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方面有关论文范本 跟我愿意用草原作为我的内容读《妥木斯谈艺摘录》有感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草原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我愿意用草原作为我的内容读《妥木斯谈艺摘录》有感

摘 要:妥木斯先生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艺术认知,以草原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被国内理论界誉为“草原画派”的奠基人.妥木斯先生的《妥木斯谈艺摘录》是其艺术经验的理论总结,分为“谈技法”“谈创作”“艺术与生活”三部分.妥木斯先生的艺术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及情怀,为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关于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妥木斯先生上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成果斐然.

关键词:《妥木斯谈艺摘录》;传统文化;感悟;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蒙古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研究”(20148060)研究成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家里做客,朋友赠送了一本根据妥木斯先生的相关录音资料及文字材料整理而成的《妥木斯谈艺摘录》.妥木斯先生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艺术认知,以草原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被国内理论界誉为“草原画派”的奠基人.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晚辈来讲,能够得到先生的这本书,学习研究先生的艺术思想是十分荣幸的事.

妥木斯先生的《谈艺摘录》分为“谈技法”“谈创作”“艺术与生活”三部分内容.其中谈创作部分的内容十分丰富.先生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都谈及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相关内容,关于内容与形式的部分,先生谈及中国传统书法的欣赏,人们主要欣赏的是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再现,精、气、神的体现.先生讲到“美术作品缺乏精神魅力,会使人感到不耐看、不经看,甚至引起空虚和贫乏之感.精神的魅力,体现为‘神韵’、‘情致’、‘理念’、‘思想’等方面.”,对于美术作品来讲,作品所传达的精神面貌尤为重要,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要求,这里的“气”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气、有机生命之气以及人文书卷之气,“气”是人体的主要统帅.在绘画作品中如果没有了“气”的存在,“神韵”“韵律”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作品的格调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气”,是发自精神的气,是画家自己精神情态的抒发,也有感自于自然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客观对象所传达的精神信息.正如画家石鲁先生所讲的“对象之气为源,我之神气为宿”.气有出于物质对象的,也有出自人之精神的,所以说讲气,一定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的相互融通,并且是在动态条件下的.妥木斯先生所指的绘画作品精神魅力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画家主体自己精神情感的抒发;一是源自自然的精神状态,即客观对象所传达的精神.这两者如果在作品中表现得不够恰到好处,那是“不耐看”“不经看”的.先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正像先生所讲的“我愿意用草原作为我的内容”,草原是先生创作永恒的内容.从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属于草原羊膻与奶茶味道的意境.先生作品中塑造的蒙古汉子及妇女形象,可谓是把蒙古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得十分真实生动耐看,也是经得起欣赏者品味的.如《巴嘎苏米亚》《查格达尔扎布》《达瓦桑布》《巴德玛》《老妪》等作品.

关于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妥木斯先生讲到“造型艺术不能用谁决定谁和谁服从谁来处理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举了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一个扇面是一种形式,可画山水、可画人物、也可画花鸟,什么内容的画都可以填入.而山水、人物、花鸟等都不一定非使用扇面的形式.谁又决定谁?谁又服从谁?或者说就这些内容,既可写意又可以工笔,可以着色,也可以就是水墨或白描.谁又决定谁?谁又服从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观赏时给人的视觉快感,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彼此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从画家创作角度讲,应把二者与绘画实践活动相联系,也就是说将如何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置在画家创作实践活动与审美接受活动中,这样就具有了针对性,具体化了,这样,画家与作品欣赏者都会得出有说服力的相关结论.从接受者(鉴赏品评)的角度来讲,欣赏品评作品的人,所面对的画家的作品已经是创作完成的完整对象,这个对象还需要在鉴赏品评接受活动中,进一步被感受、被理解、被体验、被解读.所以说在这时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作品内容的相对准确把握,是要靠欣赏品评的人对作品形式的细细品味来完成的.这说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作品接受过程中有了先后关系.这段文字先生只是从创作者画家的角度解读了传统中国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喜欢先生以马与牧人为内容的一组小品画作,从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先生作为蒙古族画家的一种人文情怀与人文思想,如《制》《马语》《上绊的瘦马》《初冬》《烟》《章嘎的马》《老马倌》等.

