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吴殳法述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述评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吴殳法述评

摘 要:吴殳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性、标志性的人物,其武学典籍《手臂录》对古代中国多家法技术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是中国武术史上较为珍贵的武学史籍.借助文献资料法、历史考据法对吴殳《手臂录》所集所记的七家法的历史渊源、法风格、技术要领、规格特点等进行考索,对保存国粹,钩沉历史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后续研究武术史提供借鉴.

关键词:武术史 吴殳 法 《手臂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32—04

吴殳,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的武艺家、诗人、史学家.《手臂录》是吴殳武学代表专著,成书于明末清初康熙年间.法是《手臂录》一书的主要内容,是集法的大成器,兼顾其他武艺.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除卷三单刀图说、卷四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余皆法.”[1]《手臂录》书中搜集法共七种,包括:石家、峨嵋、杨家、沙家、马家、少林、汊口.300 多年前,吴殳将毕生时所大量搜集的技法编汇成书,如今,这些法都基本分化,流传的这些法和技法夹杂于个别现代名称的门派,或者甚至失传,幸好吴殳《手臂录》一书流传于后世子孙,不缺后学研究.

1 吴殳《手臂录》法考

1.1 石家法

石家法即石敬岩法,石敬岩是明代末期造诣极深的武坛宗师,他的法朴实无华,实用价值大,在明朝众多法名家中独树一帜,被称为石家.吴殳首次从师就是石敬岩,师傅敬岩教授其法,吴殳得师傅真传.石家法较其他法有较大的特点,敬岩所使用的木长为九尺七寸(约3.1 米),根粗大满把,杆尖的直径为半寸,腰质刚如同铁硬,是总重量达十斤.吴殳《手臂录》:“敬岩木长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劲如铁,重需十斤.”[2]使用关键在于两手腕,手臂用来辅助手腕,躯干又辅助手臂,两脚又辅助躯干,进而合为一体.“石家之用在两腕者,何也?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之元神也.”[1]

昔年敬岩得到师傅刘德长传授后,研习二载,深得其益,一纠正他之前“技平皆虚”之病.之后,他苦研“戳”“革”二法,并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人交手,神志安详,一出手,则“俄焉注人喉,不敢动而罢”.[3] 之后石敬岩教授学生吴殳等人,从学的基本技能如戳法、革法、连环、破法打下了坚实的“根本功夫”基础,重点强调“戳、革”二法.戳、革都练熟之后,师傅敬岩再教以连环、破法等决.具体训练时间、目的、要求和方法如表1 所示.

1.2 马家法

马家,为明代陆合体系中重要的流派,其名称首见于戚继光《纪效新书》.[4] 马家长九尺七寸,属短、硬.[5] 该是吸收和借鉴杨家法,作为本派的技,兼带棍法.《手臂录》:“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兼用棍法.”[2] 法特点是身又短又重,腰刚劲有力,头轻巧,动作紧密迅速,重点在于手法的运用.:“马家身重而短,腰劲头轻,其势紧密而迅疾,用处在手.”[2] 法风格强调用不能够单纯依靠于摆姿势,提倡灵活多变,防止受到技术高深的家所伤害.《手臂录》:“行不可有势,势乃死法,存于胸中,则心不灵矣!”[2] 由于马家的法是其神骨,棍法是其皮肉,经常把法和棍法混乱在一起.“马法本出于杨,而加之击打,为神骨而棍为皮肉,以杂乱之.”[2]

马家的六合和法二十四势,名目繁多,法少,棍法多,但法技术体系以二十四势为主.马家的二十四势中,上平、中平、下平,可合成为一个姿势.在技中青龙献爪势、苍龙摆尾势、滴水势、骑龙势等这十一种技为法的常用招势,其他的势如铁牛耕地势、地蛇势、白猿拖刀势等为偶尔使用.《手臂录》二十四势说:“惟“上平”“中平”“下平”于立身处不期而然必合一势.”[2]

