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与全媒体新闻的落脚点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全媒体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全媒体新闻的落脚点

◎陈立波 袁 蕾

[摘 要]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要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用独立的见解、独到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有的品位,力求新闻“角度、深度、美度和温度”相统一,让新闻作品更深厚、更丰满、更温暖,给读者“同坐一凳情感更亲,同喝一碗冷暖与共”的亲切感.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 落脚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村从预言变为现实,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资源)瞬间可以通过传统报纸及互联网、手机报、手机客户端等新闻媒休传遍全球.在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日趋普遍的今天,党报如果有了“唯此一家的报道、内容上耳目一新的报道、写作上独树一职”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就能形成独家影响、造就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赢得更多读者.

如何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呢?笔者认为,要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用独立的见解、独到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有的品位,力求新闻“角度、深度、美度和温度”相统一,让新闻更深厚、更丰满、更温暖,给读者“同坐一凳情感更亲,同喝一碗冷暖与共”的亲切感.

一、新闻角度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连续发生假货泛滥、食物中毒等事件后-A报新闻:政府应当反省,加大整治、监管力度,不能推诿责任!B报新闻:公民应该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假货的能力,不要购买过期变质食品:抓了一个大贪官,追回了XX万元巨额赃款-A报新闻:这说明监督机制有漏洞,应该反思.B报新闻:监督部门及时发现问题,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成绩斐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同样一件事实,由于作者所选的角度不同,新闻作品立意各有不同.可以说,角度选择的好与坏、新与俗、平与奇,不仅关系着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

如何选择独家新闻角度?我们先看看新闻角度的概念与内涵.新闻角度即新闻的一个侧面,新闻角度主要包括新闻的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的选材角度——报道所用题材的选择视角: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技法的运用:新闻的接受角度——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事实时所持的观点.显然,我们要选择出好的新闻角度,最基本的要考虑四个因素:主题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观点要紧扣受众心理:题材要瞄准典型材料:技法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当然,选择独家报道角度有一个方法问题,只有掌握了有效方法,才能从一般的事物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选出独家角度:从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甚至更多落点拓展和延伸新闻视角: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以小见大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事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政策走向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加强舆论监督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重大事件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比较分析中选取新闻角度,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提高选择最佳角度的能力,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贴近群众多听基层呼声: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

二、写作深度

当下,许多报纸开设了“深度报道”专栏,有的报纸还开展“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凸显报纸的特色,增强报纸竞争力.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那么,深度报道究竟应该“深”在哪里呢?深度报道应当“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采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首先要关注热点、研究热点问题,从热点问题切入,做深度剖析.热点问题从哪里来?只能从生活中来,要写好深度报道,就要求记者的作风要深入再深入.二是用好背景材料.实践证明,广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三是充满思辨色彩.要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思辨色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是体现宏观审视.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才会有深度.写宏观报道需要宏观视角,写小事情、小人物、小片段也要以小见大,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这就是我们说的“要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门”.五是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是对大量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结果,而不是凭空想象.要通过深度报道,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和对策,帮助广大受众分析研究改革发展的趋势.

采写深度报道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深”与“新”的关系.在推出深度报道时,应以新鲜感取胜.二是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我们在解决好深度报道高屋建瓴的同时,要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三是处理好“深”与“活”的关系.深度报道的行文要生动活泼,让读者饶有兴致地看下去.四是要处理好“深”与“近”的关系.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三、语言优美

选准了角度,写出了深度,还要让新闻有语言的美度.很多新闻角度好、立意好,但语言干巴,读之味同嚼蜡,这使好新闻大打折扣.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写作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要凝炼准确、有血有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或者说简洁而不累赘、犀利而不尖刻、深刻而不深奥、平和而不平淡、生动而不僵硬,力求语言章法美、视觉美、理性美.

