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教学开题报告范文 跟浅淡高校武术教学套路演练中武舞结合的理念和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武术教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浅淡高校武术教学套路演练中武舞结合的理念和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武术套路的演练风格与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发现二者从历史的角度上是具有同源性的.在当今各大院校各类艺术缤纷繁华的时代,武术套路的演练和编排水平要想突破瓶颈,打破千篇一律的动作风格,想要有质的变化和提升,应从舞蹈动作的表现形式上取得借鉴和创新上的突破,在高校的教学模式中,武术真正在编排演练中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的美感和感受视觉上的感染力和听觉上的冲击力.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演练 武舞结合 理念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2—0034—04

1 引言

武术与舞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动作表现形式,在传统的观念和理解中是截然不同的演出风格.说起中国武术多数大学生们都普遍认为是格斗性和技击性的对抗项目,而谈起舞蹈又认为是婀娜飘逸和柔美优雅的演练.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则逐渐偏向以柔美飘逸观赏性为主的演练风格,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大为批判,认为当今武术的发展与武术的理念背道而驰.首先要明确一下武术的分类为两种:一种是以实战性为主的武术,这类武术主要以格斗技击为主,以身体的对抗性为表现形式.第二种是以竞技性为主的武术,这类武术则多是以套路为表现形式,以灵活潇洒,轻灵飘逸为特点的运动风格.本文所讲的“武舞”结合的中的‘武’则主要是以第二种竞技性武术为主;而舞蹈则多是以民族舞蹈、戏曲舞蹈和街舞等为主.21 世纪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大融合、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需要改变、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竞技武术内容,符合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理念、更符合教育部武术走进高校课堂的指示精神.

2 “武舞”结合理念的发展历程

2.1 两者同源的历史依据

舞蹈可谓是我国所有艺术中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舞蹈最初则是由技击武术发展而来的被称为武舞.在许多古书中“舞”和“武”字是互为通用的,例如《礼记》中的所记载的“象武”,而《诗经》中则写作“象舞”,说明在古时候,“武”和“舞”二字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也从另一方面进一步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说法.文中的“象舞(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模仿大象的威猛雄壮而改编成舞蹈,以用来歌颂文王的文治武略.[1] 类似“武舞”互为通用的史料记载已多不胜数,如《春秋》《谷梁传》《史记》等都有类似记载,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在西周时期,武舞多是用来展示自己军事实力的一种方式.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让军队在演练过程中更显得具有威慑力.《中国武术史》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黄帝攻打苗族的时候曾经多次打败苗族,苗族始终不肯投降,继续反抗.黄帝后来想出一个方法,把战场上厮杀的动作编成舞蹈,让军队在苗族人前进行表演.而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威猛、凶狠、残暴和张牙舞爪的形象则深深的震撼了苗族人,至此苗族人深深拜服从而归顺.这样一个故事说明早期“武”和“舞”是不分家的.黄帝用来震慑苗族的舞蹈,里面的动作成分更多是来自战场上的技击武术.所以“武舞”在早期二者是一体的.在唐代以前,武舞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明朗,出现最多的剑舞,盾牌舞,大刀舞,里边的攻防技击性依然很强,包括很多实战性动作.

而到了唐代以后,武舞才开始逐渐走向两条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道路.武术和舞蹈经过人们有意识的划分和发展,其表现风格和自身功能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的演化.武术则侧重实战、防身、健身等功能.而舞蹈则逐渐走向表演、娱乐的方向.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已经有所不同,但并不代表二者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的内在联系.其实无论武术和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多大出入,其对基本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腿功、腰功、柔韧性、力量、协调性等都是二者对练习者基本功的基本要求.所以一个好的舞蹈者,一定也具备习武的标准.而同样一个好的习武者,对舞蹈的学习相对来说也会更容易.事实上很多民间的武林高手都出身在戏剧中,中国有句俗话说:“好拳手打不过赖戏子.”事实上舞蹈对基本功的要求更为苛刻.武术和舞蹈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武术的传承和演变同样也承载了很多消失在历史中的民间舞蹈.[2] 史学家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曾说过:舞蹈和武术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西周时期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和传说中的《阳康氏之乐》的舞蹈中都含有很浓烈的武术成分.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武术在舞蹈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武舞同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属于武术,武术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在查阅了众多相关书籍之后,发现在学术界已经基本确定武术套路的由来是源自“武舞”.武舞在早期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为以后武术套路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形体意识基础.

