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内容和特色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篇生态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内容和特色

张 喆1,2,王成1,2,郄光发1,2,金晶1,2,贾雨龙1,2,刘兴明1,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2.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北京100091)

摘 要:对深圳市的森林生态文化内涵及研究范围进行阐述,同时对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两种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内容:一种是自然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另一种是社会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此外结合两种文化内容讨论了各类型的文化在现实森林旅游中主要的物质与非物质表型形式,并分析各森林生态文化形成中地域、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其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表现出的特征,为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文化;城市文化;具体内容;成因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6)01-0064-05

DOI:10.13691/j. cnki. cn23-1539/f. 2016.01.021

收稿日期:2015-12-13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0301)

第一作者简介:张喆(1989-),女,吉林白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森林.

通讯作者:王成(1967-),男,吉林长岭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

城市森林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生命体,与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森林生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与灵魂,是人与城市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纽带.正如北宋《太平广记》中整理与描述的关于我国古代祖先与森林共同生活之记事,森林生态文化可追溯至170余万年以前,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折射与体现着每个阶段社会阶层的文明与价值观[1-2].城市森林生态文化将城市中承载的两种生命体—人与自然紧密关联起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与精神联系,激发人们尊重与保护自然的意识,有利于两者的有机共生与和谐相处.本文将在对城市森林生态文化内涵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成因与特色等方面对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进行总结研究,以期在城市更新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形势下,对深圳市乃至国内的森林生态文化重视与传承起到指引作用.

1 森林生态文化内涵

1.1 生态文化

目前国内对生态文化的定义、内涵、意义研究的文献较多.一般来说,生态文化是维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3].宏观来讲,文化毕竟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方式,若要将生态文化落到实处,使无形的精神转为真实的物质,就要在发掘生态文化类型的同时,明晰其具体的载体表现形式,从而使生态文化具有可传播性[4].

1.2 森林生态文化

人类文明史中,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之一,人与森林在彼此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倡导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维持森林的健康发展与人类生态需求之间的平衡.森林生态文化更加强调森林资源类型,它区别于其他生态文化类型,诸如湿地生态文化、河流生态文化等.然而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部分湿地以及河流的生态功能与周边的林木起到的作用是密不可分,这样的湿地以及河流归属于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范畴[5].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湿地生态文化等也可作为森林生态文化的一部分而进行研究.

广义上,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凡是与森林相关联的,或是依托森林直接形成的,或是间接形成的文化都可看作是森林生态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森林生态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强调保证森林健康.从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到我国的新城镇化建设[6],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始终体现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森林为主体的可持续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城市发展应该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适度开发,使人类的行为干扰尽量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正常生命活动,从而保证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注重人文关怀.从地域范围上来看,城市森林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区,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因此森林建设要遵循人类的需求与人为活动特点,重点考虑使用者的生态文化需要,提供洁净、清新、美观、舒适、安全、放松的自然环境以及归属感、乡土情结、自然文化、心灵舒缓等功能的人文关怀.

2 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内容

2.1 自然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

自然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是以森林组成元素为主体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形式,是森林蕴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内容,也是森林最原始、最基础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属性中,森林本底资源特征占有主导地位,文化表象会随着森林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深圳市的森林资源主要包含山水、动植物、花、竹、茶等因子,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内容.

2.1.1 山水文化

整体来看,森林生长在山水之中,一处森林公园常常包含着起伏的山地和韵动的水面,山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水有自然和人工之分,包含湖、河、溪谷、瀑布等多种形式.山与水的景观组合涵盖了天景、地景、水景等多种景观资源,是森林游憩中重要的观赏景观.人们在山水欣赏时,往往会对自然产生特殊的情感,并从语言、诗歌等方面表现与传达出来.深圳南临深圳河,北有梧桐山、羊台山山脉,并且在沿海岸区常有林木相连,形成观林赏海的景观特征.坐落在深圳湾东北岸深圳河口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以红树科植物为主组成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这片沿海岸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是深圳市的特色森林海洋风景线.深圳市大梅沙,其地理位置南部临海,从东北至西北三面均被山地森林包围,人们在此处开展游憩活动时,可以深切感受到森林与海洋生态文化的交融.反之,将空间转换,站在深圳市梧桐山森林公园山顶观景时,即可观周边的群山以及山中森林景观,又可见盐田港和广袤的海域,同样可以同时感受到森林和海洋生态文化的交融.