力求新闻语言的章法美.李元授、白丁在《新闻语言学》中指出:“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准确的,平实的:新闻的时空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简明的,便捷的;新闻的群众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通俗的,易懂的:新闻的敏感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锐利的,鲜活的.”所以,新闻语言首先要达到具体形象、简洁生动、准确鲜明、通俗易懂.像新华社发的《信心在春天绽放》、人民日报刊发《听,云南的响声》等以其语言的章法美、文思的流畅美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震撼.

追求新闻语言的视觉美.现代社会的受众处于强势的新媒体的包围中,已经习惯了影视视觉文化的语言方式.这种特点提醒我们,新闻报道中要高度重视视觉描写,生动的视觉描写,可展示出很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更高层次的事实.但写视觉所及时,绝不能局限于视觉所及.我们来看一例,《硅谷人没有惊慌》一文中写道:“新经济的暴起暴跌,让这些科技精英口袋鼓起来又瘪下去,在这崇尚技术的图腾的年轻人心底留下难以挥去的阴影,浮躁之后的平静和繁华之后的焦虑弥漫在硅谷的大街小巷.”这些文字以冷静、理智的笔触,写出了当今经济界、科技界一部分人的现状和心态,内涵深刻,闪耀着理性之光,让人读之动容,其美学价值不言自喻.再如,“像一团流曳的火焰,鲜艳的军旗首先映人人们的视线……”“陆军的三色迷彩,仿佛秋日里斑斓的草场……”(《世纪大阅兵》),“迷彩服把战地包裹,秋色把阵地包裹……”(《秋天,我们发起进攻》),这样的描写性语言,使事实更具感染力.

谋求新闻语言的理性之美.首先应使新闻语言意义明确,用词准确,避免含糊和夸张,防止歧义.新闻语言不用过头话,不摆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其次,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以谈心方式写新闻,推心置腹,娓娓道来,诉诸理性,使新闻语言富有思辩色彩,运用逻辑的力量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四、故事温暖

观察发现,从《饥饿的苏丹》到韩国KBS电视台直播男子跳江,再到记者“进入太平间拍摄”歌手遗体,这些新闻作品虽传播广泛,但无一不受读者质疑.为什么受到质疑?因为它们缺乏人性的光辉,没有新闻的“温度”.

上个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周恩来称赞为“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后来,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这些新闻作品为什么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为它们有“时代温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富含“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百姓情怀”.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温度”?新闻的“温度”,是新闻媒体的人文高度,是媒体从社会观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新闻现象,是与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点.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百姓视角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新闻有“温度”,既要重贴近和通俗,更要重情怀和品位.

让新闻作品有“温度”尤其有“时代温度”,是新闻人“职责使命”.为此,新闻人应有这样的共同努力方向:书写融化内心坚冰的新闻,书写弥合社会裂痕的新闻,书写鼓荡人们雄心的新闻,书写唤醒沉睡良知的新闻,书写时代坚强与自信的新闻.

如何才能写出有“时代温度”的新闻作品?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始终坚持从大局着眼,从基层人手来反映时展的生动实践: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把人民群众作为永恒的报道主题:必须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同人民群众情感相依,患难与共:必须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服务人民,从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值得强调的是,新闻要有温度,必须真正做到“接地气”.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该“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在新闻最前沿、最核心的阵地中,深入挖掘一线的鲜活经验、群众的实践创造,真正弄清人民的所思所想、社会的热点难题.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乡村,聆听留守儿童的思念,伴着空巢老人的孤灯,才能理解消弭城乡二元差距的紧迫:只有跑遍城市角落,倾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才能读懂群众对“获得感”的企盼:只有讲人话、讲真话、讲管用的话,多短语、多俗语,少套话、少空话、少官样的话,才能让新闻报道更有现场温度,更带有真情实感.

邹韬奋先生上世纪30年《生活》周刊时,着意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当一个新闻工作者真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时,笔下的文字自然有温度.

全媒体论文范文结:

关于全媒体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全媒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网络媒体投稿

2、全科口腔医学杂志

3、全科医学论文

4、数字媒体论文

5、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6、全科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