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河南省新安县九莲灯的艺术特征和现状调查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此文是一篇现状调查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河南省新安县九莲灯的艺术特征和现状调查

刘一心1 金亚菲2

1.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 河南省新安县石井镇初级中学,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 要: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新安县“九莲灯”,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由清宫掌管礼乐的王姓官员告老还乡后带入新安县刘岭村,距今300余年,历史悠久.新安九莲灯表演形式多样,参与演出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其独特的传承和表演方式.通过对新安县刘岭村九莲灯艺术特征的分析和对九莲灯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揭开九莲灯的“神秘面纱”,使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九莲灯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从而使该舞种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九莲灯 艺术特征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6—0088—04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东临“牡丹花城、千年帝都”的洛阳市,西通古城西安,地处函关要塞,其境内的龙潭峡、黛眉、青要之山几乎成为皇室专属密都,百姓神往之地.由于紧邻两大都城,其历史钟灵毓秀,天然造化禀赋浓厚,使新安的人文景观蔚然成阴.“九莲灯”(又称九连灯)舞蹈就孕育在这片土地之中.新安县“九莲灯”是中国汉族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宫廷,后传于民间.作为一种贵族舞蹈,“九莲灯”经过民间300余年的流传,其表演形式和演出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已演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社火舞蹈.

1 河南省新安县“九莲灯”的历史与发展

1.1 “九莲灯”的起源

“九莲灯”之所以有如此命名,首先是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九”为最大的阳数.其次,由于该舞蹈是宫廷舞蹈,而“九五之尊”代表皇帝,又有“九九归一”的双重意思,为了表示对皇室至高无上的尊敬和敬畏.再者,从表演形式上来讲,该舞蹈在创设之初的表演过程中由九人执灯表演,九灯相连,在表演中翻动飞舞,故而命名“九莲灯”.

盛唐之期,中华大地空前繁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唐代的审美标准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几千年漫长封建社会时期中的制高点,不仅仅是唐诗和服饰,就连礼乐歌舞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及创新,如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明确记载:“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字舞”.至唐鼎盛之期,武皇迁都洛阳,并作字舞《圣寿乐》.王建《宫词一百首》中清晰记载了立部伎中《圣寿乐》的演出情景,舞者表演时身穿华美服饰,在复杂多变的队形变化中,用舞队摆成“太、平、万、岁”四字.新安县刘岭村“九莲灯”的雏形正是源于唐代宫廷舞蹈——“字舞”.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1712年即康熙五十一年,掌管宫廷主管礼乐的朝廷官员王琯携一家老小迁入刘岭村,成为当地王姓先祖,告老还乡后,将“九莲灯”带入当地,并传于后人.

1.2 “九莲灯”的发展

“九莲灯”初期,由于是皇室舞蹈,演出只在宫廷内部,舞者的生活保障来自于皇室补贴,因此不乏表演之人.“九莲灯”传入民间后,舞蹈动作,规模等都在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至民国时期表演阵容已演变为以男性表演为主体.新中国成立前,国家各方面积贫积弱,舞蹈几近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庆,在传承人的坚持和组织下又一次发扬和壮大起来,但参演经费大多来自于民间自发捐助,经常入不敷出.到21世纪,国家繁荣昌盛,民间文化得到重视,在政府和门的扶持和帮助下,“九莲灯”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表演者可以直接从政府获取部分表演经费补贴,“九莲灯”再一次发展起来.

据笔者对新安县“九莲灯”第十代传承人王法有先生的采访得知,新安县“九莲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十一代.新安县“九莲灯”有其独特的传承体制,要求“九莲灯”舞蹈演出内容只能在本村本族延传,不得传外姓和外村人,其中“九莲灯”道具中所使用的灯芯更是祖传制作工艺,保密工作及其严格,由专人制作,过程不得让外人观看.

