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途径方面论文怎么写 和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实现途径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实现途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

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时展的主力军,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尤其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更应担负起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导致当代农科专业大学生农业情怀缺失,专业认同感不强,对涉农就业热情降低.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优秀农业文化,加强学生爱农意识的培养,引导当代农科大学生关注“三农”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大学生“三农”骨干力量.

关键词:农业文化;爱农意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217-0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从最深处拔掉“三农”的“穷根”,是时代所赋予农业院校、农业从业者与学农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压力亟待疏解,经济全球化使得农业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决定了中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肩负着中国农业未来蓬勃发展的使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提升农村存量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亟需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农科类专业大学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涉农就业呈现明显的动力不足.2012年,黄立洪等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只有41.10%的农科类大学生愿意服务农村基层;2013年,费喜敏等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进行的研究表明有40.98%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而到2014年,张玲等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仅有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综合来看,大多数的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到农村一线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且愿意涉农就业的比例还在逐年递减,农业人才在不断流失.

二、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农科专业大学生真正爱上农业,喜欢自己的事业,已成为农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面对当前农村发展急需高水平人才而农科专业大学生农业情怀缺失、专业认同感不强、对涉农就业热情降低等现象,农科院校应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让思想政治工作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深度与内涵两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真正实现培养“一懂两爱”专业人才的根本目标.

三、传统农业文化在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

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首先要强化理论课堂的学习,让农科大学生从自身打心底里喜欢上农业这个行业,这就需要专业老师的循循善诱,通过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农业的魅力和发展前途所在.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通过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灌输和各种形式的呈现,让学生真正深切感受到发展中国农业的必要性和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所在.

(一)专业教育与情怀教育相结合,筑牢理论课堂主阵地

将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搬进理论课堂,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古今中外的农业发展史,对农业变迁和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叫作知根知底.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专业课老师的培训,制定切实的教学方案,了解怎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喜欢听、喜欢和老师互动,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专业知识,增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好感度,以及对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认同感,久而久之,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模式.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传统思想还是停留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营思想中,这也给很多农科学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包袱,所以如果不能从心理上解决问题,很多学生还是对农业充满了排斥感.要想解决农科学子的心理关,首先就要通过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大家知道我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体系下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是落后的农事劳动了,因为我们需要引领中国农业的发展,所以就必须走在农业的最前列,所以农科专业大学生需要被培养成农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这样才会让学生对于未来更加自信.

(二)第二课堂强化主体实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1.以专业课程实习为依托,提升大学生“三农”问题感性认识.专业实习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重要平台.农业院校的课程实习多涉及农场、涉农企业等,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或者深入农场实习,从种植作物、翻耕平整土地、种子准备、适时播种,到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储藏等,作物生长各个节点的观察记载和栽培管理措施,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对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增加学习兴趣和专业自豪感.另外,农科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为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农科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进入共建基地开展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得到三段式渐进性技能提升,切实实现了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涉农发展创造了机会.

2.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大学生责任使命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既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新时代农业人才的关键举措.社会实践给农科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基层,了解民生的机会,是重要的国情与农情教育平台,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扎根中国农业大地,怀揣兴农、富农梦想的有志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农科专业大学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用心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深刻认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觉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专业所长,努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发展农业的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一如既往地指导与帮助学生,与学农青年一起潜心调研、深入实践、扎根农村,一起为中国梦、农业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3.以传统文化传播为契机,营造浓厚文化育人氛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软实力,悠久的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农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与“三农”有关,本身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也决定了在农科院校加强优秀农业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优秀农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也是农科院校自身文化特色的载体,所以在校园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开展大学生的农业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使爱农学农成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示范和价值取向,对于农科专业大学生农业情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很好地化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对“三农”的排斥感.

(三)积极拓展新媒体教育阵地,构建校园文化隐性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青年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为了使这些新媒体在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中发挥更大作用,农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拓展新媒体育人平台,将农业文化、农业前沿知识等通过新媒体途径传递给青年学生,利用时尚、新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展示平台与形式,通过与学生的实时互动、转评,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农”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提升农业素养,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影响,从而引领更多的农科专业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四、总结和展望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主动肩负起献身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和担当,自觉意识到从事农业一样大有可为,一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农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积极拓展新媒体育人平台,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并热爱农业文化,感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伟大魅力,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加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真正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三农”骨干队伍,为祖国农业的发展造就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现途径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实现途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实现途径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