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的教育人类学解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篇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摘 要]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主节是白族地区的重要节日,其核心环节是本主行像仪式.湾桥本主行像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促进村落儿童社会化等教育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性和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以及情感性与娱乐性.本主行像仪式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湾桥白族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关键词] 白族;本主行像仪式;本主崇拜;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C7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8)10 - 0012 - 07

本主崇拜是白族最典型、最独特的文化.本主节是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一个集中体现,以“坝子”①作为主要的本主文化场域辐射到几乎所有的白族村落.本主行像仪式是本主节中最隆重、最核心的环节,是一代代白族人头脑中最深刻的民族记忆,在培养合格的民族成员、凝聚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仪式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要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出现的“课程与民族文化疏离”、“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不足”等问题,也许能从这种生动的民族仪式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拟选取湾桥这一传统的白族村落,基于对湾桥本主行像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及其教育功能、教育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白族本主崇拜及湾桥本主行像仪式

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根据这些特色可以很容易就把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别开来.本主崇拜就是白族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因素,是体现白族文化独特性的核心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主崇拜发挥着对白族文化多方面的整合作用,其影响已渗透人白族人民的无意识层面,化为一种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在白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要理解白族人、理解白族的文化和教育,就必须理解白族的本主崇拜.

(一)白族本主崇拜

“本主”的白族语称为“武增…‘增尼”等,意为“我们的主人”;汉语中早期记载为“本境土主”“本境恩主”“本境福主”等.“本主是具有人性的神和神性的人,是人间美好品德和民族优良传统的载体.”白族本主的个性有别于佛教、道教的诸神,是人神兼备的半人半神的形象.本主饮食喜荤厌素;有神性,能掌管人间的吉凶祸福、惩恶扬善;有人性,也有七情六欲,也行婚恋嫁娶.本主是白族村寨祀奉的本境福主,是公认的村寨保护神,供奉于本主庙中.白族村寨大多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个别的有几村供奉一个本主或一村供奉几个本主.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多神崇拜.它源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等多种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了儒、释、道等文化成分,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本主崇拜有别于其他宗教信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充满了世俗化倾向,洋溢着生动而鲜活的人间亲情.每位本主每年均享有一次节日的朝奉和迎送,称为本主节.“在本主节中,白族迎送本主神像活动叫行像,行像仪式是白族地区历史久远的一个宗教习俗.”在本主节当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舞龙舞狮、焚香烧纸、点放鞭炮,祭祀本主;最隆重的行像仪式是要将本主神像从本主庙中接出来,一路上沿着村庄巡游,接到村寨的临时“行官”接受专门祭祀.每个村都有专司祭祀的自发民间组织“莲池会”“洞经会”和专管后勤的“筹备组”等.本主行像仪式在白族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体而言,凡遇婚丧嫁娶、大病小灾、求子、上学、取名、外出等所有生产生活的事情,对群体而言,协调群族关系、安排生产、处理公共事务、重大节庆等,都要到本主庙中祭拜.信奉和祭祀本主是白族地区影响最大、根植最深的民间信仰,它把个体、家庭、群体以及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二)湾桥本主行像仪式

湾桥属于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村委会,毗邻大理古城和喜洲古镇,背靠苍山雪人峰、莲花峰,下临洱海,是历史悠久的白族村落.在《嘉靖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乾隆大理府志》《民国大理县志稿》等文献里,都能找到关于湾桥的记载.湾桥全村居民共189户,943人,白族人口达94.3%.②湾桥的本主行像仪式以隆重庄严、保存完整而闻名.关于湾桥本主节和本主行像仪式虽然并无详细的历史记载,但是在民间,关于湾桥本主的神话传说老少皆知,本主节是村庄最重要的节日,本主行像仪式是男女老少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湾桥的本主节起源于一个“拯救和报恩”的传说.湾桥白族的本主是大黑天神.在湾桥,人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大黑天神的故事.在远古时候,大黑天神被玉皇大帝派下凡间来管理湾桥地区.玉皇大帝听信了谣言,以为湾桥的老百姓奸猾无耻,要给村庄降灾难.大黑天神为了保护村庄百姓,把玉皇大帝要散播的瘟疫种子吞下了肚,自己中了毒.得救的老百姓因此将他供奉起来,视为村庄世世代代的保护神.

