襄的名作《万安桥记》和《昼锦堂记》的时候,说其结体和用笔都是从颜真卿来的.当然,从蔡襄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其学颜的痕迹,基本上能游刃于唐人的法则.曹宝麟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跋》意在颜真卿和徐浩之间;《刘蒙伯墓碣》则更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万安桥记》是竭力模拟颜氏《大唐中兴颂》.”[3](P70)当然,对蔡襄书法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黄、米等人对其积弱之陋习也颇有微词,但这又是另一方面,在此不予赘述.

苏轼(1037—1101)与蔡襄有所不同,他对颜鲁公的推崇和学习则多见于其自己的书论中.苏轼对唐代的艺术有过这样的总结,他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⑥可见其对颜真卿的推崇之高.同时他又专门针对鲁公之书这样评价:“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⑦在这里,东坡所言之“一变古法”指的正是颜真卿改变了唐初以来书坛被王羲之秀美冲和书风笼罩的局面,开创了雄浑壮美的新书风.这就是其所谓的“颜公变法出新意”⑧,同时这也正切合了苏轼所追求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⑨的审美理想.苏轼对颜真卿的学习在楷书和行书上都有涉猎,还从中加以选择,以适应自己的性情.在楷书方面最为其推崇的便是鲁公的《东方朔画赞》,他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⑩我们如今观苏轼的大楷书,无论是《丰乐亭记》还是《醉翁亭记》都与鲁公的《东方朔画赞》有几分神似.与其在师友之间的黄山谷也谓之曰:“(东坡)大字多得颜鲁公《东方朔画赞》笔意,虽时有遣笔不工处,要是无秋毫流俗.”11《争座位帖》在宋代备受关注,这同样也是苏轼最为欣赏的鲁公行书,对其之评价,东坡尝言:“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12这样的评价和他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13的论断颇为相像.前面提到黄庭坚道出了苏轼楷书的学颜之路,对东坡的行书,他亦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在东坡《黄州寒食诗》卷末作跋时极力称赞:“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14从中不难发现黄氏仍然认为鲁公是苏轼取法的首位对象,这也符合我们所认为的东坡多出于鲁公的观点.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与苏并称的又一“尚意”书风的杰出领袖,其对“己意”亦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至始至终奉行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4] 的艺术信条.他一直对王羲之十分钦慕,并十分肯定地认为镇江焦山被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摩崖乃羲之之手笔.也正是在对《瘗鹤铭》的赏鉴中黄庭坚又推出一个人,这就是颜真卿,他认为鲁公之大字出自《瘗鹤铭》,这个观点和欧阳修十分接近,但是黄庭坚是这样评述的,他说:“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15黄氏真的是认为颜真卿只能得其四五吗?其实不然,黄庭坚如果说鲁公得其十,岂不是认可了“随人作计”?这显然与其“自成一家”的追求背道而驰.

然而黄庭坚毕竟聪明,他所说的“四五间”正是给颜真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在他眼里颜真卿才不愧是颜真卿.当然,山谷对颜氏的推崇还不仅仅表现在这里,他常以右军作为准绳,对颜书进行称赞“: 余尝评颜鲁公书,体制百变,无不可人,真、行、草书、隶,皆得右军父子笔势.”16又说:“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之室.”17总之,在黄庭坚的眼里真正能与书圣王羲之比肩者,恐怕也就只有颜鲁公了.当然,如果我们想要挖掘他作品中颜书的痕迹,那也将是相当明显的.黄庭坚在他的文集中自称与苏轼同从颜出,但是他学颜的路线却与苏轼不同,他专挑颜书中雄强宽博的一路风格来学习.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黄庭坚书迹只有行、草二体,不过,他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不管是行书还是草书,颜书意蕴都已体现无遗.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汲取了颜体行书中的篆籀笔意,这种古拙生辣的线条具有着很高的质感和强烈的抒情性,能让人在观赏其作品时被深深地打动和震撼,诚如颜真卿所说的“屋漏痕”.行书《经伏波神祠诗》乃晚年得意之作,他很自负地跋曰:“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18可见其对自己书艺精进的满意.明代文徵明在评价这件书作时也大为赞赏“: 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19对于其狂草,曹宝麟先生将《诸上座帖》看作是最能代表黄庭坚狂草水准的极品[3](P153).对此我也十分赞同,《诸上座帖》在运用篆籀气上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地步.清初的孙承泽在评此帖时也说是“得古人屋漏痕、折钗股之法”.20总之,黄庭坚在学习颜鲁公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也是他真正的成功所在.

