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类文章教学应关注学生理性思维有关论文怎么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教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类文章教学应关注学生理性思维

【摘 要】论述类文章是用来阐释事理、论述主张的.教学这一类文章不能停留在理解文章观点和学习论点、论据、论证等概念上.我们要从现代公民必备品质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待论述类文章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学会逻辑严密地思考问题,懂得审慎性地分析、判断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理性思维;理性态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25-04

【作者简介】梁昌辉,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421)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有这样一类文章:《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关于这五篇文章的体裁定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的表述中似乎难以找到明确的对应文体归属,初中阶段使用的是“简单的议论文”的概念.浙江省特级教师胡勤老师认为用“论述类文章”来统属这一类文章比较妥帖,他这样阐释道:“论述类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的说理文章.其写作目的,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模糊不清的现象谈认识,提出自己的立场、观点,让别人接受;批评某些社会现象,否定错误的观点与看法,促使社会进步.简言之,为了阐释事理,论述主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与人.”[1]胡勤老师的主张更具包容性,更贴近社会生活中文章的现实状况,因此,本文采用“论述类文章”这一文类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四大支柱之一,这里所说的思维是言语思维或主要是言语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维对语文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和特别的意义.如果说文学类文本侧重培养的是小学生的形象性艺术审美思维,那么,论述类文章则着重发展小学生抽象性的理性思维.这是论述类文章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一、向抽象性思维过渡:把握基本阅读取向,形成论述类文章阅读经验

  抽象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相对,两种思维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不同类型文本基本阅读取向的差异所造成的.与文学作品阅读偏重依赖形象性思维不同,论述类文章更强调抽象性思维在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陈隆升教授所说:“从思维方式来看,实用文章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抛开事物的感性形式,寻求其内在的联系,找到事物内在规律.”[2]这里所说的实用文章是包含论述类文章在内的.

  1.对“事例”的聚焦点不同.

  如《说勤奋》一文中,作者分别简述了史学家司马光与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一篇文章中写两个人的事例,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第一次碰到.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它与以前所学的写人记事文章中的事例安排有什么不同,叙述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写这两个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是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与文学类文本感受性阅读、感悟性阅读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对于叙事性作品中的“事例”把握,我们更多地是揣摩表达效果,而对论述类文章我们在理解事例时更侧重把握它的表达意图.

  2.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

  论述类文章的语体特征主要是阐释、议论和论辩,运用事实、表达观点是其基本手段与内容.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说勤奋》中,在叙述了童第周事例之后,文章紧接着写到:“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前面叙述童第周事例部分是“事实”,这两句话就是文章的“观点”,表明的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是议论,它与事例的叙述部分构成了叙议结合;从表达意图看,事例的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对事例的看法或主张,也就是观点,揭示了文章叙述童第周事例的意图,即用童第周的事例来告诉读者:基础差一点,只要勤奋,也能成才、成功.

  为什么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区分事实与观点呢?因为事实是人们公认的或者通过查询可以确认的,如童第周勤学的事例;而观点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为人所理解、认可与接受,也就是说,观点并非不证自明,它需要经过论证才能为人们所认可,这是论述类文章的价值所在.一般来说,读者会注意到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两处所阐述的观点,却容易忽视与事实叙述紧密相连的那一两句议论的话,其实,那也是作者的观点.从接受理论看,分清事实与观点,才能理解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表达的;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看,注意分辨事实与观点,抓住别人“隐藏”在议论中的观点,把它从事实中“拎”出来,才能学会思考、质疑,不盲信.

  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来说,区分“事实”与“观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与能力.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教学.《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着具体的要求.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中的事实和细节,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文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别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和“看法”的区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3]

  二、发展逻辑性思维:理解和学习文章如何进行论证

  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认为,思想是没有办法教的,但思想者所拥有的思维方法、态度与习惯却是可以培养的.[4]学习论述类文章,理解观点十分必要,这是文章承载的人文性学习的要求所在;但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证据得出结论的依据,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性言语思维能力的过程.

  1.在议论的句子中理解文章的论证.

  受对“文以载道”传统片面理解的误导,我们习惯把理解主题、把握文章传达的中心思想,作为“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而不顾文章的体式特点.如果这样来教学论述类文章,简化甚至忽略文章是如何论述观点的,而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个概念化的观点,即那个“道”,这是与论述类文章的教学价值与目标相悖的.再说,无论是《说勤奋》还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也无论是《谈礼貌》还是《学与问》以及《学会合作》,它们所要传达的观点基本上属于一种“共识”,观点本身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把注意点转向理解文章是如何使观点合理可信的.

