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论中国道路的内生逻辑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关于免费逻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逻辑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论中国道路的内生逻辑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论中国道路的内生逻辑性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郑士鹏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中国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选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有其内生逻辑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实践.中国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也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

关键词:中国道路;内生逻辑;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3-0021-05

  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科学正确,关键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否适合自己国家的实际和国情;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有其内生逻辑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和伟大实践.中国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强的根本目标,也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凝聚和形成走中国道路的强大合力,拓宽走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一、中国道路的合规律性

  合规律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按照规律办事.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遵循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中国道路的选择遵循了合规律性,是中国人民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而选择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演变的过程,即按照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顺序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当然也符合这条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在人类历史上深刻地指出: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中国道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道路,从根本上是受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从社会发展规律链条上看是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要追上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一个科学正确的道路来指导.因此,中国道路作为历史客观选择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中国的运行和体现.

  (二)中国道路符合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从国内讲,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选择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自战争以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国家危难,民族受欺,国内工业和农业发展极端落后,人民生活贫穷困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中华民族有志之士进行了艰辛探索,从清朝的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及后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都进行了不断的努力,但由于没有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均宣告失败.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暴发,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也为中国革命带来先进的指导思想,而后成立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新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最终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从遵循中国国情出发,并以苏为鉴,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进行了正确的认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通过新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经验的总结,最终探索了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对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和现实启示.

  (三)中国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着的,恩格斯曾指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用不断发展的思想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一般变成理论具体,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探寻科学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现具体形式,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变化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改革开放后,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新的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面临的新历史条件,适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和顺利进行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模式和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道路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指人根据在认识和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进而把理想变成现实.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中国道路的选择在遵循合规律性基础上,也遵循了合目的性,即中国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也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道路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中国道路的根本目标.中国道路自始至终坚持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状态,走上富裕道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并始终围绕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思路,突破计划经济的限制,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民殷实”结合起来,是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和谐的目标,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模式.并强调了中国道路与“惠及人民”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从新阶段的发展全局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模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根本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可以看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道路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道路自被选择那天起到今天以及未来都始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其根本目标,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不断努力奋斗.

  (二)中国道路的根本准则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道路的根本准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国道路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人民的温饱和共同富裕问题,还要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人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5]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6]他多次强调,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键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强调中国人必须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正是坚持了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准则,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道路才得以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三)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根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也是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追求.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的一贯主张和根本目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农业、工业及分配制度等全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目标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广泛的社会追求.把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想结合,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目标.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为总书记的党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价值导向,用来引导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由此,公平正义已上升到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作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价值诉求的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是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

  充分认识中国道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和从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的高度出发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握方向,明确目的,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准确把握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具体国情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牢牢掌握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阶段,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实际出发全面系统的推进中国道路的前进.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有了突破,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总之,我国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规定了我国社会的根本性质,也规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导致中国社会内部各种价值要素和价值观念激烈冲突,表现为社会矛盾凸显激化,社会冲突频发,社会价值状况堪忧,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界上所有国家迄今为止没有遇到过的最为复杂的困难和最为严峻的挑战,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过程中,要对整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予以深刻审视,准确把握我国的客观实际和具体国情,直面我国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国道路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客观实际和具体国情,才能保证中国道路在理论上的发展,在实践上的推进,即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即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二)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人民群众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执行者,也是拓展中国道路的主体力量.走中国道路,就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第一,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来发展中国道路,这是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动力源泉.中国道路的选择之初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人民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把中国道路不断推向深入发展,取得中国道路的新胜利.第二,要尊重人民的意志,一切以人民的意志为准,这是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基础.人民意志是发展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人们满意.在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中,要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政治体制,关注人民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于人民群众的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第三,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力,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施,这是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深层次追求.在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注重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实现“让人民更加有尊严的生活”的目标.

  (四)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的前进和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因而其形态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反而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才是道路发展的本质常态.中国道路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轮廓已经初步形成,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道路仍然处于极为艰难的探索与拓展过程中,把我国移到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围城”尚为过早.我国当前走的中国道路既不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苏联东欧的统一的道路,更不是其他一些国家仍然在坚持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借助于科技革命的技术条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等要素内在结合起来,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伟大道路,也是一条充满风险的伟大道路,需要我们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难题交织往往是人类文明革命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中国道路发展遇到的难题既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考验,也是提升民族能力和自信心的难得机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难题面前,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予以充分的自信心和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道路面对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并用超前的战略谋划与系统进行运作,把“中国难题”提升到“中国自觉”.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坚定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展望中国道路的美好前景,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克服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四)凝聚和形成走中国道路的强大合力

  任何事情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强大力量的推动和保障,中国道路是中国亿万人民的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凝聚和形成强大的合力是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基础和力量保证.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需要每一名中华儿女贡献智慧与力量,需要充分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创造活力,需要汇集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改革合力、攻坚合力、追梦合力,把全体中国人的力量汇聚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道路的顺利前行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中国道路.当前,受世界范围日益频繁的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影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凸显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在此关键时刻,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道路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立场,保持正确的方向,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克服发展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困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各生产因素竞相迸发活力,形成推动中国道路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拓宽走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的发展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同时,这种经济全球性的影响,也不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中国道路是其特色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人自己选择的,但不能关闭国门,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中,要正确看待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要正确认识并加以深刻剖析研断,并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中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启示,以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自己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一元化,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时,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客观、全面、真实的看待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拿捏好各种情况,在国际比较中,突出中国道路的优势,提升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力,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化解国际上对中国道路的误解,加强中国道路国际宣传的话语体系建设,巩固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中国道路方向的正确性.

  中国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人民群众最终选择的正确道路,担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祈愿给予了中国道路更多更重的责任使命,我们要在中国的领导下,科学掌握中国道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不断拓展中国道路的历史深度和国际视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6]文选(第2卷)[M].北京:民出版社,1994.163.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逻辑论文范文结:

关于逻辑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逻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