2.1.1 武术套路与“武舞”之间的联系

武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武舞最早是用来祭祀、大宴和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而早期的舞蹈动作尚没有从武术分离出来,它的动作多是从战场上的攻防、涉猎、击杀中总结归纳出的一些实战性动作.那时候的武舞多是威猛刚劲、用来提供娱乐和活跃气氛,而真正距离武术套路的形成尚有一段距离.[3] 武术套路是系统化的、它具有一定理论为基础的实战体系,古人通过在厮杀和生存中归纳出一些有效的实战性动作,通过一招一式的串联从而达到记忆招式的效果,对招式的解读和改进来形成武术的套路.在武术套路的传承和发展中道家思想对其影响最为深远.随着传统文化“道”的渗入,太极拳、八卦掌等著名拳种最能体现“道”的核心思想.演变的武术套路作为单一的技击性的运动项目,其逐渐开始弱化为走向“养生”之道.武术发展至今套路的种类已经多不胜数、各行各家层出不穷、派别之多、门类之广、让人目不应暇,但套路功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表演的功能,面对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武术套路,直接定性为“武舞”或尤为不妥,不可否认的是,从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中,武舞可以说是武术套路的雏形,而作为技击动作的载体“武舞”,由于其动作的实用性和表现出的气势,则在最早时候被用来训练军队来鼓舞士气增加军队战斗力,军队通过熟练的练习这些动作来提高群体作战能力.从这方面来看,早期的“武舞”也有着武术套路所发挥的作用和性质,这应该就是早期套路的形成.

2.1.2 剑舞——古代“武舞”的代表

历史上关于剑舞的记载层出不穷,说起剑舞的描写,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对剑舞曾作这样一段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霍如奕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诗中虽然描写的是公孙大娘的弟子,但从诗词的描写中可以想象出公孙大娘的武功之高.而弟子的剑法之高超美妙,不乏剑招千变万化的特点,所以她的剑舞中的剑招应该有很大的实战性和不乏技击攻防性,还包含一定的观赏性.这里的舞剑,理解应该就是一种以舞蹈为形式的武术套路.其从侧面反映出剑舞除了观赏性外,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的意义.剑素有“百兵之秀”,而剑舞则更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舞蹈之一,剑舞中的身法步行,以及剑势走向是所有兵器中最为轻巧优雅的一种,所以剑舞的舞者多是女子,女子的身体形态可以将剑舞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剑舞不仅具有高超的杀伤力,还有让人心醉神怡的观赏力.在《吴越春秋》中同样记载了一位剑术高超的女子,名为越女,她不仅将剑术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更总结出了一套剑术理论体系.用“意、道、气、神”来诠释剑术的思想核心,在追求技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外在的形式美.从以上例中可看出,古时的剑舞并不是战场上厮杀的套路,它是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实战性舞蹈,也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武舞”.

剑舞的套路发展到近代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文剑,一种是武剑.文剑又称为长穗剑,长穗剑最重要的演练目的就是观赏性,长穗剑有它独特的演练风格.长穗剑练起来飘逸大方,潇洒美观,以剑穗不能缠手为演练的核心,以动作的舒展大方为审美标准,此种剑法更趋向于舞蹈.另一种武剑也就是短穗剑.[4] 此种剑法更偏向于实战性,练习起来虽然迅捷无比,招式千变万化,灵活异常,但仍不乏轻灵优雅之美.剑舞的发展,既体现了剑这种兵器的轻妙灵活,又用舞蹈诠释出了剑术的精髓和内涵,剑舞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剑”这种特殊兵器的存在,上到天子诸侯,下到黎民百姓早以将它默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在祭天祭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古代王权和兵权的象征中更是第一首选.而“剑舞”不仅传承了剑内在的文化,也展现出了剑外在作用.剑舞是“武舞”结合中最经典的产物,它不仅展现出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2.2 “武舞”两者之间的共性

从武术套路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上看二者虽然一刚一柔,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则具有很多共同的表现特点.[5] 首先,在审美上二者都要求外在的“形体美”,武术讲究身法的灵动,轻巧,动作的刚柔并济.讲究“眼随手动,手随心动.”动作节奏分明,形神兼备,不动如山,动如脱兔.这点跟舞蹈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舞蹈的外在表现也极其注重“身法”的灵动,动作的韵律节奏.武术则通过演练者的“精、气、神”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勇不可当的气势.舞蹈则通过表演者的神态和肢体有节奏感的摆动给人勾勒出一幅舞者所展现的意境美.在表现婉转的意境时如清风拂柳,在表现悲壮时如黄河决堤.武术和舞蹈所渲染的这种意境美都是演练者通过对动作的理解和与肢体形态的高度配合所营造出来的.虽然二者对动作的节奏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出入,但其本质都是为了让观赏者感受到演练者所传达的动作意义.在武术演练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营造着一种意境美,通过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自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势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正是武术与舞蹈之间的这许多共性,让武术套路的发展有了另一片可以开拓的天地.同样,武术也同样为舞蹈的发展提供许多可借鉴的元素.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舞蹈中许多动作的表现和设计都是来自武术中的身法和步行.正是古典舞成功的吸收了武术中的营养元素,因而更好地发挥了民族舞的特色,传承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民族精神,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展现出了另一番风采.

2.3 “武舞”结合的可行性

武术和舞蹈同为身体表现艺术,都融构一个独特的美的境界,诉诸于人们的审美意识中.法国艺术家罗丹在《论艺术》中说: 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美,再进行艺术的加工,把武舞要传达的艺术美充分表露在了观众的面前.