  因为有了《说勤奋》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所要讲的观点即这个“启示”指的是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再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是直接表述这个意思的.然后讨论:这些句子都是直接表述观点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在思考、交流、点拨中,学生发现,文章正是这样由自然现象到人生启示,由事业有成的人再到我们自身,一步步引导我们注意、思考、跟进,进而信服这个观点的.这个讨论、发现的过程就是在对议论句子的学习中理解文章论证的过程,也是练习逻辑性思维的过程.

  2.在对事例的摆布中体悟文章的论证.

  既然议论的句子已经把观点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文章还要写一些事例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例的一“拆”一“装”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证的.如上面所讲的,让学生把去掉事例的与没有去掉事例的原文对比,学生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认识:从文章结构看,议论的句子是骨架,事例是血肉,骨架与血肉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生命体;从论证看,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两者结合更有说服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章中事例的安排,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证的.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这是用众多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无可置疑;而《谈礼貌》一文,基本上是一事一议,从一个侧面来证明观点,从而层层递进,告诉我们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论证是论述类文章的核心,好的论述文章正是表现在逻辑严密的论证上.我们抓住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和事例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怎样一步步论证的.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论证思维的锻炼,培养了关注文章论证的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就会由萌发而逐步生发起来.这是一种符合文体特点、适应文体价值的阅读方式.

  三、培育审辩式思维:树立独立思考意识与理性态度

  “议论文阅读经验的核心是这一种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它包含批判性思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活动.”[5]这是论述类文章教学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第三层次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据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H. Ennis,1989)的定义,审辩式思维是指“关于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和反思性思维”.理性态度与独立思考意识是审辩式思维培育的关键所在.

  审辩式思维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评估与反思论证.也就是说面对具体的论述文本,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一个使学生相信的问题,不是让学生知道几个所谓的“真理”或者论点、论据、论证等几个概念的问题,而是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判断,逐渐树立一种反思意识与理性态度.

  1.文本内部的评估、反思.

  当我们带着审视的目光再来看我们学习的文本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这五篇课文并非经典性的论述类文章,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谈礼貌》一文用《说岳全传》中牛皋、岳飞问路的事例来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我们知道,《说岳全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是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真实来看待的.这与论证讲求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事例适不适合做证据,如果替换,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事例.

  再来看《说勤奋》的结尾:“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单从“虽然……但是……”这一转折句看,前文至少应该点出在生活、学习条件有很大改善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不“勤奋”的情况,才能在此处作出回应,否则就显得比较突兀.其次,文章开头提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显然,文章要谈的是“勤奋”对实现理想的必要性,而结尾却抛弃了这一“前提”,前后语境出现了龃龉.这两点还只是行文的问题.从逻辑上分析,勤奋是学习、工作的态度,与生活、学习条件并无必然的联系,结尾的这一论述显得比较牵强.

  2.在文本与外部的比较中进行评估.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文本的比较来评估论证.《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三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成功的问题: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说勤奋》)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滴水穿石的启示》)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

  那么谁的论述才是“真理”呢?事实上,获得成功不是一个条件发生作用就可以实现的,它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我们把这些论述联系起来比较、讨论、交流,学生就会发现一篇文章往往只突出、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条件、一个因素,而实际的情况常常并非如此简单.学生就会在这样的学习中逐渐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审慎思考文章观点,减少偏见.片面认识大多是因为不能全面、思辨地看待问题,固执一端而造成的.

  论述类文章的教学在小学属于起步阶段,了解它的形式,理解它所论述的观点,学习论证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止于此,我们更要看到这一类文章在培育理性思维与理性态度上的独特价值,而理性思维与理性态度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与素养.因此,我们的论述类文章教学,既要指导学生“知”,更要引导学生“思”,逐步引领学生会思考,能反思,独立判断而不盲从,理性思考而不意气、偏执.■

  【参考文献】

  [1]胡勤.论述类文章及其写作探析[J].语文学习,2016(10):13-17.

  [2]陈隆升.实用文章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5(33):4-8.

  [3]徐贲.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N].南方周末,2009-04-30(E30).

  [4]叶黎明.怎样打开议论文写作的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7(5):37-43.

  [5]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1.

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