2.1.2 树木文化

树木是组成森林的重要元素,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树木的观赏价值、生活习性、功能效用、生长历史等知识都蕴含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树龄越大,承载的文化内容就越丰富.古树名木与其生长地区的历史事件、民族风俗、山川风景、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树还常常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活化石,是森林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7].深圳市有种类丰富的古树资源,其中樟树、榕树是比较常见的乡土古树,这些承载着上百年历史与文化的树木,有极高的生态、文化、观赏与研究价值.

2.1.3 动物文化

动物是森林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反映了森林的健康程度.动物文化传播的是人类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范围,尊重动物的生理行为,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文化内容,倡导的是现代人类生命活动的开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要以保证动物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食物等为前提.

2.1.4 花文化

花文化是由花卉观赏为基础而展开的,在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基础性的花卉、盆景、切花观赏到艺术性的绘画、书法、诗歌、文学、歌舞,花文化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面;在人类交往中,花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成为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普遍应用于礼仪、交往、纪念、庆祝、追思等活动中;在城市宣传中,许多城市选择一种本地花卉作为城市名片,以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中,花图腾常在民族性服饰、建筑、手工艺术、节日文化等方面体现.总之,花文化遍及我国森林文化的各种角落,以其大众化、广泛性的特征成为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珠三角地区城市大多通过建设许多大型的花卉市场、花卉主题公园如荷兰花卉小镇等,以及开展一些诸如油菜花旅游节的花卉主题活动来传播花文化.

2.1.5 竹文化

竹文化是指在对竹子进行培育、应用及欣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竹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涵盖建筑、构筑物、美食、衣料、纸张、竹产品等,其精神载体主要表现于艺术创作,以及文学、绘画、手工艺、乐曲、民俗等文化领域,同时竹子的生态价值以及药用价值也赢得人们的喜爱与亲近.彭镇华等所著《绿竹神气》中精选收录了从古至今关于竹的诗词歌赋百首以及绘竹墨宝百幅,可见各历史时期竹文化都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且被广为流传[8].珠三角地区包括深圳市竹资源丰富,人们在种植、利用、加工、欣赏竹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竹文化,许多公园甚至小区绿化也都体现了竹文化精神.

2.1.6 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广义上来讲是指在种茶、采茶的前期阶段,沏茶操作的中期阶段,品茗茶品的最终阶段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也包含在对茶园美好环境的欣赏中形成的文化氛围[9].茶文化融天地人于一体,激发人们品味与感受自然的热情并促进人际交流,同时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差异也促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传播了地域文化.现如今,城市森林文化旅游形式的茶园建设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珠三角地区茶园林立,如博罗县生态茶园,吸引了大批游客赏茶旅游,深圳市同样出现了大批的茶园,如在森林、河流以及湿地的基础上建立的三洲茶园,传播茶文化的同时提供游人休闲游憩的场所,是城市闹中取静,颐养身心的宝地.

2.2 社会属性的森林生态文化

社会属性的森林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在与森林相处中形成的一系列体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式,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容.这种文化属性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人类形成的意识和行为主导,体现了人类本能的物质需求,以及由此衍生的行为约束、价值趋向等.

