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政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

摘 要:1928 年对东北奉系军阀而言,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此危难关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团结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易帜”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外交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关键词:张学良;奉系;东北;日本;

1928 年, 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统一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议和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前后的政治表现,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一、以“宽忍”为用———张学良团结奉军上下的政治努力

1928 年, 张作霖被被日本人炸死.张的暴亡使得东北军突然失去主心骨,而奉军主力还在关外,东北内部空虚,日本随时有可能发难.这个时候,奉军上下没有慌乱,反而以协助张学良返沈为中心任务,展开了秘密行动.少帅张学良与杨宇霆决定,由张学良本人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杨宇霆继续留在关内,指挥撤军事宜.

1928 年6 月18 日,张学良返回沈阳,19 日正式就职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这期间,由于不知道张作霖的生死,日本未敢轻举妄动,实现更大的阴谋.可以说,正是张学良等人临危不乱,精心筹谋的安排,奉军上下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对于东北军内部的山头斗争,张学良本人是清楚的,老将张作相德高望重,巨头杨宇霆虽然才能卓著,但为人骄横跋扈,如何对待这些“老前辈”,是实现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关键.张学良采取依靠基本盘,争取“老前辈”,以“宽忍”为用的策略.

张学良恭请张作相出任东北保安部队总司令,对此,张作相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反而发誓辅佐支持张学良.不久,杨宇霆也发来通典拥立“汉帅”张学良.这样,奉系内部各个山头都统一到张学良旗下,1928 年7月1 日,张学良正式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开始了统治东北的少帅时代.日本妄图分裂奉系,进而吞并东北的野心也暂时破灭.

二、“曲折往来”—对南京政府谈判的“义利并重”

1928 年7 月1 日,少帅正式致电国民党,表示愿顺从民意,实现国家统一,并派代表赴北京谈判.谈判的焦点在热河的归宿问题上,热河作为东北的门户,关系东北的安危,因此,张学良志在必守.而南京政府对此则采取,一边答应张学良的全部条件,要少帅立即“易帜”,双方初步商定7 月下旬举行“易帜”;另一方面,又积极调兵遣将,向热河进军.

就在此时,日本方面对张学良将军施加了压力,7 月13 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秉承田中首相的旨意,拜会了张学良,提出了日本的警告.在内外压力下,张学良授意汤玉麟7月19 日宣布热河易帜,但东三省全部易帜时间延后.少帅企图是用热河“易帜”,打掉武力攻占热河的图谋.

张学良一再延期易帜,并没有迫使在热河问题上让步,他拒绝了张所提停止热河军事行动的请求,指示白崇禧:“前方部队中止前进的底线,是张学良让出热河.”.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艰苦的拉锯谈判,“东北易帜”的时间也一拖再拖,直到1928 年10 月,国民党方面才最终同意了东北方面的“易帜”条件,其中核心的热河省正式划归张学良管辖,成为东北第四个省.这样,少帅张学良既实现了国家统一的大目标,继而又实现了掌控东北的区域小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少帅在东北的地位由此得以巩固.

笔者以为,谈及历史事件,决不能脱离该事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在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背景下,张学良将军首先是一位爱国的、拥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家;这毋庸置疑.其次,他也是奉系军阀的首领,是一派地方军政集团的代言人.因此,他所作的任何决定,必然带有二者共同的利益交集.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奉系集团的利益,因为这不但是张学良将军本人的诉求,也是奉系军阀集团上下的共同追求.如果不能有效的维护集团利益,张学良也是必然的.正如以“江浙财团和黄埔军校”为基础的集团,山西阎锡山集团、广西白崇禧集团等等,都是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交集追求者.因此,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张学良积极追求奉系集团的利益,无可厚非.

三、“软磨硬顶”———张学良对日外交的两手策略

“东北易帜”必然面临日本的激烈干涉,这是张学良将军意料之中的事情.日本处心积虑、苦心经营扶持奉系军阀,是绝不会甘心将即将到手的肥肉吐出来的.“在皇姑屯炸车案发生前的5 月末,日本既已由朝鲜调来一个旅团到东北,加上关东军原有第14 师团的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奉天业已一月有余.张学良暂时放下了父仇,对日本选择了隐忍不发的“韬晦”路线.1928 年7 月19 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拜会张学良,进行威胁恐吓.张学良采取拖延敷衍的策略,告知林,如果违背东北民意,“他本人必将陷入困窘地步,甚至被迫辞职.”8月4 日,日本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作为田中以首相特使身份,前往沈阳与张学良会面交涉“东北易帜”问题,其态度之蛮横,气焰之嚣张,至今读来都令人愤慨.他对张学良强调,日本在满蒙有特殊利益.张学良仔细耐心的听他讲完后,向他解释,尊重日本人的“劝告”,但决不能因此违背东三省人民求统一的愿望和意志.林权助当即发飙,大声嚷叫,日本已经下定决心,即便冒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也在所不惜.少帅听罢,勃然变色,这时日方的一位代表又进一步恐吓,日本将不惜在东北使用武力.张学良强硬回应:“绝不做违背中国人民意愿的事.”

面对日本的威逼恐吓,少帅悲愤交加,背地里潸然泪下.但为了东北安危,只能延期“易帜”.张学良认为日方所说“如不听我方之劝告,即诉诸武力”,确非空言恫吓,必须进行斟酌.即“不给政友会的田中义一首相以‘军事介入东北的机会,来转移民政党等的攻击,延长其政治口实的政治判断’.”果然,不出少帅的预料,田中内阁对华的蛮横态度,在国内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重新引起了遍及中国的经济抵制,“抵制日货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日中贸易持续萎缩,沉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扩张.”同时也引起其他列强的疑虑.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治反对派也对田中内阁展开猛烈攻击.

面对国内国际一片浪潮,田中内阁被彻底孤立.于是被迫调整对华政策.正是在这种内外有利的环境下,10 月12 日,少帅正式宣布东北易帜.

结论

东北易帜后,日本帝国主义并未放弃侵略东北的野心,随后向东北当局提出铁路交涉问题,少帅对此胸有成竹,以东北外交问题盖由全权负责,地方当局无权过问,加以巧妙推脱.日本当局对此无可奈何.“杨常事变”的爆发,体现了少帅“宽忍”性格的另一面———“决绝”.通过霹雳手段,迅速解除了东北当局的内患,不失为高明.这种性格在后来的“西安事变”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中东路事件”固然被评论为“无故挑衅,又无故投降,辱国丧权,莫此为甚,国际地位即从此降落.”,笔者却认为,张学良将军力争收回东北权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双方实力的误判,过不在少帅,日本在二战中也是经过了“张鼓峰”等系列事件,才确认了苏联的真正实力,从“北上”战略改为“南下”战略.而少帅在战败后,跳过,立即展开对苏谈判,力争弥补损失,也是其灵活外交的体现.

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责任,笔者以为,其根源还是当时军阀割据这个大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以史明鉴,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任何时候强调这一点都是不为过的.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18 辽宁社会科学院院一般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张学良执政东北再思考为中心》阶段成果

政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政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2、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3、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4、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5、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6、政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