妥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从《谈艺摘录》中可以感悟得到.先生讲到“我选择了西方传来的油画技艺作为终生职业,然而洋人之须眉亦不能安在我之面目.”这段文字说明先生把油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矢志不渝.然而最关键的是后半句的文字,说明了先生从事的虽然是西方的油画技艺,但始终没有忘记画家自我精神的存在,不能学而不化,不能照搬西方的面目,立志变法创新,身体力行,使油画创作有了“我之面目”,并最终成为享誉国内外著名的油画家.先生一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研究,以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追求油画的情趣及表现问题.重视生活中鲜活的生活元素的挖掘,把亲身感受的生活素材运用到油画创作与实践中去,重视深入生活与创作实践是先生所恪守的艺术准则.先生对待艺术是真诚的,将真情实感注入作品中,不画没有真情投入的画.强调艺术创作与实践要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来表现生活中最有感触的题材.如妥先生的作品《蒙古马系列》,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先生将真情实感注入作品中,从作品中可以真切地品味到先生亲身经历感受到的、有滋味的,也是真诚的表现语言.

妥木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广博,他讲到“生长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我对有国粹烙印的文化都有接触与吸收,如太极、气功、周易、中医、京剧、书法、篆刻……使我了解中国人怎样认知世界,又怎样表达自己的认知,从而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决定着我的审美取向,使我的作品共同呈现出中国文化心理的特征.”熟悉妥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钟爱有加.中国绘画强调笔、墨、色的结合与运用,线条的运用是其作品情趣的重要组成因素,其中墨与水的调和促成了中国画用线的情趣,情趣的呈现离不开笔与墨运用的和谐效果,这一效果的产生离不开古人讲的“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传统审美取向.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强调不只是注重客观物象本身特征的刻画,在这过程中还包括画家主体的直觉、感知、想象、意识等主观的成分,这一成分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的天道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使画家主体的人面对客体的自然物象的时候,显得容易沟通交流.正如西方美学家利普斯认为的在感知的自然中倾注生命或使其“人化”,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妥先生的油画人物《老妪》《哈萨克妇女》《苏日娜》等,小品《老马倌》《烟》等作品中,画家与人物的亲近感,线与色彩的相互融合运用,使画面的塑造虚实相映,画面线与色彩和谐而富于节奏感.这是妥先生后期油画作品中比较明显的艺术特征之一.

先生还讲到“无过与不及”的问题.“‘无过与不及’,这是我多年来尊崇的指导思想.这点不仅在艺术活动中如此,在平时待入接物、办理事情,基本都是习惯于这样要求自己.在不断改变与调整中进行创作,有目标,又有变化.”妥先生讲的“无过与不及”的意思是不要过与不要做不到,这一思想源自《论语》中的“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做过了和没有做到其效果是一样的.就如先生讲的“‘无过与不及’,是对事物量的选择尺度,不是对其质的评价与衡量,先生以这一思想来要求自己,并使之运用于艺术创作实践中.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讲,驾驭整幅画面显得尤为重要.画面的表现与处理,隐显、虚实、繁简与遮蔽等关系的呈现,尺度的把握与掌控非常重要.表现过头与不恰当的塑造处理,所造成的画面不良效果,与没有进行塑造的表现效果是一样的.那么这就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塑造与适宜的表现手段掌控的重要性.“无过与不及”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对恰到好处的度的掌控,这种掌控是根据人的审美心理及画面所要呈现的意境来决定的.在传统伦理型文化特点的绘画样式下,既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又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画家既要有个人真情实感,又要与理性的观念相互协调统一.既做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又要做到“有法必有化…‘但入但出,凭翻笔底”.尊重人的创造个性,使画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先生讲到用眼睛与用心的关系时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双有识别水平的眼睛,而造就这眼睛首先要造就一颗有水平的心.眼睛的识别能力与水平取决于心,心与眼都提高后,手就好办多了.我们常说,眼、心、手的配合是艺术品诞生的根本前提.”这里讲的“有水平的心”,其实讲的是要培养有水平的、勤于思考的大脑.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这是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的先决条件.对于画家来讲,多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感知自然物象具体有限的特征的同时体悟审美过程中由有限具象特征所带来想象的无限意象,使人与自然物象达到和谐.多看,既要多看客观自然世界,又要多看第二自然(即图书资料、视频资料等).看要看赏心悦目的、高水平的艺术品,这样有助于人欣赏水平的提高.眼与心的问题解决的同时,手的训练也是要同时进行的,有的画家能够很好地解决手上的问题,手上的功夫能够跟上;有的画家始终解决不好手上功夫的问题,这还是眼、心、手的修养与训练功夫均不够的原因;第三种情况是有的画家只注重手上功夫,而不注意创作实践的总结,下死功夫、讲不出来的“闷葫芦”也是要不得的.我们还要提倡画家眼界要开阔,要深入生活,游历名山大川,既要注重观察生活,又要注重学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到眼、心、手三者的协调发展.在创作上既能画(专业创作能力),又能讲(言语表达能力),又能写(专业总结能力).