湾桥的本主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四.③在本主节前夕,村民要准备好本主节所需的各种祭品食材.在正月十三这天,家中的男子要携带儿女去将出嫁的姐妹接回家,并邀请自己的亲戚朋友到家做客.过节的日子里,人们不下地、不出工,外出的人要回乡.青年男性组成本主节筹备小组,清早,年轻力壮的男性上山砍青松树枝,并参加搭建迎接本主的彩棚,还要杀猪宰鸡;女性多在家里准备过节的物品,如香柏枝、大小香、糖果、干兰④等.本主节的食物很丰盛,除了传统的八大碗,人们还要煮汤圆、打饵块.湾桥的本主节是一系列的民族礼仪与风俗的展演过程,在这个展演过程中,村落中各个年龄层次的成员都各司其职,年复一年地将这一村落盛事延续下去,每个人都是作为实践者的身份参与本主文化的感知和传承.

湾桥的本主行像仪式隆重而庄严,村中男女老少各司其职.“莲池会”的杨喜妹老人这样描述本主行像仪式的过程:

正月十四早上,仪式的队伍先到村西边的本主庙集合.仪式开始,先由“莲池会”的老人焚香上供,再由“洞经会”的老人唱诵本主神话.然后将本主神像请到预备好的轿子里,由村子里成家立室的青年男子抬轿.10来岁的童男抬旗子、童女捧花在轿子前引路,60岁以上的老人点香火在轿子后伺候,其后跟着青年男子龙灯队、女子舞蹈队、乐队,边唱边跳,一路烧香放鞭炮,抬着本主神像绕村子一圈,最后到达村中心搭好的彩棚里.

正月十四这天,本主留在村子里过夜,接受各家各户的朝奉,接受“莲池会”经母的朝拜,“观看”村里文艺队的表演.

湾桥本主行像仪式虽然不是存放在真空里的“集体表象”,但也绝不是迎合游人口味而臆造出来的奇特风俗,它是湾桥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本主行像仪式对于湾桥村落文化的传承来讲至关重要,因为白族没有延续至今的文字,所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依赖于具有“言传身教”性质的生活实践.本主行像仪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活实践形式,仪式不仅包含一个关于村落生活秩序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唤起和强化民族认同的工具体系.村落白族文化的变迁也体现在湾桥本主节庆祝方式的点滴变化上.从人们的描述中,仍然能够感知湾桥居民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对本主节的热情与期盼.主要原因是村民已经在本主行像仪式中自觉地传承着白族文化,并将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看成是更为重要的精神文化.

一、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的教育功能

教育人类学将教育看作是文化的传承与习得,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应当有更广阔的含义,而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学校外的教育相对学校教育来说,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及民族成员影响更为深刻,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途径.白族的本主行像仪式是白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分散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相对较弱的文化传习活动,它与族群、村落紧密相联,是一种灵活而生动的教育方式.在湾桥人的生活中,本主行像仪式不仅是一个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有着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功能.

(一)村落事务管理者的培养功能

湾桥本主行像仪式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同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从本主行像仪式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开始,每一步骤都具有不同的意义.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反映出白族村落中族长制度的宽松与“”.在筹备委员会中,年老的族长只是“建言者”,而运作的权力则交给了中青年“族贤”.中青年“族贤”是通过族人共同推荐的方式产生的,他们对村落事务的管理权力来自于族中长辈的委托,他们代替长者执行节日期间的村落仪式管理,并选出四位精明能干、能识文断字的后生当“会计”,负责管账.一方面,青年在这个过程中向长辈学习如何统筹和管理村落的钱财;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履行作为村落一员的职责.“族贤”是村落本主节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将族长的决定传达给村民老小,也将村民的意见反映给族长,是本主节活动中的实际组织者和沟通者.在年复一年的本主行像仪式当中,“族贤”群体不断进行着管理村落事务的实践,也逐渐将村落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实现了代际传承.在年复一年的本主行像仪式中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村落事务管理的继承者.

