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艚村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肥艚村:阴均斗门风姿依然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肥艚村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肥艚村:阴均斗门风姿依然

文、摄/张声和

丁酉春节刚过,在友人黄君陪同下,访其外婆家肥艚老镇.这里老渔港面貌依旧,大小渔船泊在港湾,渔村渔民、渔舍渔网、渔腥味,渔村风情浓郁.友人外婆家门前有一条东魁河,在漾漾的春雨中显得宽广而神秘,这是平苍两县最宽广的内河之一,是历史上江南片龙舟竞渡之河.

河流大,即水资源丰沛.村里阴均斗门已历800余年.可贵的是,大埭与斗门至今依然有强大的储水、蓄洪、排涝功能,保一方平安.我重新阅读杨简、林景熙的《阴均斗门记》,历史的距离是那样近,人事虽沧桑,事物仍可亲.

肥艚镇位于鳌江口南岸,四周辐射龙港、金乡、钱库、宜山等名镇,陆域总面积18公里,镇政府驻炉头村,辖中魁、双港、桂泉3个居民区.炉头、肥艚、老陡门等37个行政村.

肥艚村,又名为灶基村,为东海之滨古老的渔村.古时此地原是一片汪洋,后淤积成陆地,渐有浙江和福建少数渔民迁入,搭棚作灶,以捕捞为业.到移民商贾来往渐多时,置炉灶筑屋基,故取地名为灶基.此地是天然的避风港,是与琵琶山岛隔海相望,名日“琶槽”,此港又系护船,船与艚方言为谐音,沿为“肥艚”.现今肥艚镇有“温州市渔业(捕捞)第一镇”和“浙江省红鱿之乡”的美誉.渔场从近海发展到远海.作业从单一到多业,并逐步形成捕、养、加工配套的综合生产的渔业综合基地.

平阳与苍南,1981年之前还同属一个县份,鳌江以南地区称为江南,原野辽阔,土地肥沃,背山面海,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但也常遇旱涝之灾,特别是大潮汛时遇上台风,水患严重.历代官员和当地士绅都将兴修水利作为关心民瘼头等大事,志书上记载了不少当地官员的业绩,均为治水事.南宋时期的平阳县令汪季良和乡绅林仲彝、居雅叔侄,一直受到斗人们的尊重,他们的功绩也是治水筑埭建斗门.

汪季良,字子驷,广西苍梧人.南宋开禧二年( 1206)出任平阳县令,先后修筑塘、埭、陡门多处,为官口碑甚好, “慎刑简役,政尚宽恕”.

林仲彝,字清叟,金舟乡夏口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1187)进士,当过宁德主薄、台州知州.在家乡出资兴建乌屿、新潜、湖南三座陡门、并开凿河道多处,四乡之田受其利.乌屿陡门旁铭文日:“陵谷变迁,沧海成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生命,于万斯年.”

林居雅,字回川,金舟艾阳人.从小勤奋学习,淡于名利,慷慨好义,乐于助人.他继承了堂叔仲彝的事业,一生致力于家乡的水利建设.为建阴均斗门林居雅毅然“毁居以助”,变卖家产作工程经费.

汪季良在莅任平阳知县之初,便倾听当地百姓的意见,认为肥艚是江南各条河道的人海之处.如果在此地的阴均山下滨海之处,建造大埭和陡门,能挡御咸、畜淡灌溉、泄洪排涝.汪季良与乡绅林居雅等几次亲临现场,勘测地形,拟订修建计划.

阴均大埭和陡门工程从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开工,上下协力,工程于第二年便完工.大埭长80丈(267米),陡门共三孔.排涝、排灌面积达数万亩.后在元世祖、明神宗和清高宗时,经过多次重修,清仁宗时又增建了东魁陡门.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陡门改建成阴均水闸,并新建了肥艚新闸,灌溉面积增加到18万亩.

为了褒奖汪季良和林居雅的治水之功,当年地人报朝庭,赠林居雅“水利迪功郎”称号.温州知府杨简亲书“遗爱恩波”大字,刻石立碑于阴均徒门之旁.后来汪季良调往外地,死于任地,平阳百姓闻讣“路哭巷吊”,并在阴均徒门附近建立阴均庙,供奉汪季良为“阴均大王”,又将林居雅的塑像配祀于该庙.历代杨简、林景熙、陈高、林诚祖、朱恂、徐恕曾为斗门撰写碑文的石碑,今仅存林诚祖与民国时期刘绍宽撰、马公愚书的石碑.

我是第一次采风肥艚,站在古老的大埭上,饱览渔港渔村和古代水利设施于一体的风光,心中顿生感慨:这是苍南县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完整枢纽工程,工程竟是一位知县在民众支持下做成的.斗门在八百年风雨中挺立,见证了水利工程的力量,也见证了古代士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诗曰:

潮助千帆印月高,肥艚渔鼓调门豪.

阴均大埭悠然似,八百年来阅浪涛.

肥艚村论文范文结:

关于肥艚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肥艚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