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理性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从交际失败看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的合理性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合理性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从交际失败看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的合理性

摘 要: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被成为言语行为. 并非所有的交际都能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回顾言语行为理论发展史和分析交际失败的反面案例,来剖析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的合理性,探究言语行为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人际交往;交际失败

一、引言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言语行为研究的是人们通过实施言语行为来完成研究交际.只有正确领会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说话人的意图即言外之力,听话者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顺利完成交际活动.反之,若听话人不能准确地把握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或说话人不能准确传递自己的意图,则会造成交际失败.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及发展

最早明确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Austin).1957年他以《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with Words)为书名,发表了其到哈佛的讲座内容: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之后他提出的“言语行为三分论”认为人们说任何一句话的同时将会实现三种行为: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the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体现说话人表达的句子字面意思.言外行为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即言外之力.言后行为表示说话人的行为意图对受话人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如:It’scold.说话人说出一个合乎语法语义的句子,是说话行为;同时也向听话者传递出天冷请关门的言外之意;最后结果可能是听话人关上门或者拒绝关门,是言后行为.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奥斯汀门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批判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Levinson,沈家煊,1986:166),弥补了奥斯汀理论上的缺陷,使该理论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他把言语行为重新分为五大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clarations)和承诺类(commissives).

三、交际失败话语实际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分说对分析人们日常对话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若说出的话只有字面意义被理解,但是深层含义即言外之意未被理解,就无法在听者身上产生效果,交际沟通也就无法成功.下面将以《梁祝》主人公对话为例,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说的合理性.

在《梁祝》爱情故事中,有一段叫“十八相送”,讲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遇梁山伯,后为梁山伯才情所动,对其产生爱慕之情;而梁山伯并不知情,一直称英台为“贤弟”.英台因父母催促,不得不离开学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多次暗示自己为女儿身,但木讷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贤弟”竟是“贤妹”.下文截取一小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趣的对话:

祝英台: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

梁山伯: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英台: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我与你双双来堂.

梁山伯: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走吧!

此段对话,祝英台多次暗示自己为女儿身,但是都被木讷的梁山伯误以为是取笑自己,还动了怒.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祝英台说“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字面意义是井水倒映出两个人影,其中一个是男人,另一个是女人,两个人正笑盈盈的.这是言内行为.实际祝英台是想通过话语向梁山伯传达她是女儿身的事实.这才是祝英台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然而,一直以为祝英台是男儿身的梁山伯,并没有领会到暗示,反而曲解了祝英台的意思,以为祝英台在戏弄自己.这里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祝英台对听话人梁山伯造成的影响,实际上有两种可能:一,梁山伯明白了祝英台的暗示,明白祝英台的对自己的情意;二,梁山伯没有明白祝英台的暗示,造成了交际失败.剧中是第二种情况.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是非常合理的,在解释言语交际失败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能够细心揣摩对方的话外之意,并且思考我们的言语行为对对方造成的影响,交际失败的情况就能有效减少.

除了说话人用语过于隐秘而使听话人抓不住真实意图之外,语篇歧义也有可能使听话人的曲解说话的意思,造成交际失误.例如:

某单位人事部的员工张某被调到了楼下的市场部.一天,张某的朋友李某打电话到原来的部门找他:“张某在吗?”

张某的同事答:“他已经不在人事了.”

李某:“啊?他……什么时候走的?”

同事:“上周.”

李某:“我都不知道……也没有送他一程……”

同事:“没关系啊,下去找他就好了!”

这段看似无厘头的对话展示了语篇歧义所造成的交际失败.首先,李某问同事张某是否在,言内行为是询问张某是否在人事处,言外行为是想找到张某与之见面,言后行为是得到了同事的回答,“他已经不在人事了.”从这句开始发生了歧义.同事的言内之意是张某不在人事部门工作了.言外之意就是李某需要到市场部门找张某.可李某曲解了同事的回答,误把同事所说的“不在人事”当成“不在人世”,才闹出笑话.同理,当李某问到,“啊?他……什么时候过去的?”言内之意是说出这句话以及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言外之意是问他什么时候过世的,这里朋友用了一个委婉语,用“过去”来代替“死”,也造成了同事理解失误.同事说的“过去”是指“到其他部门了”,并没有意识到李某理解错了,就又造成了进一步的交际理解失误.上例中句句充满歧义,听话人都是仅完成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而未理解其言外之意.虽然是个笑话,但在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确实会发生.我们在与人交际时,只有抓住他人的言外之意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否则则会导致交流中断或失败.

四、结语

从交际失败的角度来看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三分的合理性,不仅可以促进我们此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将此理论应用于实际交际中,使交际双方能准确地理解彼此的说话意图,预料言后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促进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顺利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总之,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理论对日常生活交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李明,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词块学.

合理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合理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合理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