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艺术价值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艺术价值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艺术价值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艺术价值

文/钱虹燊 通讯作者/刘丽

摘 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坛较有成就的女性作家,《长恨歌》(1995)是王安忆在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0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从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反响并且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虚实;陌生化;清新质朴;城市文化

王安忆是一位敢于创新而创作风格鲜明的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在1995年刊载于《钟山》杂志,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众多好评.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经历坎坷波折的悲剧人物——王琦瑶.她以细腻的笔触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美的城市风景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艺术价值.

一、叙事方式:具有说服力的真实素材与富有逻辑性的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长恨歌》的原型是王安忆无意中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讲述的是“美丽”牌封面上的女郎被男青年骚扰,男青年做贼心虚杀害了封面女郎的事件.上文材料只是相对粗糙的信息,作者需要通过在心灵深处的筛选,抽出曾风靡一时的封面女郎、男青年两个现实人物和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结局作为小说的真实元素.比如“上海小姐”是上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摩登”的代名词,竞选“上海小姐”的比赛,获得前三位的“名花”都有各自名号,像这样名妓文化在现代转换成新的公众形象依然存在.因此,真实的材料更能把人们迅速带回到四五十年代,去感受当时的上海风情.王安忆运用现实的人物和情节表现上海,更会让读者产生认同感.随后作者在确定了小说结局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虚构.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叙事内容能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当虚构的情节同现实产生一定距离时,读者就不能根据小说的情节逻辑去体会和思考.只有叙述的逻辑在情理之中,并以细枝末节的线索吸引读者,读者才会进入到作品中去.

王安忆在序言《纪实和虚构》中说:“她有时候去远处旅行,有时候则一头扎进故事的纸堆中.渐渐地,她就有了些模糊目标,故事对她不再重要,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那就是:生存于这个世界,时间上的位置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玄而又玄,其实很本质,换句话就是,她这个人怎么来到世上,又与周围事物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她用计算的方式将这归之于纵和横的关系,一切就都简单多了.……再后来,她又发现,其实她只要透彻了这纵横里面的关系,是一个大故事,正是一部巨著的结构.”因此,在构思《长恨歌》的情节时,王安忆就运用了历史和社会的纵横关系来使小说情节变得合理而生动.小说中,第一部第一章纵向地写几十年沉淀后的弄堂、闺阁、流言的历史,为个体王琦瑶的横向社会关系做铺垫.第二章主要叙述的就是个体王琦瑶的横向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如王琦瑶最好的朋友吴佩珍,在好朋友表哥的介绍下来到片厂认识了导演,获得拍照片的机会,贴上“上海淑媛”的标签,竞选上海小姐,得了第三名,又被称为“三小姐”,等等.根据横向的社会关系虚构出一连串的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全部结合在一起,利用纵横关系构建出“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因此具有说服力的真实素材与富有逻辑性的虚构的结合,会使各部分更能体现层次感和规律感,呈现出作者心中那个最完美的形态.这样把王琦瑶塑造成三维立体的人物,可以从多个角度、线索中找到她,读者会更能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二、语言特色:清新简洁的语言基调与陌生化的语言创作手段间的高度融合

王安忆的语言是多变的,不断创新的,其语言基调清新简洁,有色彩感并且带有王安忆独特的气质.她经常运用那些自己创造的词,既有陌生感又有熟悉感,让读者拥有新的视觉效果,刺激读者与作者一起进入到作品中,这是王安忆的“陌生化手段”.例如“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而三个小姐则是日常的图景,是我们眼熟心熟的画面,她们的旗袍料看上去都是暖心的.事也是无声无息的心事,被月光浸透了的,格外的醒目,又格外的含蓄,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等待也是无名无由的等待,到头总是空的样子.到头总是空却也是无怨又无哀.”“细心细养”“眼熟心熟”是王安忆自创的词,“细心”“眼熟”跟着后面“细养”“心熟”粘连下来,形成四字词语,表达了细心地养殖那些月季花和对那三位小姐的熟悉.“无名无由”与上文的“无声无息”心事相呼应,意思是没有名分、没有原因的等待,具有层次感和新鲜感,为司空见惯的文字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在创作初期,王安忆的语言因似一缕清风,质朴清纯,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用具象且平淡、质朴的白话便把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作家的创作,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作家的性格、心理意向和审美体验.王安忆之所以不善于用华美的辞藻堆砌是因为她独有的个性气质,在清新质朴的话语中刻画形象是她的语言魅力所在.

