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骨折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赵 昱

(临汾市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山西临汾 041000)

摘 要:目的 探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将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施行跨伤椎固定,研究组施行经伤椎固定.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椎前缘高度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取钉后3个月的矢状位Cobb角比对照组低,而矢状位椎前缘高度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术前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无差异(P>0.05),而研究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取钉后3个月的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更低(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固定治疗疗效高于跨伤椎固定.

关键词: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中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胸腰段脊柱即脊柱的T11至L2部分.在机体生理解剖结构而言,胸腰段脊柱位于后凸、前凸的衔接处.故此,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目前临床以采取手术治疗为主.本次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l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就诊于2014年3月直至2015年3月期间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性别:34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31岁至69岁,平均年龄为(39.85&plun;5.80)岁.研究组:性别:3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30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39.78&plun;5.8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施行跨伤椎固定,给予研究组患者施行经伤椎固定.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手术体位:仰卧位.

1.2.1对照组(跨伤椎固定)

术者于患者的伤锥中心位置作一正中切口;常规微创入路并将切开组织逐层,使椎板结构充分暴露;术者于伤锥上、下位置放置2枚合适的椎弓根钉;放置纵向连杆并纵向撑开,从而恢复伤锥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1.2.2研究组(经伤椎固定)

术者于患者的伤锥中心位置作一正中切口;常规微创入路并将切开组织逐层,使椎板结构充分暴露;术者于患者的伤锥完整侧放置2枚螺丝钉(螺丝钉比相邻椎体螺钉段长5-10mm,以有效保护脊髓,避免受损);放置纵向连杆,并将伤锥螺帽拧紧;以螺帽为支撑点,使连杆纵向撑开,并将所有螺帽拧紧.

1.2.3术后处理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引流以及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持续跟踪随访患者18个月至20个月,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取钉后3个月的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研究结束后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收集的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若P<0.05,提示有差异;若P>0.05,提示无差异.

2结果

2.1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由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手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手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plun;S)

分组(n)手术时间

(min)手术中出血量

(mL)住院时间

(d)

研究组(n等于50)100.55&plun;8.65424.50&plun;35.2019.02&plun;4.05

对照组(n等于50)103.95&plun;8.85422.08&plun;34.9518.01&plun;3.86

t1.77000.31421.1625

P0.08050.75410.2484

2.2两组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椎前缘高度及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比较

由结果表2可知,研究组手术前的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周的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椎前缘高度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但是研究组的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椎前缘高度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但是研究组的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以及取钉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比对照组小(P<0.05);,矢状位椎前缘高度比对照组高(P<0.05);,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比对照组低(P<0.05).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椎前缘高度及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比较(&plun;S)

时间研究组(n等于50)对照组(n等于50)tP

术前

矢状位Cobb角(°)27.07&plun;4.0327.05&plun;4.010.02270.9820

矢状位椎前缘高度(%)41.85&plun;5.5241.88&plun;5.500.02480.9803

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30.45&plun;3.5630.38&plun;3.620.08880.9294

术后1周

矢状位Cobb角(°)2.22&plun;0.452.25&plun;0.490.29060.7721

矢状位椎前缘高度(%)95.70&plun;8.9895.13&plun;8.680.29390.7696

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3.60&plun;0.668.26&plun;1.3220.41570.0000

术后3个月

矢状位Cobb角(°)2.30&plun;0.512.33&plun;0.580.25040.8029

矢状位椎前缘高度(%)95.20&plun;8.4895.03&plun;8.300.09230.9267

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3.79&plun;0.898.33&plun;1.3817.85490.0000

术后6个月

矢状位Cobb角(°)3.17&plun;0.845.45&plun;0.9911.32330.0000

矢状位椎前缘高度(%)93.90&plun;8.1483.77&plun;7.965.73070.0000

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3.86&plun;0.928.37&plun;1.3717.64570.0000

取钉后3个月

矢状位Cobb角(°)4.48&plun;1.038.30&plun;1.3814.31480.0000

矢状位椎前缘高度(%)91.50&plun;8.0180.78&plun;7.886.14500.0000

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3.98&plun;0.958.62&plun;1.4117.62080.0000

3讨论

在临床骨科接诊中,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为常见.以往临床以采取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为主要的常用治疗方法.但随着持续跟踪随访可知,该治疗方法属于间接性固定方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断钉现象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极大影响[1].

在生物力学而言,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脊柱轴向压缩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屈曲稳定性,更有利于术后伤椎愈合,更符合人体脊柱生理曲线[2].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实施跨伤椎内固定治疗,给予研究组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从结果可知,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无差异,而两组术后的矢状位Cobb角、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有差异,而且经伤椎固定治疗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疾病特点,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方法可以更有助于术后恢复矢状位Cobb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而且明显降低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鹏翼,于沈敏,李敏等.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3):290-293.

[2]郑进昌,庄林波.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23(5):546-548.

骨折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骨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骨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