妥先生讲到画画在讲用眼与用心的同时,还强调专业思考能力是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画家仅凭眼睛是不够的,因为作为绘画来讲,不是塑造表现物象具象特征为追求的根本目的.进而讲到“画画还是欣赏画不止动眼睛,还要用心,要思考.不要在那里编故事,搞理论,弄得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好的理论一说就明白,不是唬人的,唬人的不是好的理论.好的东西是能让人明白的东西,让人不明白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先生反对艺术创作瞎编故事,专业理论要来自于艺术创作实践,不能空穴来风,要善于总结专业实践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才是好理论,不是故弄玄虚的,是通俗易懂的,好的艺术作品是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是雅俗共赏的.有些画家手上功夫没有解决好,就托名写意,名日表现或找各种托词敷衍,实为做学问不踏实的表现.还有一些画家既排斥专业理论又不善于专业创作实践总结,专业上玄而又玄,纯粹一个专业画匠,这也是不可取的.不同的绘画作品,在不同的欣赏者心中都会在一段时间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以供欣赏者思索回味,这就是绘画作品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糊弄人的、看不明白的绘画作品是与欣赏者没有办法产生共鸣的,同样,也不会产生思索回味的审美效应.美的绘画作品,其形式与形态,总是具有一种和谐与感染人的情绪,使欣赏者心情愉悦、舒畅.一幅枯燥乏味的、闭门造车、毫无生气不能引起美感的绘画作品,是很难起到审美作用的,更谈不上绘画作品的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了.

关于绘画作品的节奏问题,妥先生讲到“一个作品里不能到处都精彩,精彩部分必须要靠其他部分的衬托、对比以形成美妙的节奏.否则精彩部分也会失去应有的分量.”关于“节奏”这个词汇,是从传统音乐学泊来的词汇,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形式语言、笔墨语汇来编织美妙的画面节奏,懂得造型过程中“衬”与“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些诸如开合、呼应、隐显、藏露、疏密、虚实、宾主、主次、繁简、纵横、曲直等对偶关系的存在,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节奏韵律.先生深知作品画面对比统一关系的重要性,讲到画面的“精彩”部分其实就是中国画讲的每一幅画的“画眼”,既要有对比,又要有画面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作“和而不同”,“和”即是统一,“不同”即是对比.绘画作品表现平均这一毛病是很多人常犯的弊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历历具足”讲的就是强调客观物象的具象特征,表现平均化了,自然的真实不是艺术的真实,艺术不能做自然主义的表现,是要有取舍、概括、典型化等艺术处理的,要懂得这个道理,绘画创作过程中就有了相应的办法了.绘画不怕细致地塑造,就怕在写生与创作过程中,过于细致地塑造刻画,因为这种细致的塑造刻画不是艺术最终本质目的.画家要懂得取舍与删减,正如德洛克洛瓦在他的日记中讲到“伟大的画家,善于删除无用的、难看而笨拙的细部来突出主题;他那全能的手能在画面上行走自如,对待画中的事物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可以随意指挥布置,予以增减”.

关于画面的整体布局,中国画称之为“经营位置…‘置阵布势”.先生讲到“画面的整体设计,有意安排衬托是非常重要的,这便是画面上的节奏”就是此理.画面的有意安排就是经营,就是唐代张彦远讲的“画之总要”,就是人的主观因素在绘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画面的节奏还包括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处理,有意的、巧妙的安排画面的空白,使之画面空白布置自然而然,“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画面节奏.画家要懂得艺术作品画面的藏与露、有与无、争与让、遮蔽与截取等画面表现的辩证关系.对于绘画的初学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只注重画家画出来的实的东西,而忽略虚的、空白的部分,因为他们只是把作品画的部分当作画了,这是画家与欣赏接受者都要努力克服的.画家创作过程中,只把所画之物当塑造对象了,忽略了有与无、遮蔽与显露等其中的虚化、空灵之处,作品画面会显得太实,这就是作品只见实不见虚,不空灵,浅薄,没有节奏的主要原因.西方绘画也很注重画面的遮蔽关系.如:康定斯基讲的绘画作品中的隐性结构是通过遮蔽与截取来完成的,遮蔽是将无关紧要的部分进行虚化模糊,截取是将事物非本质的因素进行简化或者是将事物典型化特征进行强化汲取,这些艺术手段都影响作品画面的节奏.