《长恨歌》中她清新的语言和非比寻常的文化意蕴更是让读者流连忘返.作者把《长恨歌》每小节用简短干净的名词或短语细致的描述出来.如“开麦拉”“爱丽丝的告别”“碧落黄泉”,等等,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文章的脉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安忆喜欢用描写光线和颜色的词语,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丽、意境幽美、富有诗意的画面.这在古代早已有之,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在《长恨歌》里,例如“临河的窗都推开着,伸了头望;箱笼先上船,然后是花轿;桅子花全开了,雪白雪白的,唯有她是一身红.”“康乃馨的红和白,是专为衬托她的粉红和苹果绿来的,要不,这两种艳是有些分量不足,有些要飘起来,散开去的,这红和白全为它们压了底.”作者在描写康乃馨和服饰的时候,用到“红、白”的相反差色,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脑海里唤起逼真清晰的画面景象,使读者产生对色彩美感的想象,从而增加小说语言的诗性表达效果.

三 城市文化塑造:御用空间的独特情怀

与生活再现的写实传统的一脉相承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把塑造城市文化推到了一个巅峰,继承了海派作家一贯对城市生活再现的传统,体现出了王安忆对于城市书写的自觉性.虽然王安忆说过写《长恨歌》的目的不是介绍上海文化,可依旧有很多人认识上海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从而赢得了盛名.

城市文化塑造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优秀叙事性作品在讲述故事中需要有城市文化背景的依托.王安忆的“御用”空间背景是上海,《海上梦繁华》《阁楼》《街》都是以上海作为背景.《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也不例外,上海大部分贯穿在故事中,文化气息浓厚,体现出王安忆内心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怀.她有意模糊甚至避开那些震慑人心的政治浪潮,而是专注描绘这座城市变化中的一举一动.王安忆《长恨歌》第一部的第一章以标志性的建筑弄堂为开篇,“流言”“闺阁”“上海小姐”等都在诉说着上海的历史.例如“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在上海,弄堂是典型标志性建筑,最能体现上海的历史和特色.王安忆独具匠心地从时间和空间描写刻画出弄堂的特点.在常人眼中弄堂不过是居住的地方,在王安忆笔下弄堂是有韵味的,是令人感动的,是各形各异,是有温度的,代表着城市的文化.经过作家一番入戏的描绘后,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上海.“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流言就有多少,是数也数不清,谁也说不完的.”在小说中王琦瑶就是流言的驱动者,流言的主线一直跟随着王琦瑶,王琦瑶在哪里,流言就在哪里.“闺阁通常是做在偏厢房或亭子间里,总是被阴着窗,拉着花窗帘.”她将上海的历史文化一层层剥开,细致入微地展现在看似散漫的生活细节里.领略到繁华未尽美丽如旧的城市,如同日落之前的夕阳,惆怅中依然有无尽的灿烂霞光,短暂而记忆深刻久远.小说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还有上海人的服饰,特色美食,社交活动等.在上海饮食文化上,“桂花糖粥”“乌梅汤”“蟹粉小笼”“咖啡茗茶”“花赤豆粥芝麻糖金橘饼”等等尽收眼底.穿着家常素碎花旗袍的王琦瑶自身就带着忧郁的气质和独特的味道,潜藏着中国女人无限的魅力.昔日的上海小姐王琦瑶和副厂长太太严家师母、大家庭里没落公子康明逊以及“革命的混血儿”萨沙凑成一餐下午茶或是一桌.这无不渗透着上海的文化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及上海的文化风情.

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剖析和细致解读,进而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王安忆的创作思想与观念,我们或许能对王安忆的整体创作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和归纳.其小说在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城市文化塑上构建成一种独树一帜且极具丰瞻华采的风格.《长恨歌》具有的深刻创作意义以及该作品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将更加明确地彰显出来.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作者简介:钱虹粟,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通讯作者:刘丽,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贵增

艺术价值论文范文结:

关于艺术价值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艺术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艺术科技杂志

2、艺术导论论文

3、领导艺术论文

4、价值工程期刊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