在审美要求上,形体美、意境美、难度美、节奏美、服饰美,同样是二者所侧重表现的.动作上表现得舒展大方、节奏上的轻重缓急、华丽的服饰、创新的高难度,这些组合构成一组完美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例如,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拳剑冠军阚文聪在动作编排中加入了许多舞蹈元素,构成了新颖的创新动作,给人耳目一新眼见一亮,动作的一招一式,无不飘逸洒脱,赢得满堂喝彩.在2018 年雅加达亚运会武术比赛中,中国老将孙培原的男子长拳、印尼选手郭丽娟的女子太极拳和中国选手郭梦娇的女子剑全能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他(她)的套路编排中也有很多新颖的舞蹈动作和创新的高难动作.从他(她)们取得的成绩来看,与他们大胆的借鉴舞蹈动作不无关系.[6]

2.4 国内“武舞”结合的理念与发展的现状

当下的武术发展,真刀的实战性武术演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武术欣赏的需求,观众对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观赏性、娱乐性和欣赏性也逐渐的在提高.武术的实用价值在逐渐的褪色,而武术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美感则越来越被人所接受.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功夫剧《武颂》《风中少林》《功夫传奇》《熊猫》《精忠报国》风靡全球的商演和2007-2018 年春晚武术表演《行云流水》《盛世雄风》《功夫世家》《对弈》《男儿当自强》《少年中国》《剑心书韵》《江山如画》《天地人和》《中国骄傲》《双雄会》中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武术表演,河南开封的舞台剧《千回大宋》和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梦华》及登封少林题材的实景演出《禅宗少林》等无不体现出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产物.武术通过舞台和银幕把武术的艺术价值不断呈现给观众,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中华武术”的魅力所在.武术的舞台化艺术展现力又让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武术的艺术性的发展,正确的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武术也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3 分析

3.1 武术界的争议

创新加快了武术的发展脚步,但无论任何一项实物才破格创新的过程中都是艰辛困难,受人非议的.有人批判中国当今的武术已经不能算是武术,简直就是体操.也有人认为中国武术加入的一些舞蹈元素则表现的更具有观赏性了,两种观点其实都是为了武术能长远的发展而考虑的.我以为,武术要想保持其独有的风格特点,绝不能失去其技击性和实用性.无技击性的武术也就不再是武术了,所以在选择掺入“舞”元素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哪些动作可以编入“舞”的元素,哪些又不能变动.也正如前文中所提到,武术加入舞蹈元素要“适度”“适时”,武舞结合并不是全盘“舞蹈化”,[7] 而是在可供借鉴的基础上,取得创新和发展,这样方能突出武术的优势和特点,既好看又实用.武术套路与舞蹈在形体和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毕竟有很多不同,两者在本质性上要区分开.

3.2 两者结合存在的益处和弊端

武舞结合的这种理念在当下已被国内许多教练教师和运动员所发现和采纳,在套路编排中会掺入很多以柔美为主的民族舞范儿”的动作,或者是姿态奇异的“街舞范儿”的动作.而加入这些动作的主要问题是在于一是“适度”和“适时”;不仅加入的时机要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要适当的把握好“度”来突出武术独有的风格特点,反之则会弄巧成拙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二则是这种观念仍受到传动思想理念的束缚,无益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不间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能体会、感受、感悟、而后能理解“武舞”结合对一整套演练动作起到潇洒美观、飘逸洒脱、行运流水、心醉神怡、画龙点睛、展现出内在意境美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两者结合的目的.

3.3 尚无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在现成的武舞结合的例子中,它们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个人的创新和见解.既没有理论体系的指导、也没有有效的文献,完全是凭着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来添加一些创新动作.也确实有一部分大学生和运动员通过两者结合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经过学习未能领悟把握好适度和尺度,也没能领会和体会到其“武舞”的奥妙之处,在套路编排中掺入了过多柔美飘逸的舞蹈动作,没能达到预期的演绎效果和成绩,需进一步完善教学中的理论体系以与实践相结合.

4 结语

两者本是同源的,而“武舞”在早期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中为以后武术套路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形体意识,在许多古书中“舞”和“武”字是互为通用的,而气势磅礴大型舞台功夫剧的商演和丰富多彩团体武术的表演,这也从另一方面再次佐证了“武舞”能结合的说法.21 世纪是科技创新引领的时代,也是动作创新需要的时代,武术与舞蹈结合在编排上更需要创新(高、新、美、尖、难).大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多元化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要敢于大胆尝试两者在编排动作上的独特和创新新颖性,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市场、赢得课堂,创新未尝不是一处风采.而在创新的基础上既要突出竞技武术套路独有的特点,又不失舞蹈的美观和渲染的意境[8],这其中的“度”一定要适当的把握,真正做到创新,引领潮流.

“武舞”结合是21 世纪时展的必然趋势,武术单一的技击性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更满足不了大学课堂中武术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武术发展到现代势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局面.武术与舞蹈两者精彩的编排和结合是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分合合”演变的历史规律,更是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精神.

武术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武术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武术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