现今在新安县刘岭村已建立专业的演出团队,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在政府的支持下,“九莲灯”贴近百姓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在每年的元宵节、庙会期间都能看到“九莲灯”的身影.新安县“九莲灯”编排流畅,舞步优美,搭配高亢激越的民俗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表演性,以其自身的独特韵味,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是当地民众参与文化创作与享受的一种文化形式.“九莲灯”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拍手叫好不绝于耳.这也是“九莲灯”300多年来能一直延续发展的价值所在.在“九莲灯”舞蹈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是当地人民精神道德文明的体现,对丰富和充实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

2 河南新安县“九莲灯”的特征分析

“九莲灯”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整理,其道具服饰不同于早期在宫廷中作为字舞时的“九莲灯”.

2.1 道具服饰

2.1.1花灯和彩马

“九莲灯”在演出的过程用到三十五盏灯芯为蜡烛的花灯,其中有一盏扇灯,两盏孔雀灯(见图1)和三十二盏莲花灯(见图2).扇灯由总指挥(俗称军师)手持,以此来指挥舞蹈队形的变化及摆字.两盏孔雀灯造型大小跟生活中所见孔雀大小相似,孔雀腹中放蜡烛,由一名孔雀灯演员双手持灯表演.每位莲花灯表演者带四盏灯,每手两盏,每两盏灯底部均有宽约3cm,长约30cm的木板相连接,演出过程中九名莲花灯演员始终手握木板中间,持灯表演.

“九莲灯”最大特点在于花灯内的蜡烛.由于“九莲灯”的演出性质,使得“九莲灯”所使用的蜡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间舞蹈“九莲灯”的演出都在室外,一般都在夜间,并且舞蹈的表演都在半个小时左右,所以“九莲灯”中所使用的蜡烛与一般的蜡烛有所不同.在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蜡烛始终暴露在外,不用东西遮挡,并且舞动不流,见风不灭,这是新安县“九莲灯”的一大特色.这种蜡烛的制作技术精密特别,是祖传秘方.

演出除了各种花灯的使用,还有一种道具彩马被用来表演,演出共有八匹马,颜色有红黄黑白四种,每种颜色两匹.彩马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生活中的马匹略有不同,体格较小,有利于舞蹈演员灵活掌握.每个舞蹈演员骑一匹彩马,饰演瓦岗英雄.这些道具使“九莲灯”舞蹈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戏剧效果.

2.1.2舞蹈服饰

古代的“九莲灯”以字舞的形式存在于宫廷之中,舞者均为女性,服饰华美高贵.而在当今民间舞蹈“九莲灯”中,服饰的风格特点与当地农耕文化,民俗相结合,又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现今的“九莲灯”演出队里,持不同的花灯演员有不同的服饰.持莲花灯的演员头戴花冠,身穿附有祥云图案的白色上衣,并在腰间系一红绸,红绸两端握在表演者手中,在表演过程中与莲花灯连为一体,使舞蹈动作特别是旋转等动作看起来十分流畅.

骑彩马的演员服饰虽与莲花灯演员服饰一致,但颜色却是跟各自所骑马匹颜色一致,并以绶带的形式在肩上斜挂一串铃铛.

最独特和华丽的是手持孔雀灯的舞蹈演员的服饰和装扮,孔雀灯舞蹈演员保留着“九莲灯”男扮女装的传统特性,在服饰中加入了许多孔雀的元素,粉色的衣服上带有孔雀图案,在发饰中也有孔雀和亮片装饰,腰间仍系一红绸带,披一长披肩,充分显示出领舞的地位.

经过整理分析可以看出,“九莲灯”舞蹈道具均为手工制作,并且花灯灯芯在演出时遇风不息是一大特点;在舞蹈服饰上,从宫廷的高贵华美也发展为如今加入现代审美元素的民间演出服饰,但仍保留自身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是其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的鲜明特征.

2.2 舞蹈特征

2.2.1舞者

在早期“九莲灯”的演出中演员均为女性,在清代传入民间后,因为当时封建社会限制女性参加民间演出,加之舞蹈道具体积重量大,女性舞蹈演员演出时容易体力不支,表演时间较短,因此在民国时期“九莲灯”就逐渐演变为男性演员持灯表演,但为了更好的保留该舞蹈的传统表演方式,所以由舞蹈演员男扮女装表演.在当今新安县“九莲灯”的表演中,仍要求舞蹈演员一律为男性,但除了持孔雀灯的演员男扮女装外,其他演员没有要求.演出队伍也由二三十余人变为现在的百余人.

