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居十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弘一法师和周孟由居十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这篇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居十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弘一法师和周孟由居十

文/严云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脍炙人口的清美歌曲,是李叔同的代表作,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鲜有人把它与一袭僧衣、赤足芒鞋的弘一法师相联系.

从这阙歌词中,我们隐约可以读出在俗时李叔同孤寂的内心.长亭、古道、残笛、夕阳、浊酒、寒梦,不正恰精准地描绘出了李叔同自己那深感知交少(零落)的心态?

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否则如何写得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诗歌?李叔同更是个博学者,他“二十文章惊海内”,学贯中西,艺专多科.把近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等桂冠统统加在他头上,一点都不为过.但他却在人生年富力强的时刻,选择了最令人不解道路:出家、步入空门.对此,后人多有将之解读为“看破红尘”.其实,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对精神巅峰的更高攀升和追求.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毅然放弃了他所就职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丰厚的待遇,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在出家的24年僧侣生涯中,他没有回过一次天津老家,也极少去浙江上虞的白马湖,尽管那里有他浙一师的学生丰于恺、刘质平及一师校长经亨颐,教师夏丐尊等人专门集资为他建造的“晚晴山庄”,却在温州一住就是12年,并把温州称为“第二故乡”.

这时的温州,除了有江心、宝严、伏虎、景德等寺庙外,更有环境幽静的庆福寺(城下寮),使他得以习静研律,闭门究经.然而,环境的好坏仅是其次的.上虞白马湖同样环境也不错,是丰子恺等人再三挑选才确定的,并征得了弘一的同意,然而弘一却极少去住.

作为思维极其慎密的弘一,他有更周全的考虑.自身的节衣束食,粗茶淡饭可以不论,但要弘扬佛法,外出讲经,并编纂、刻制、翻印大量的佛学经书,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是难以为继的.

于是,除了环境因素外,必须兼顾经济因素.而这种经济支助,既不能是勉强的,又不能使捐赠者为难,更不能因此而弄得沸沸扬扬.这就要求对方不仅是一个家底殷实,更要十分知交可靠的人.我的外曾祖父周孟由,正好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

我的外曾祖父周孟由,是温州周宅当家长子,名门望族之后.1910年毕业于杭州高等师范学校,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读史地专业.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谋求强国富民之路,亦为老同盟会会员,与同在日本求学的李叔同因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周孟由因体弱提前回国后,致力于实业救国,开办了周氏钱庄,家境更为富足.他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将周宅祠堂捐办为“民德小学”(解放后改称“府学巷小学”),又投资开办“温州普华医院”等.民国八年(1919年),他陪同祖母登普陀山,恳求当时著名的高僧大德印光法师收为弟子.印光法师遂赐法名“师导”,自号寒香.普陀归来后即开始长斋念佛,专修净土,并行善济世,潜心研佛,竭力弘法.与这时已出家的挚友弘一法师,一僧一俗,共赴弘扬佛化之事,时与其弟周群铮同为温州城知名居士.

1921年旧历三月,周孟由与吴璧华、林同庄诸居士,力邀弘一法师赴温讲法治律.周孟由还和吴璧华一起亲赴杭州,陪同弘一法师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至温州,驻锡庆福寺(城下寮).弘一法师钟爱温州山水清华,气候温和,又较偏静,无多干扰,是治律的好处所.其生活供养费用概由周孟由与周群铮按月提供,使其得以悉心研佛、专心治律.弘一在致其学生刘质平的信中说:“朽人居瓯(初时),饭食之资,悉承周群铮居土布施,其它杂用等,每月约一、二元,多至三元.出家人费用无多……”以致弘一法师虽身着僧衣、赤足芒鞋、僧房内仅一破桌、一旧床、一草席和一旧蚊帐,别无他物,但在与友人通信中,仍称在温期间“一切安适”.

弘一欲拜寂山长老为师,寂山念其具足智慧,虽出身豪富之家,出家后能严持戒律,素菜淡饭,刻苦精修,倍加钦敬,虽起初婉言谢绝,后在周孟由的再三劝说下,寂山终于应允.

在弘一编篡《比丘戒相表记》过程中,有一少年专门服侍法师日常生活,他被大师精研佛学的意志所感动,也要求出家.弘一法师见他诚心学佛,便请寂山长老许其出家,由周孟由、吴壁华二居士负责担保.

20年代末,温州大南门一带的城墙渐趋倾圯,继而被彻底拆建为马路(即今人民东路和人民中路).庆福寺主持因弘为此与寂山老和尚商量,拟重建殿宇,“易其方位,以协形相”.弘一法9币亲撰《题永嘉庆福寺缘册》募集资金,周孟由等居士踊跃响应.1932年,在弘一法师及周孟由、吴壁华等居士的鼎力资助下,庆福寺得以重建成功.寺分二进,山门高耸,面对碧波粼粼的护城河,寺门上有青石匾额,横刻“庆福寺”三个隶书大字,穆静冲逸,醇朴自然,出自弘一法师手笔.

