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和水上长城钱塘江海塘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长城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水上长城钱塘江海塘

快快快,拿起放大镜,跟大鸭梨一起探寻课本里的宝藏.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1 课《观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威力;现在大鸭梨则要为大家介绍与钱塘江潮抗衡了几千年、体现人类巨大力量的伟大工程——

钱塘江,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它用丰富的资源哺育了两岸儿女,但频繁的水患,尤其是狂暴不羁的海潮,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从未停止过与涌潮的斗争,他们前赴后继,构筑起了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潮海塘.这是一项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的古代工程奇迹,保护着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安全,被誉为“南方水上长城”.

不屈不挠,屡毁屡建

古海塘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建造,此后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很重视对它的建造、维修.钱塘江两岸现存的古海塘长300多千米,高6~7米,可见建筑规模的宏大.

在古代,要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明朝时候,有一次为了重建被冲毁的海塘,10万军民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的一名官员为了募集筑塘材料,还耍了个小把戏.

这个官员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运来一斛(60千克)泥土或石头的人,都能得到1000个铜钱的奖赏.看到告示后,来者云集,但官员却百般推脱,不给赏钱.运来土石的人无奈,又不能把土石再运回去,只好倒在海边.官府便用这些土石,建成了防潮海塘.据说“钱塘”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这个故事,从侧面体现了修筑海塘的不易.

由于钱塘江潮潮头极高,冲击力极大,海塘常常是这边修好,那边坍塌.成千上万的人花了几年工夫才筑起来的塘坝,在大潮的冲击下,可能几个小时就会垮塌崩坏.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锲而不舍,不断地劳作,不断地提高筑塘的工艺,毁而复建,使得这一道“水上长城”始终屹立不倒.有40多千米清朝修筑的石塘,经过300多年的海潮侵袭,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

高超技术,不断革新

在修筑海塘的过程中,无数有名无名的工匠贡献出了他们的智慧,后代人继承前代人的经验,筑起的海塘越来越坚固、牢靠.

海塘最早是用土修筑.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统治当地的吴越国王钱镠采用了一种新方法筑塘:先在岸边打下6层木桩,然后用竹笼装上巨石,与泥土一起填满木桩的间隙;竹笼外侧树起十几排“晃木”,以缓解潮水来势,内侧再用石头垒成坚固的堤坝.这种方法刚柔相济,防潮效果很好,海塘建好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决口.

因为治潮的功绩,百姓们甚至把钱镠当成“海龙王”的化身,把这道海塘称为“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现在我们到浙江省杭州市游玩,还能看到它的遗迹.

再看清朝的“鱼鳞石塘”.这种塘坝用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基础,然后用重达上千斤的长方形石块一层层往上垒成梯形,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一样,故而得名.石块之间用糯米浆砌合,再用铁锔和铁锭固定,塘坝底部还要用土加固,因而十分牢固.

英雄人物,流芳百世

治潮有功的英雄们,会被载入史册,也会永远活在千万百姓的心中,成为不朽的传说.

唐代的石瑰,带领民众筑塘抗潮,不幸牺牲,人们为他立庙,封他为“潮王”.至今,杭州市区还有潮王路、潮王桥、潮王庙等遗迹可寻.

“海龙王”钱镠治潮,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神话.传说海塘难筑,是因钱塘江潮神作怪.生性勇猛的钱镠不畏鬼神,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他率领万名弓箭手,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竟然逼退了潮水,此后筑塘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这个故事,可能是把钱镠打桩筑塘的方法神化了,体现出人类在与自然力量作斗争时的不屈精神.

北宋官员张夏改革了竹笼装石筑塘的方法,是真正修筑石塘的第一人.他也在抗潮时不幸殉职,死后被百姓们当成守护神,称为“张老相公”.钱塘江畔有许多“张老相公庙”,在萧山县,甚至是只要有江有河有庙的地方,都会供奉“张老相公”.

古人用智慧、技术、汗水、生命,筑就了这道“水上长城”,也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去年,钱塘江海塘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名单中了呢.

长城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长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长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