妥先生还讲到“戏曲的唱、念、作、打都是在程式化的模式下进行与发展的,照样出现许多流派,表演艺术大家在统一的程式下依照自己的条件特点作了发展,……中国画的各种笔法、皴法、墨法、章法也都是程式的技法要求,同样出了许多个性极强的大师.”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突出的程式化特征,将自然物象规律化、定型化、有序化、具体化.在《芥子园画谱》等各类画谱中,都注明了表现各种物象的一套完整的符号化程式,那么这些画谱就成为沿袭传统绘画程式化语言的普及词典.它和中国传统京剧一样,各种物象的表现手法都有规定的“套路”,以及规范化的程式,这些程式化语言都是经过高度概括的、精炼的.这些程式化语言都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概括总结出来的,画家在面对自然物象精炼形象,强化特征,简化内容,形成规律化、有序化的套路语言,便于学习者认识、记忆和掌握,如兰草的画法、竹子的画法,等等.清代画家石涛认为古今绘画都有一定的法则,古今画家在绘画创作与实践中,都要遵循相应的法则,若离开法则,所有事物就会变得毫无章法,就不可能存在了,这就是石涛讲的“无法则于世无限焉”,就是法则存在的价值.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传统的程式化语言,而且程式语言的掌握不要墨守陈规,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进一步掌握物象的规律特征,抓住典型的形态特征,把握瞬间的生动形态,刻画出来的形象就具有生动性、韵律感,这样表现就是鲜活的,是发展的,不会拘束于程式化的套路.如八大山人朱耷、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绘画大师,在扎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都取自然生意之态,我用我法,强调绘画的真情实感.超越程式的束缚就会在审美创造中获得绘画的自由,即所谓“借古以开今”;如果不敢于突破程式法则,被法则所束缚,画家就不会达到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即所谓“泥古不化”.古今画家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常出现这两种态度,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极富个性与模拟古人不同风格的绘画大师.

谈到中国人的思维问题,先生讲到“我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是好的.我们既有主观又有客观,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都不同.中国的造型艺术到了晚清的时候更是自由的,尤其是宣纸那个效果晕染性很大,……你草书写得再草,字形还是得有.”关于中国人的思维问题,首先要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特点,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儒家文化的社会理想目标是现世的,是一种以托古的形式,达到一种理想的现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的文化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人文型文化,它的人文精神所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儒文化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宗旨,承认多元化、多样性事物的存在,否定单一化、唯一性的“同”.儒学的人世品格及刚健精神,积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个人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带动和影响了绘画史中一类绘画风格的发展;道家文化既注重人生,又注重自然.道家学说通过认识到价值主体(人)与价值客体(自然)的关系,以此来确定主体人的价值,突出自我,这体现了它对个体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视和自爱精神的追求,也反映了道家学说强调人的个体性的特征.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崇阴贵柔,以阴柔为价值标准,对玄远状态的追求是其追求博大精神的基础,包容性是其博大精神的显著特征.佛教作为外来的一种宗教文化,它的最根本追求是“出家”“解脱”,从而获得人的“大解放”“大自在”.禅宗作为本土化的佛教,其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学思想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中,注入了否定性因素,意识到人的死亡与寂灭,意识到生命的问题.这一意识导致了中国艺术追求哲理意味的倾向,如对“平淡…禅味”的追求,虽然佛教是追求寂灭的,人对“禅味”的追求也是有情的,是人的最大的执着与热情.如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倪瓒的简笔山水画、董其昌的山水画等.禅宗哲学思想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其思想方法完全渗透到中国绘画艺术之中.妥先生深深感受到文化思维对造型艺术的影响,艺术不能离开文化这一土壤.

妥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要学习中国古诗词,要喜欢和欣赏音乐”,这说明先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无论学习中、西方艺术都不要忽视对文学的学习,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兼修.中国画审美表现有一条很重要的美学准则,那就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美学要求就是作品画面的精神面貌,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无法决定,而后天之气是可以通过实践获得.古人称培养实践的过程叫“养”,而不叫“学习”,这种“养”就是修养、学养.每一幅作品画家都要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集人的生命精气、宇宙元气、书卷灵气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之契机勃发,方能形诸于笔墨.这是古人强调人的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学问修养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传统诗词及音乐的修养,对于从事中西绘画创作的画家来讲,都是应该具备的学养.

通过研读妥先生的《妥木斯谈艺摘录》,感受到先生的艺术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及情怀,为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关于油画的民族化问题上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成果斐然.从妥先生的艺术思想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首先,妥先生十分重视学养的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素养,倡导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要有自己的面目;其次,在艺术创作方面,先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提高专业创造与创作能力,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艺术语言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再次,妥先生在表现人物精神方面尤其蒙古族人物的精神气质的表现,作品流露出一种蒙古族人物的特有气质——草原的气质及奶茶味道,表现自己最有感受的题材;最后,先生的油画小品中以自己最有感情、最有情趣的形式语言表现了属于草原的生活情境,画面以虚为实,更加突出烘托了人与马的情态与情趣,简约的形式语言,富于情感的意境,都深深打动着欣赏者.

草原论文范文结:

关于草原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草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