2.2.1 森林民俗文化

森林民俗文化是指历史和地域风俗形成的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与森林文化融合的文化形式,是人们面对森林衍生出的民俗性的生活习惯、礼仪传统、节庆形式、建筑风格等.比如物质层面上,人们把森林资源转化为民俗产品;精神层面上,少数民族及部分区域的人们对森林树木、风水树、神木的崇拜;制度层面上,通过民俗民风制约人们对森林的活动,如《逸周书?大聚解》所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表达的就是制度中对森林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10].如客家森林文化,就有顺应自然的建筑观:客家传统的建筑是土楼,以土为主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并且未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而且客家传统民居群都是依山而建,根据地形自由灵活的改变外形,减少对地形的改造,并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建筑内部中.

2.2.2 森林宗教文化

深圳市民信奉的宗教类型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包括一些民间宗教类型,如信奉关公、土地爷、妈祖等,并建立了各自长期及临时的宗教场所.部分宗教庙宇是依山建设在森林中的,这类庙宇在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游憩.珠三角地区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便是在森林中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观音圣像,打造集宗教文化与森林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地.在这个佛教与道教并存的森林公园中,人们焚香朝拜的时候可以观瀑布云雾景观、享受森林浴、感受林木簇拥的森林景观.此外,森林中的部分植物因其树形、叶片以及果实形态特殊,也被赋予了宗教文化色彩,桑科榕属的菩提树,就被佛教视为圣树在寺庙普遍栽种.

2.2.3 森林旅游文化

森林旅游文化在森林自然环境中开展,主要通过促进人们身体以及心理舒健的游憩活动来传播.具体而言,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基础性公园等城市森林为人们提供了游憩、康体、休闲、运动、旅游场所,是人们强健身体、舒缓心灵、陶冶情操、感受环境的自然基地.依托山林水网而建设的森林更是以刚毅和轻柔的自然之感引导人们走进山水,感受旷美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汲取自然的净化并保护着自然环境,感受休闲文化.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梧桐山等众多的景区都是传播休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证游憩活动的开展

2.2.4 森林园艺文化

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公共绿地建设采用的造景艺术以及植物配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园艺文化,是城市森林区别于其他地域森林的特殊文化形式,园艺文化主要是人工主导的,追求近自然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同城市地区气候条件相关联.深圳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在园艺植物选择中以大王椰子、蒲葵、椰子、散尾葵等棕榈科植物以及榕树、鸡蛋花、凤凰木等亚热带阔叶植物为主,这些植物都属于地域性植物,具有特征性的外貌,识别性强的同时景观效果也较好.在植物造景中重视屋顶花园绿化、季相景观变化,以及棕榈科植物为绿化主体的绿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园艺特色.此外,再辅以一些景观设施小品等,形成了满足市民多种需求的园艺文化.

2.2.5 森林产品文化

森林产品文化是指以森林产品为载体,融入森林生态文化,达到森林产品、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即以森林产品的开发使用为媒介,在人们使用森林产品时,感受森林的馈赠并产生对森林的感恩与珍视的情感.森林产品文化主要包含三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花卉园艺、木竹日用品、森林食品、森林保健品、工艺品、茶叶、家具等;二是森林自然性产品,如森林中负离子、阳光浴、温泉浴、芳香疗法等;三是利用森林中的资源建设的养生、康体、保健设施、场所以及开展的活动.森林产品类型从实用类、审美类向创意类、个性化、健康性等方面扩展,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需求在不断的转变,这也与森林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相关联.以深圳市青青世界为例,其在提供基本的游憩设施之外,注重开发集生态教育、保健养生、运动康体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生态文化产品,传播了多样的森林产品文化.

2.2.6 森林环保文化

当代社会,森林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提供负离子、缓解温室效应、减少污染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逐渐被人们认可与利用,森林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安全.环保性的森林建设是在城市森林合理利用的同时,进行森林保育,发挥森林的生态价值.森林环保文化便是一种可以促进人们重视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保护森林的文化形式,它鼓励人们利用森林开展低碳活动、爱护动植物活动及植树造林活动等.在森林公园、保护区建设中,引入节能灌溉技术,并且使用环保材料、电子媒体,也是森林环保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

3 森林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

深圳市的森林生态文化内容种类丰富,多种文化形式其实在现实中是彼此交叉的,故当其表现于城市之中时,往往具有多样性与复合型的表现特征.换句话说,一方面一种森林生态文化往往会表现在多个载体形式中,另一方面某一种载体形式往往承载着多种森林生态文化内容.归纳来说,森林生态文化主要通过两类载体形式体现出来,一类为物质类载体,一类为非物质类载体(见表1).