1.3 杨家法

杨家始于宋代杨妙真( 杨妙真善骑射,是南宋李全的妻子) 的“梨花”. 有明一代,梨花因史料存有“二十梨花,天下无敌手”的记载,而被各种兵家书刊所引述.[2]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夫长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奇妙在于熟之而已.”[2] 该长一丈四尺(约4.48米),“杨家长一丈四尺.”[2] 是由原来短加长的,混合短和竿子的技法,并熔成一家学.《手臂录·卷一》:“杨家木丈四为正,加至丈六.”[2] 杨家的部分步法、手法学自沙家,同时又使用了短的势子,这是由于其身长、腰重、根无法控制尖等兵器自身规格所导致.《手臂录·卷一》“杨家兼用沙家之足与势者,何也?杨家阴阳互转,与峨嵋同,但长则利于伤人,而亦苦于外重,根不能制其尖.”[2] 尽管如此,其法还是很纯净,没有出现棍混用的现象,也因此其名声特别显著,导致练习杨家的人特别多.“然犹纯乎其,未尝兼棍带打也.其名所以特著者,长则易于得胜,学之者必多.”[2]

武学家称赞杨家法的优点是出长,有虚、实,有奇、正,享有“天下无敌手”之美誉.[6] 戚继光《纪效新书》:“其用惟杨家之法,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7]何良臣在《阵纪》也对杨家高度称赞,《阵纪·卷二.技用》:“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也.”[8]

1.4 沙家法

沙家又名沙家竿子,是明代术流派之一.[9]沙家长一丈八尺到二丈四尺(约5.9-7.9 米)之间不等,《手臂录》六家法说:“沙家竹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2]沙家竿子使用的技术要领在于两脚,躯干跟随两脚移动而变化,手臂又紧跟着躯干,手腕再随着手臂,从而达到融为一体. [2]

由于沙家竿子质地较软且长,两手腕只能附带理顺手臂的力量,无法发大力,导致无法使用根控制头.《手臂录》:“竿子长软,两腕虽阴阳互换,但可以助顺臂力,使无倔强,实不能以根制头.”[2] 因此,当做拿拦动作结束后,尖却一直在摇颤,难以控制,如若等待尖稳定后再戳打,敌人早已回避,若不用十字步追击,则不能戳中.所以,此时的胜与败,关键在于两脚的移动快慢,这就是沙家竿子关键使用在两脚的根本原因.《手臂录》:“故拿、拦尽处,尖正摇,戳即斜去.摇定而戳,彼已走出,苟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2]

1.5 汊口法

汊口为程宗猷法,立足兵法阵地实战.吴殳给程冲斗(程宗猷,字冲斗)法定名为汊口,该学自少林.《手臂录》自序:“汊口,则程冲斗也.”[2]其刚猛技自成一家,吴殳对程冲斗法作为临阵兵的肯定,大封大劈、凤点头、颠提,易于发戳.《手臂录》临阵兵说:“大封大劈甚类击地之常情,而借地势激起,易以发戳也.”[2] 程冲斗也强调了“大封大劈”之法是真正的战场法.《长法选》:“临阵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上.” [10]

程冲斗的基本规格,头的总长度是三寸五分,约为12 厘米,刃较薄,内库长二寸,约为6.6 厘米,头口径宽为五分,约为2 厘米.程冲斗《长法图说》:“头通长三寸五分,内头长一寸五分,中起剑脊要高厚,两刃要薄,内库长二寸,库口径阔五分.”[10]长分三个等级,分别为一丈八尺(约5.9 米)、一丈七尺(约5.6 米)、三号一丈六尺(约5.3 米).[10]

程冲斗在少林法的基础上去除阴柔,仅存刚猛,从而达到力度与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的提高了少林法的整体技击威力和实用价值,进入“大而不笨,巧而不浮,精妙实用刚柔兼备”上乘的阶段. [11] 在江南一代的流传最为盛行. [2]

1.6 峨眉法

峨眉的长为九尺七寸(约3.1 米),杆用木制.“峨嵋、马家长九尺七寸,木也.”[2] 峨眉是川西峨嵋山普恩禅师法,因其出身的家族很富裕,很有声望,结缘遇到奇人教授其法.普恩禅师练习了二年,领悟出法的元神,创立了出神入化的独特法.《手臂录》:“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2]后来普恩欲在天下间挑选徒弟,传授精髓,程真如得心应手,受普恩禅师传授秘籍,通晓师父传授的法奥妙.若干年后,程真如记录了该谱,由于不能忘却学自何门可拍,因此命名为峨嵋法.“余叙其法,不忘所自,命之曰峨嵋法.”[2]