弘一到温州后,特撰《谢客启》,与同寮僧众约法三章: “一、凡有旧友新识采访者,暂缓接见;二、凡以写字作文等事相属者.暂缓动笔;三、凡以介绍请托诸事相属者,暂缓承应.惟希同人共相体察,失礼之罪,希鉴谅焉?”并在潜修处窗口贴有“虽存犹殁”四字,以示来访者.连瓯海道尹林翔数次造访,以及后来的温州道尹张宗祥只身持名片求谒,都被弘一法师以称病谢绝.而只有周孟由等极个别挚友方可与他接近.

周孟由与周群铮,又出资在周宅东侧建成“居士林”讲经堂,常邀弘一法师等高僧、法师来谢池巷“居士林”为居士们讲经布法.该“居士林”建筑,后被收为国有,成为医务部门的员工宿舍,直至1993年旧城拆迁时被拆除.周孟由居士还与吴璧华、刘景晨、李德生、潘景开等居士一起创办过“菩提学会”.上世纪50年代还为刘景晨、金嵘轩、李德生等创办过“鹿城佛学会”及“佛慈义务诊所”.

正因为弘一法师以及周孟由、周群铮等一批居士的虔诚、竭力弘扬佛化,使当时温州的佛化与人文氛围相得益彰,蔚然成风,盛况空前.弘一法师高度评价:“比来各地佛法昌盛,永宁(温州古称)诸居士弘法尽力.尊邑人文之盛,驰誉遐迩,弘扬佛化之事,未可延缓.”也才有弘一法师安心驻锡庆福寺、完成了近代佛学经典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重兴了南山律宗的传统,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作出了杰出贡献.

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先生之间的情谊,还可从他亲笔赠送给周孟由先生的一副对联中一见端倪.“千古觅来难得友;三人行处易寻师.”

上联右落款是“明灵峰藕益老人句”.藕益和尚是明代时安吉灵峰寺主持,为律宗著名的承上启后者.弘一所精研的也正是律宗.他以世祖教诲赠联周孟由,呼周孟由为师、为友,这在他的交往圈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谦称是“千古觅来”“难得”的朋友,这该是一份何等深厚的情谊?!由此也可看到,弘一法师内心依旧丰富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高僧大德,这是可以轻易对人宣露的么?弘一法师引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句,把周孟由引为师长,也是他对周孟由人格品德的充分肯定.弘一法师还例外在对联上加了长达24字的题款,这在他的赠联中同样是十分罕见的.这副落款为“庚申(1920年)六月十四日记”的对联,亦楷、亦隶、又富魏碑味,可见弘一出家早期的书法特点,极为难得.

从现今温州博物馆收藏的弘一法师寄给周孟由居士的明信片上,我们则可以看到弘一法师后期的书法特点,这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弘一书体.这份明信片正面写有“温州南门谢池里(巷)八号周孟由居士弘一寄廿二年厦门妙释寺”,说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弘一法师已离开温州,驻锡福建厦门的妙释寺内,这为李叔同生平大事记提供了翔实的佐证.明信片背后的正文: “承寄续藏经三包,已收到.费神至感.谨复,不宣.演音启”从这短短21字可得知,弘一到福建后,是仍旧依托周孟由先生办一些事的.三大包续藏经,从温州寄到福建,仅用了“费神至感”四字(让你费神了很感谢),“不宣”(客套话就不多说了),进一步说明两人之间的情谊已深到很随意的地步.这个明信片能够被保存下来,同样弥足珍贵.

小时候我曾听外祖父说,曾外祖父一生乐善好施,每当旧历除夕,都要叫家人登上中山公园的积谷山山顶,看看谁家的烟囱未曾冒烟,他都要准备一份过年食物,派人送至其家,使之也能欢欢喜喜过个年.

周孟由晚年潜心佛学研习,致力公益慈善事业,著有《中国佛教会永嘉县支会募办养老孤儿院启事》《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印光法师赞》《论印光大师》等.周氏兄弟还将所得佛教界大德印光法师的书信开示十一封,编为《法雨涓滴录》流通,又出资流通《莲宗正传》和《了凡四训》等.

周孟由居士卒于1958年12月2日,终年七十有一.我儿时虽曾有见面,但已记忆模糊.只记得曾外祖父常坐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柄长长的烟管,吸完了,就将烟斗在地板上“笃、笃”地敲几下.年长日久,曾外祖父住过的卧房地板上,便留下了一大片密密麻麻、黑色的小凹凹.听外祖父说,这就是曾外祖父当年坐着抽烟时,用烟斗儿笃的.

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居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居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弘一法师与周孟由居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论文十二章翻译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3、居业杂志

4、人生十六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