(二)村落道德教育的实施功能

本主行像仪式由老人主导,这是因为传统社会中,“社会通过赋予老人保存过去痕迹的功能,鼓励老人把凡是自己可能仍拥有的精神能量都贡献出来,用以进行回忆.”因而比较倚重年长者以及族群精英.老人对本主行像仪式的重视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仪式举行当天,他们早早起身,盛装前往.他们自觉地依照约定俗成的规范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仪式中充当什么角色完全是心照不宣的.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也极其虔诚和尽心尽力,他们极力给年轻人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仪式中,人们表现出谦虚礼让的良好品德.在本主行像仪式过程中,老人作为接本主队伍的领导者紧随本主轿子之后.本主节当天的宴席上,要请70岁以上的老人坐在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先给老人上酒上菜,以示敬重.到本主庙后,要由最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祷文、回顾村落的历史和本主的事迹、表达美好的愿望.在仪式过程中老人还要唱诵本主神话,提醒后生要祖祖辈辈感念大黑天神的救命之恩,告诫子子孙孙要知恩报恩、正直善良.老人朴实而真诚的讲述与庄严肃穆的仪式气氛融合在一起,使白族人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突显出来.在仪式现场的每一个儿童和年轻人都认真倾听.通过这样的活动,村落中白族人的历史知识自然地完成了代际传递;更重要的是白族人在庄严肃穆的仪式气氛中接受和谐的人神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熏陶,自然地展开淳朴谦逊、善良正直这些社会美德的教化过程.

(三)村落儿童的社会化功能

以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为主流的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十分强调家庭和社区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无疑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社区和族群则是儿童社会化完成的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人的社会化过程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起初是与父母家人的沟通和交流,习得母语、形成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进而是家庭角色意识和角色职能的确定;然后由家庭到社区,通过与同一个社区中的人进行社会交往,获得社会交往语言及社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从而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本主行像仪式为白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多元的社会交往时空环境.“重大的公共事件在直接参与者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在他们还处于成年身份形成的早期阶段,在他们还是年轻人的时候.”在本主行像仪式中,村落的儿童在民族文化心理场中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本主行像仪式情境中,白族孩子或于一旁观摩,或直接加入活动中,切身体会本主行像仪式的场境氛围.在接本主的仪式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均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成为湾桥社会分工模式的一个缩影.男人在仪式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年老者是主祭人,中青年是主持人,男童则要在仪式中充当仪仗队员.而女性也并未被排斥在仪式之外,年老者负责本主的一切供奉活动(挂红、上香、祭拜等),中青年女性则和男性一起表演娱神节目,女童也要充当仪仗队员.虽然能参加本主行像仪式的儿童只是社区中的少数,但是这些孩子无疑会成为社区儿童的榜样,他们的体验会通过儿童伙伴团体传达给更多的儿童.而出于好嬉游的本性,社区中所有的儿童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仪式的整个过程.在这种自由愉快的场合中,孩子与成人的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演练场,从小培养其参与村落事务的责任心和能力.

(四)村落价值观念的传递功能

“仪式所表现的是社会的内聚力.其功能在于把社会的价值和情景灌输给个人.”湾桥白族人关于本主节的集体记忆被一系列有序的事件唤醒.从村落的长辈商议推选“族贤”成员开始,中青年“族贤”群体就开始张贴本主节筹委会的公告,挨家挨户筹集本主节资金,敲锣打鼓通知各家各户安排人员参加本主节的搭彩棚、耍龙、抬轿、采买等事宜,本主节当天到处充满了鞭炮声、音乐声和欢笑声.这些事件在唤醒人们本主节记忆的同时也成为本主节记忆的鲜活成分.“实践不是全然有意识的.人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其目的性,但是他们并不可能完全地组织和操纵活动,而是在活动实践中不断习得、复制、创造游戏规则,而且这些规则可以成为大多数人想当然的常识,久而久之变成内化和观念化了的客观结构.”5本主行像仪式中,人们亲身经历的事件和话语表达所构成的独特文化场域与民族的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仪式所含的价值是社会成员公认的,既定的社会价值”.参加本主行像仪式的每个成员,在这样的情境中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本主的神圣性和本主牵引出的族源、信仰和禁忌,以及本主行像仪式的规矩和意义等民族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使村落的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在现实场景中得到重构和传播,并完成集体“内化”的过程.