米芾(1051—1108)不同于蔡、苏、黄,他是“宋四家”中唯一对颜真卿褒贬参半的书家.对于颜真卿法度森严的“颜楷”,米芾似乎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对于颜体行书,他却颇为赞赏.米芾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21对于楷书,一方面“颜楷”的法度也许禁锢了米芾的性情;另一方面,从他传世的作品来看,也许米芾本身对楷书并不是很感兴趣,真正投其所好的还是行书.所谓“行字可教”,在颜氏的行书中《争座位帖》最为米芾推崇,他多次赞其曰:“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22”.

又说“: 有篆籀气,颜杰思也.”23当然,米芾对颜体行书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赞赏,在书写的实践中也确有学习.如米字中常见的“蟹爪钩”正是从《争座位帖》中学习而来,只不过是将颜真卿偶尔为之的用笔变成了其自己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将其强化运用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习气之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在对颜真卿的学习和改造上米芾也同样获得了成功.

三、宋人推崇颜书原因的初步分析

在今人看来,“宋四家”已经占据了宋代书法的制高点,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学唐而追晋,深受颜真卿影响.通过上文,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宋四家”对颜真卿书法的接受、认可、学习和推崇.不得不承认,除了米芾对颜体楷书有些微词以外,他们对颜书似乎都是顶礼膜拜,真正开始将其摆到了与书圣王羲之并峙的高度.然而,是什么使“宋四家”对颜书产生了这么多好感,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在我看来,要分析颜真卿受“宋四家”推崇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从颜真卿的书法本身来看,颜真卿之所以能在“宋四家”眼里从唐代众多的书家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书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暗合了“宋四家”的“尚意”思想.所谓“尚意”,无外乎就是“创新”“己意”“变法”“自然”之类.这些在“苏黄”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关于“创新”,前面我们提到,苏轼评鲁公曰:“颜公变法出新意”24.对于这一点,苏东坡是极其重视的,而且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25由此可见,他对鲁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赞赏的,并且也时刻用这种创新精神来要求和指导自己.其次是“己意”,黄庭坚曾言“: 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26这里所说的“曲折求之”,实际上正是颜真卿能够得己意所在.另外,他对苏书这样评价:“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余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27“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终不似子瞻暗合孙吴耳!”28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黄氏对老师能出己意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苏轼取其六七也正是为了“取其意气所到”,如果尽似,则便失去了真我.所以在学书中“苏黄”走的都是一条师其意而不求其貌似的做法,这些也当是从鲁公的身上汲取的营养.再次便是“变法”,所谓“变法”,就是不为法所困.苏轼早就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29的诗句.苏轼所“烦”的便是被这些成法所桎梏,所以颜书的破法求变也正是苏轼为之倾心的地方.对这一点黄庭坚似乎说得更明白一些,他说:“观鲁公此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30 可见,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突破唐人对法度的依赖,唤醒推陈出新的书法精神,而恰是此时,颜真卿又站在了他们的讲台上.最后,就是“自然”,苏轼对此颇有心得,其作诗云:“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31.由此可知苏轼对自然的理解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在学习《争座位帖》时看中的也正是它的“信手自然,动有姿态”,而“信手自然”也成了东坡一生的追求.总之,在宋代“尚意”的历史潮流中,颜真卿可谓是在“四家”的追捧下,确立了其不朽的书法地位.明董其昌在评《争座位帖》时说:“《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浪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32这句话虽然是针对《争座位帖》而言的,但是着实道出了“宋四家”对颜书的心声,真可谓一语中的.