2.2.2队形和动作

新安县“九莲灯”舞蹈主要以队形为主,队形复杂多变而舞蹈动作简单,多重复,这是新安县“九莲灯”舞蹈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在民间舞蹈“九莲灯”的演出中,最常用的舞蹈队形就是“走圆圈”,这是为了适应民间广场的演出形式.在走圆圈的过程中,舞蹈演员一律侧身行走,面向圈外,先由孔雀灯演员领头,莲花灯演员和彩马交叉排列尾随其后.除了“走圆圈”,民间舞蹈“九莲灯”还常用到的队形有“翻大马”“过街路”“剪子箍”“轱辘把”等众多队形.表演中在指挥灯的指挥下舞蹈队形相互变换,衔接的天衣无缝,在孔雀灯的带领下,32盏莲花灯和八匹马上下翻飞,相得益彰.

相对于舞蹈队形来说,“九莲灯”的舞蹈动作相对单一简单.骑马演员和孔雀灯演员的行进动作多以碎步为主,其步伐类似于古典舞身韵中的“圆场”,孔雀灯演员要在这种基本步伐的基础上走八字或之字路线,并且在行进的过程中保持上身的拧和倾,以此完成主要的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形,而花灯演员基本步伐则为在双腿弯曲的基本体态上错步移动,这两种行进动作是该舞蹈的基本步伐.在表演过程中舞者的体态除了特殊的动作,例如摆字的时候可能改变外,其他舞蹈动作以这两种步伐为基础,贯穿始终.

由于新安县“九莲灯”是一种由数十乃至百人的参与的群体舞蹈,主要靠总指挥引领,在器乐队的伴奏下,所有舞蹈演员根据总指挥指示变换队形.以32盏莲花灯为主体变化队形,灯、马穿插,交相辉映.一段舞蹈结束,在彩马的配合下,灯者以扇灯上所示的汉字,用莲花灯迅速摆出各种吉祥文字,堪称一绝.

2.2.3舞蹈编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在“九莲灯”传入民间后,其观众主要成分已经从皇亲国戚变得越发平民化,所以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表演内容很多,著名的有《忠臣救主》《瓦岗英雄》等等.并且内容的编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遍随演.新安县“九莲灯”舞蹈虽然已发展为民间社火,但是仍保留有其前身宫廷字舞的精髓,在舞蹈过程中常常是一段舞蹈后插入一段由莲花灯舞者用手中的莲花灯快速摆出来的各种字,如:“天下太平”“万岁”等等.摆字作为新安县九莲舞蹈的一大特色,在表演时所摆出的汉字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摆字的内容多为“社会主义好”“万岁”等,九十年代左右其内容有“天下太平”“建设小康社会”“祖国万岁”等,而现今摆字的内容又增加有“向全县人民问好”“马年大财”等.这是新安县“九莲灯”作为河南汉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区别于其他传统汉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

2.3音乐特征

新安县“九莲灯”的发展由宫廷到民间,其音乐特征由雅到俗,使得现在乐曲中既保留了自身原有的宫廷韵味,又大量吸收民间音乐,加入了一定的俗乐,使当今的“九莲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在伴奏中所使用的乐谱多为祖上流传,常用的有“刘经续”、“步步高”、“八宝”、“昭君出塞”等.乐谱的节奏多为2/4和4/4.乐句较短,结尾与开头衔接密切,方便乐队反复演奏.