三、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特点

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多重教育功能.这种仪式中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本质上而言是相同的,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发展.通过对湾桥白族本主行像仪式的教育人类学分析,发现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具有强力而直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而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则显示出持续性与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情感性与娱乐性等特点.

(一)持续性与丰富性

广义教育论者认为,一切对人的身心加以影响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育.教育对人身心的这种影响应当是长期的.教育者付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只有历经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使人的思维服从于一种适当的空间和时间的秩序.本主行像仪式保持着自己原始性、独立性和继承性的实践过程,其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持续性的根源在于:首先,“仪式赋予感情神圣统一的表现形式,从而修正、补充和加强了社会稳固所依赖的情感体系.”仪式中的人们有着信仰上的一致性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和本主,在本主行像仪式上与祖先和本主有关的一切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持续地强化了人们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其次,本主行像仪式具有纽带作用.在整个本主行像仪式当中,村落中的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将各家各户集中到村庙当中,共同商讨本主节的各项事宜;并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且这种责任在年复一年的仪式过程中不断地由上一辈传到下一辈.最后,本主行像仪式作为年度性村落集体实践活动已成,时间地点固定,有利于民族记忆的循环往复和重现.由此可见,作为实践的仪式不仅展现着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构筑、在生理与心理上的依赖,而且也孕育着对民族文化丰富的解读和期许.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仪式展演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是持久和稳定的.

(二)互动性与实践性

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心灵的沟通,是两者生命的交融.在湾桥本主行像仪式中,作为教育者的长者和作为教育对象的村落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是自然而频繁的.本主节是一个白族人与祖先、与神灵、与自然共同分享的节日.本主行像仪式不是“独角戏”,而是一个具体化与人格化的村落族群的共同表演.仪式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人际关系空间.族群成员在这个空间中不断交流着彼此的观点,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纽带.久而久之,仪式便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本主行像仪式也是一个人与神沟通的过程,它教会人们向本主表达崇拜、诉说愿望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调节人神关系的本领.同时,白族的青少年在本主行像仪式中的学习也是实践性的.⑧仪式中,青年、儿童必须在场,他们也是仪式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亲自体验和实践仪式的过程.这增加了仪式的生动性,可以说,白族的本主行像仪式使白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艺术知识等在“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的常规实践中保持鲜活”.在仪式中,民族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更是一个行为体系,使白族的青少年在仪式中自然而然地从长辈那里习得关于本族文化的知识,同时能够实践这些知识.仪式中的教育是人们切切实实的一种行动与体验,也是白族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与人生命的联接.

(三)情感性与娱乐性

充分发挥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以促进学习,“寓教于乐”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湾桥本主行像仪式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其情感基质是非常浓厚的.本主行像仪式借助于“本主”这一现实与想象的集合体,赋予他特殊的情感,使得本主文化具有想象性与神秘性.在本主神话中,本主是拥有超自然能力的,能够护佑村庄的平安祥和,达成人们的美好愿望,仪式中对本主神圣性的崇拜与依赖慢慢融人村落文化中,代代相传.神话和仪式所代表的人类经验有其独特之处,“神话的真正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质.神话和原始宗教绝不是完全无条理性的,它们并不是没有道理或没有原因的.但是他们的条理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统一性而不是依赖于逻辑的法则.”仪式的情感性使得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更深人人心,因为它直击人们的情感诉求.将本主接回村子里过节的举动表明人们对于祖先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白族人生命永恒的观念.而在本主行像仪式当中的祈祷和禁忌则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本主节祭祀仪式保留了“沟通人神”的功能,又传播和强化了村落的地方性知识,发展成一种“寓教于乐”的集体教育活动.除了精神上的传承和延续,接送本主的仪式同时也是一种男女老少皆宜的集体娱乐活动.在这场既欢快又严肃的仪式活动中,无论是筹委会中的族老还是青年“族贤”、“莲池会”的年长女性、抬本主像的新婚男子,还是舞龙的年轻男性、打霸王鞭的年轻女性、扛大旗的男童和持花的女童,每个个体在仪式中均获得了适宜的角色安排和角色体验.有着相当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清楚仪式的规则和自身的职责.人们在群体中和喧闹的锣鼓鞭炮声中迅速进入角色,内心是诚挚的,也是愉悦的.这一“集体欢腾”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教育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