另一方面,就是与宋人“以人论书”的品评观不无关系.书如其人,所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33宋代中期,这种以人论书的观点似乎发展得异常迅猛.我们知道,当时由于欧阳修等人“以直言傥论倡于朝”34,朝野上下出现了“中外缙绅以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35的局面.这种以忠义、气节相尚的盛况不可能不会涉及书法领域.对此,欧公更是从书法的角度明确地提醒世人要注重字里行间所体现的道德修养.他曾说:“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鲁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36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高超而又充满人格魅力的颜真卿就很自然地成了被世人瞩目的焦点.对于颜鲁公,欧阳修不吝赞词“: 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37又说:“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38“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39诸如此类对颜真卿的褒赞可谓意义深远.受其影响,这也成为苏、黄等人评价前人书家的一个重要准则.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有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40不过,东坡似乎也对过分因人论书进行反驳,其在《题鲁公帖》中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尤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41他认为书如其人之说也不尽然,但是苏轼认为书品大体上还是能够反映人品的.他在《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又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42由此可知,苏轼还是很倚重人品的.黄庭坚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评述,他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43可见道义在黄庭坚心中的分量,他又这样称赞鲁公:“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 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 与日月争光可也”44.甚至连狡猾隐晦的米芾在称赞颜书时也丝毫不回避其被颜书中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所打动,形象地赞叹道:“颜真卿如项籍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杰然有不可犯之色.”45由此可见,以人论书在当时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书品和人品都成了论书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些看法是否公平,但可以肯定的是颜真卿确实在宋人的眼里被放大了,他们给他穿上了人格的盔甲.不得不承认,这与颜真卿在北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结语

唐代的颜真卿由于“宋四家”的极力推崇,其书法艺术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掘.其中的原因自然与颜书本身的艺术品格不无关系,同时更与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人的接受和推崇有关.而宋人书法品评标准特别是强调“字如其人”的观点,则是使同时具有艺术和道德典范可能的颜真卿被推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陈思《书苑菁华》卷五.

②刘昫《旧唐书》.

③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五.

④苏轼 《评杨氏所藏欧蔡书》,《苏轼文集》卷六七.

⑤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四.

⑥苏轼 《苏轼文集》卷七十《书吴道子画后》.

⑦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书唐氏六家书后》.

⑧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苏轼诗集》卷八.

⑨苏轼 《苏轼文集》卷七十《书吴道子画后》.

⑩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颜鲁公书画赞》.

11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八《题东坡大字》.

12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鲁公书草》.

13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

14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八《跋东坡书寒食诗》.

15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书遗教经后》.

16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题颜鲁公麻姑坛记》.

17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王立之诸家书》.

18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自跋.

19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一.

20孙承泽 《庚子消夏记》卷一.

21米芾《海岳名言》.

22米芾《宝章待访录》.

23米芾《海岳名言》.

24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苏轼诗集》卷八.

25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

26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洪驹父诸家书》.

27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叙英皇事帖》.

28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书》.

29苏轼《苏轼诗集》.

30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题颜鲁公帖》.

31苏轼 《苏轼文集》卷二十一《小篆般若心经赞》.

3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33扬雄《法言·问神》.虽然这里的“书”是指文字,而非书法,但这一观点却对书法史中“书如其人”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历代书论中曾被广泛提及.

34《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

35《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

36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卷一二九.

37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欧阳文忠集》卷一四零.

38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欧阳文忠集》卷一四零.

39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欧阳文忠集》卷一四零.

40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书唐氏六家书后》.

41苏轼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鲁公帖》.

42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43黄庭坚《山谷文集》.

44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六《跋颜鲁公壁间题》.

45米芾《书评》,《宝晋英光集》补遗.

参考文献:

[1] 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元)郑杓, 刘有定. 衍极·卷二·至朴篇 [M]//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曹宝麟.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黄庭坚. 山谷诗外集补· 卷二·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M]//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

王维(1988-),男,江苏南通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4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篆刻.

颜真卿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颜真卿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颜真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