4 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成因与特色

4.1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的海韵化

海洋给深圳带来了湿润的空气,独特的景观,也深刻地影响着深圳市的文化内涵,这是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不同于其他内陆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深圳森林与海洋景观总是分不开的:在梧桐山等山林间登高远眺时,映入眼帘的有南部的港口海岸;在红树林湿地漫步时,一边是海洋浩渺,另一边就是森林茂密;在南澳森林绿道穿梭时,另一端的节点有时就是一个美丽的海滩.总之,深圳独特的海洋与森林资源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沿海化的森林生态文化形式.

4.2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多元化

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元素多样化,这是由于深圳市的外来人口较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了多种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表现在深圳作为一个发达的港口城市,与世界各地的联系较为紧密,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如森林公园中的欧式及东南亚风格的建筑;此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森林游憩观光活动为代表的传统森林旅游文化正在逐渐与现代森林文化不断融合,体现在人们对森林养生康体等功能更加关注与需求,这种融合诞生了新的现代化森林旅游形式,使森林建设内容与方式更加多元.

4.3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下的亲民化

森林生态文化不是一味的作为意识形态供人品读,而是在人们生活中可以被切实领会的文化.森林生态文化载体是满足人们的健康、休闲、康体、放松等需要的森林建设形式.深圳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城市内除为老年人开展的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之外,也更多地为少中青年建设了教育、运动、观光等不同功能的载体形式,满足深圳不同年龄、社会阶层市民的需求.

4.4 岭南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民俗化

深圳古老的岭南文化影响下,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共同繁荣,每一种文化传承的都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于北方文化的坚毅与粗犷,朴实、简约、温婉的岭南文化展现一种别样的风情,并体现在森林生态文化之中.在深圳可见森林中客家的土楼故居,古树上挂满的人们祈福用的红布条,隐逸在林中但香火旺盛的寺庙等,这些由历史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传统民俗文化与森林融合,使得森林生态文化呈现出民俗风情.

4.5 现展因素影响下的新颖化

森林生态文化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在森林生态文化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向森林的生态文化新颖化方向上转变,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中不断吸纳现代元素,将高新技术融入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之中,促进文化与公众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统一.森林生态文化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与可塑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森林生态文明的建设.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其研究中,单纯的考虑森林元素而忽视海洋、湿地等其他生态元素是不现实的.所以对森林与非森林生态文化相互交叉的部分,如滨海森林文化进行考虑,可以使森林生态文化更加的全面.森林生态文化受地域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表现在除普遍性的森林生态文化内容之外,还存在地域性和人文性的森林生态文化.正是因为文化内容的多样,所以城市森林建设要综合考虑所有的文化内容,进行宏观的文化载体规划与建设,从而更加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郭风平,赵忠,等.《太平广记》反映的中国古代森林文化[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44-52.

[2]郭风平.中国森林文化之我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90-95.

[3]彭镇华.浅议城市森林文化[J].杭州 (周刊), 2009 (5): 18-19.

[4]张昶,王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 2012, 10(6):5-8.

[5]Richardson C J.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values in wetland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forestry impacts[J]. Wetlands, 1994, 14(1): 1-9.

[6]温家宝.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演讲[J].北京周报:英文版,2012,(3):51-52.

[7]Wei H.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forest culture under the restricted conditions[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 1987(3):6.

[8]彭镇华,江泽慧.绿竹神气[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9]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2): 385-388.

[10]钟辰,王忠伟,李禹辰.中国先人的生态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0(6):17.

[责任编辑:付 佳]

生态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生态经济论文

2、企业文化期刊

3、中国文化论文

4、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