在早期的“九莲灯”演出中,是以丝弦管乐为主,现今演出中所使用的伴奏器乐种类繁多,一应俱全.整个乐队的器乐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打击类、吹奏类和弦乐类.打击类的乐器包括大鼓、小鼓,大锣、小锣、石盘锣,大镲、小镲(镲又称“钹”),这些打击乐器是乐队中的主要乐器,演出时,锣声一响,整个团队就进入演出状态,演出者随着锣声前进,根据鼓节奏的快慢调整舞蹈动作.在吹奏类乐器的使用中,除了笙和箫(又名“洞箫”)的使用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吹奏乐器牧笛也被使用在内.“九莲灯”乐队中使用的弦乐器则为音色柔美圆润的二胡.与其他民间乐队相比“九莲灯”乐队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在演出中,各种乐器配合密切,乐音时而高亢时而细腻,这使“九莲灯”雅俗共赏的音乐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3 河南新安县“九莲灯”的传承与思考

新安县“九莲灯”于1991年第一次走出新安,在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上荣获“河洛一绝”的称号,后参加三门峡市汇演,被评为“民间艺术瑰宝”,在政府的帮助下“九莲灯”于2008年2月登上央视七套《乡土》栏目,这项古老而神秘的皇庭舞蹈被中华大地各界人士所认识和了解.在2009年“九莲灯”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安“九莲灯”的第十代传人王汉宾曾被授予“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产承人”称号.

河南新安县“九莲灯”舞蹈,是河南汉族舞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征独具一帜,成为中原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璀璨的一页.通过笔者深入“九莲灯”的腹地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观众和传承人发现,曾风靡一时,流行于历史长河的“九莲灯”,传到当代仍旧深受观众喜爱和爱戴.而现在该舞蹈又像极了流落民间的皇室阿哥,在受到历史漫长的考验中,亟待被发现和发扬,“九莲灯”的保护和传承非常迫切,虽然目前在政府的帮助下,已走出阴霾,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并困扰着“九莲灯”的传承人.现如今在刘岭村400余口人中大部分男性年轻人在外务工,农村家庭大多数是剩下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舞蹈的排练和传承都受到不小阻碍,而负责“九莲灯”的排练和表演多为村里的中年老年人和少儿,使得演出队伍出现老龄化和少年化的两极分化趋势.本人认为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佳保护方式.

“九莲灯”是历史发展变革所保留下来的艺术精粹,作为参与演出的舞者,首先要摆正心态,尊重该舞蹈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经过调查,从第十代传承人开始,受教育水平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传承人有必要在艺术文化方面进行继续教育或到高等学府深造,更新舞蹈观念,改变其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艺术审美的综合修养.

为了与时俱进,作为传承人要不断推陈出新,在舞蹈服装,动作以及队形上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及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的作品,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该民间舞蹈.制定好一套合理的排练体制,注重对后续传承人的培养.

由于“九莲灯”舞蹈表演人数多,场面宏大,所需要的物质保障较多,政府应该增加对“九莲灯”的财政补贴,给予适当的排练场地,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让舞者演从被动表演变成主动表演.增加“九莲灯”的展示机会和平台,力争把“九莲灯”打造成为继旅游名片外的第二大标志性名片. 另外还要聘请专业的舞蹈编导以及民乐专家,给“九莲灯”舞蹈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提高演出技艺,使其演出团队更专业规范.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九莲灯”如乐谱、舞谱、具有时代性服饰、演出道具等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梳理和保护并存档.

“九莲灯”走出刘岭村,不能仅仅依靠电视和报纸,更要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微博、微信等,加大“九莲灯”的媒体率,以便更好地让该舞蹈被广大的观众、研究者所认知.对那些克服困难发扬“九莲灯”舞蹈中的优秀传承人要深入采访,跟踪报道,让昔日皇家独赏的“九莲灯”不再神秘,贴近生活,走进民生.

4 结语

通过对新安县“九莲灯”的艺术特征及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新安县“九莲灯”舞蹈的发展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河南新安县“九莲灯”作为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当地地理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当地人文历史的活化石.笔者认为,“九莲灯”舞蹈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表演内容上都有独特的价值取向.研究新安县“九莲灯”舞蹈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和对中原舞蹈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河南汉族民间舞蹈以及当地文化发展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吕婉婉.河南洛阳民间舞蹈“九莲灯”的艺术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3]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陈小伟.铁门刘岭有一绝 灯明马跃九连灯[N].洛阳晚报,2011-1-19(C06).

现状调查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现状调查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调查论文

2、调查论文格式

3、市场调查论文

4、论文现状怎么写

5、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6、论文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