壬寅年间(1662 年),时吴殳已51 岁,在朱熊占(峨眉派传人),习得峨眉法精髓,并辑成《峨眉法》一卷.“壬寅,鹿城辛五延余为子师,其友吴门朱熊占,弓马精绝,而法得之程真如,真如亲受之峨嵋老僧.”[2] 后来吴殳学得该法精髓,并根据程真如的谱重新整理编辑成《峨嵋法》稿,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篇以文字形式记载峨眉派武术中峨嵋法,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难能可贵.[12] 实际上,吴殳原始所学法也是出自峨嵋的嫡传,其法学自敬岩,敬岩师傅为刘德长,刘德长学自峨嵋派.(见图1)《手臂录》中记录程真如峨嵋法的具体内容有治心篇、治身篇、宜静篇、宜动篇、攻守篇、审势篇、形势篇、戒谨篇、倒手篇、扎法篇、破诸器篇、身手法篇共12篇章.

1.7 梦录堂法

梦录堂法即少林法,是少林寺著名武僧洪转(程宗猷的师傅)所创,是少林寺的代表法也是第一代法.该法是以少林棍法的基础上,借鉴各家法精华,以棍合一的特征,风格独特的一种法.在历史上,出现过“棍合一”的技法现象.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法,兼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12] 康熙十七年(1678 年),吴殳跟据洪转所著的--《梦录堂法》一书,辑入《手臂录》,放于《峨嵋法》之后,列入附卷下.梦录堂法“理明法备,精妙实用”,包括八母、六妙、五要、三奇等技艺.《手臂录》:“少林僧洪转,彼家堂头也,所著《梦录堂书》,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2]

“八母”即少林八母,是少林法中的八种基本法.指封、闭、提、掳、拿、拦、还、缠;“六妙”即法六妙,是少林法中六种对技技法的要诀.指一截、二进、三乱、四定、五斜、六直;“五要”即法五要,是精妙运用少林法的五种方法.指一圈、二串、三排、四压、五扎;“三奇”即法三奇,是技击中战术与技法的实施技巧.指一软、二闪、三赚.其中“八母”是法攻防运用的本源,“六妙”主要侧重法的应用,“五要”是技击变化之理,侧重在变化的运用,“三奇”是具体实施中去技巧,为巧用.《手臂录》:“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变也;三奇,巧也.尽此诸法,可以冠诸艺矣!”[2]

2 吴殳对传统术的态度

2.1 敢于斟酌,讲求实用

吴殳对法精髓的追求,敢于对其他武艺家做出疑问与修正,体现了吴殳对学问,对法真理的执着.诸如在杨家法上,从《手臂录》记载史料反映的情况分析,其所描述的杨家较之前明显有所差异.在吴殳提到,杨家“长则易于得胜”,这虽然与戚继光所说的观点“手执根,出甚长”基本一致.[14]但在吴殳看来,原先戚继光“天下咸尚之”则是“杨家威势最动人,而一遇马家即败”[2] 并且杨家大肆拓展技,以求方便运用灵活,导致借靠竿子的步法,还要依赖短的部分势.混于竿子之中,充作摆设,也因此失去了峨嵋法的精髓.《手臂录》:“铺张展布,以灵其运用,不得不借径于脚步,倚局于立势,不觉不知,滥竿子之陈设,失峨嵋之精义.”[2]

诚然,吴殳与戚继光观点的不同,这恐怕是两人的着眼点不同.吴殳在《手臂录》中,将法分为“战阵之”和“游场之”,即用于军事技艺或武术技艺,对其应用性质也就有两种不同法,但他主要是从“游”的角度出发,而戚继光的着眼点主要是应用与军事战争方面.吴殳与戚继光的差异也在于此.

2.2 去柔存刚,有如斗牛

吴殳对古代术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对诸家流派术作了介绍之外,对部分有异议法进行正面批评与修正.吴殳对程宗猷的大部分术都持赞同和肯定的态度,但由于他肆无忌惮的风格,敢于驳斥权威之迷误,对法实事求是,对个别法就颇有微词,他多次批评程冲斗比试技时气壮力猛,如同斗牛般厮杀,一点名家风范都没有!《手臂录》石敬岩法记:“然见徽派程冲斗之徒,气力愤发、殆同牛斗,绝无名士风流.”[2] 吴殳历来提倡法的刚柔兼施,欣赏石敬岩与敌交手气“意思安闲” [2] 的武风,但是程宗猷学了少林法,抛掉少林法阴柔,仅图刚猛,遭到吴殳再三批评.《手臂录》“然少林刚柔相济,不至以力降人.冲斗止学少林之法,去柔存刚,几同牛斗.”[2]

2.3 棍不分,失去精髓

吴殳少林“棍合一”的现象却持否定的态度,给予了批评,他主张法、棍法之纯.吴殳认为少林武术与外界武术缺乏交流缘故,导致出现少林棍技法,“不不棍”混淆不分的现象.[15]“少林自擅棍家绝业,意不能已,于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者,益扩充之以为,终属朱紫之相乱.”[2] 诸如八母,由于大肆布设各种势,混用于棍法之内,导致失去了家的正法精髓. [2] 对程宗猷的掤强烈的批评“彼皆棍中之法,用于,大误人矣.”[2] 同时吴殳也对马家棍混用给予指正.由于马家的法是其神骨,棍法是其皮肉,经常把法和棍法混乱在一起.“马法本出于杨,而加之击打,为神骨而棍为皮肉,以杂乱之.”[2]

吴殳《手臂录》融经论谱诀于一体,形成独家法特点,使人对古代术一览无余,开卷受益.他对各家法详加诠解与辨析,阐明其优劣势,对传统术的所持态度,有肯定也有否定,目的在于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提炼原始,纯净法,供世人参用,从而形成了吴殳的独特法风格.当然,对个别批评与修正过于偏激的,在研读中应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辩证地来看待.

3 结语

综上所述,吴殳《手臂录》一书,汇集法是明清时期术大发展的丰富产物,是中国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术的发展与完善,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书作为一部主要论述法的武学专著,在卷一、卷二、卷四和附卷从不同角度记载和论述了石家、马家、杨家、沙家、汊口、峨嵋、少林七家法的流派、技法、规格、优缺点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该章节对明代以来的七家法进行了较为详细总结和对比,在明末清初武术蓬勃发展的势头下,吴殳率先对各家法的系统收集、解说和革新,使诸多名的产生与确立,也进而酝酿成吴殳法的独特风格,这必然成为历史的标志.也为中国武术科学的高层次发展、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也为当今后续研究明清武艺提供了珍贵的古材料.

参考文献:

[1] 唐 豪. 中国武艺图籍考[J]. 说文月刊,1940(2):358.

[2] 吴 殳. 手臂录[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15,15,1,109,34,16,34,109,15,15,16,15,15,15,15,1,86,1,109,93,93,107,113,120,28,15-16,110,110,2,16,16,124,34.

[3] 周伟良. 杂纯相返 万派归源(1)——明代著名武术家石电考辨[J]. 体育文史,1987 (5):49-53.

[4] 马建春. 回族武术概述[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8-43.

[5] 赵鸿宾. 明清四大名[J]. 中华武术,1999(12):40-43.

[6] 马青海. 简化杨家术[J]. 体育文史,1984(3):14-18.

[7]( 明) 戚继光. 纪效新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112.

[8] 何良臣. 阵 纪[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27.

[9]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87.

[10] 程宗猷著. 长法图说[M]. 上海: 大东书局,1921:2,18,16.

[11] 赵鸿宾. 明清四大名[J]. 中华武术,1999(12):40-43.

[12] 代凌江. 少林武术在峨眉武术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J]. 四川体育科学,2008(1):109-113.

[13] 程宗猷. 少林棍法阐宗[J]. 体育季刊,1918(2):61-72.

[14] 周伟良. 梨花与杨家史迹考略———兼论明代杨家的技术特点[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07-111.

[15] 陈振勇. 从《手臂录》论武术棍技法之渊源[J].搏击·武术科学,2014(6):1-2.

A Review of Wu Shu Spear-Play

Hu Hongdong LinYoubi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Wu Shu is an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mark character, his Wushu classics,"Arm Recorded", recorded the systematic pectination and summary of ancient Chinese spear technology,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on a more valuable Wushu historical records.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f Wu Shu’s "ArmRecorded"in the mind of the seven kinds of spear skills history, spear styles, technical essentials, specifications of the discovery, onpreserv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ecdotes historic spear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Wushuhistory.

Keywords:Wushu history Wu Shu spear-play "Arm Recorded"

述评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述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述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