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和庆龙:古董钟表五鉴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古董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庆龙:古董钟表五鉴

庆龙

说到古董钟表的收藏,鉴定当为一大关键.以我个人从事了十几年古董钟收藏的经验来看,古董钟的鉴定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看外表

在古董钟外形的设计上,英国人和法国人所制作的钟一般都不抄袭或模仿对方的样式,各自保持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独特的个性.所以,仅从外观上看,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一台钟到底是属于哪个国家,甚至哪个年代.并且,在机芯设计和技术上,通常也都只会使用自己本国发明的技术和款式的机芯.时钟的外形设计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热门的式样.随着人们对外壳艺术审美的疲倦,大约半个世纪左右就会在原有外形的基础上略加改变,新款式外壳的时钟不断出现,当然,极少数时钟的经典款式也会保持几百年以上不变.因此,根据上述的时钟外壳的变化规律,在熟知了各个时代英国钟和法国钟的款式之后,基本上有一半的把握可以从钟壳外表风格上一眼判断出它的产地和年代.

钟面(钟盘)的制作工艺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改进的,比如说在18世纪中期之前,钟面一般都为金属制作,像经典的英国钟面大多为铜鎏金底盘与银圈的数字盘的结合体,这时的白珐琅盘钟面或是珐琅彩绘钟面还没有出现.而到了18世纪中后期,几乎所有的时钟都使用了白珐琅盘钟面,金属钟面逐渐被淘汰,所以说根据钟面的特点也可以大致判断出年代的分界线.

另外,从钟壳的制作工艺上也可以分析出制作年代的分水岭.例如法国古董钟里常见的玳瑁镶嵌钟,玳瑁镶嵌工艺是自17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热门工艺,具体地说,就是1670年以后才开始的,根据这一时间段的划分,我们至少不会对玳瑁镶嵌钟做出过早的判断.众所周知的法国雕塑钟是18世纪中期之后广泛流行的,最初的雕塑钟基于为皇室贵族服务,体型都特别大,用料极其奢侈.但进入19世纪之后,法国雕塑钟渐渐趋于大众化,尺寸减小,质量相对下降,而所有这些都成为借助外观判断古董钟年代的重要特征.

因此,只要熟记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工艺及造型的特点,当看到一台古董钟的外表时,几乎就可以知其所以然,至少也有一半的把握,此之所谓鉴定技巧.

看机芯

古董钟断代和真假的鉴定,最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机芯的技术成分和制作特点,因为古董钟的机芯是难以仿制的,要想达到完全的里外相似或是走时精准,谈何容易.就拿断代来说,可以根据机芯所使用的技术来判断,因为机芯技术是不断提高的一个发展过程,每当一个新的技术被使用在时钟的机芯上时,就标志着一个新的技术里程碑的开始,这样自然就划分了年代.

以擒纵器的技术发展为例,从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时钟几乎都使用冠状擒纵机构,虽然1657年左右英国人已经发明了锚式擒纵机构,但直到18世纪中后期,锚式擒纵机构才全面取代冠状擒纵机构.当然,也有少数国家或是钟表工匠们依然继续使用冠状擒纵机构,例如中国的广钟、南京钟就延续使用冠状擒纵机构,一直到20世纪初期停产为止.18世纪中期之后,锚式擒纵机构已经非常成熟,从技术上来说,远比冠状擒纵机构高,使得机芯走时更加精准,所以,冠状擒纵机构的淘汰也是必然的.当看到古董钟机芯使用的是锚式擒纵器时,就可以大概判断此钟是18世纪中后期之后的(我说的是绝大多数,极少数除外).同样,法国机芯擒纵系统也与英国机芯擒纵系统换代时期相仿.

大约1720年至1725年间,工字擒纵技术被正式使用在钟表上.1759年发明了杠杆擒纵器,而1760年复式擒纵机构也被发明使用.在熟悉掌握了这些擒纵器的发明和使用年代的知识后,至少就不会犯藏品断代过早的错误.打个比方,当看到一块怀表机芯使用的是杠杆擒纵器(Duplex Escapement),就可以肯定这块表一定是1760年之后的,如果有人想忽悠你说这块表是1760年之前的怀表,你就可以用杠杆擒纵器的发明年代来驳倒他,就这么简单.当然,怀表是如此,时钟也不例外.

再来说说法国钟机芯里挂摆锤装置的技术特点和断代.法国钟表大师阿奇立·巴洛克(Achille Brocot)于1850年左右发明了机芯的可调式钢片挂摆锤机构,从而取代了法国古老的丝线挂摆锤,所以,当看到法国机芯的挂摆锤方式,同样可以大体区分年代.比如说一个机芯是簧片挂摆锤,那就是1850年之后的,而如果是丝线挂摆锤,就应该是1850年之前的.所以说,时钟机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钟表的断代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另外,在一般古董钟的钟面上或者机芯后板上都有制作人的签名和印章,在确认签名为真实的情况下,可以从欧洲出版的古董钟工具书上查阅到制作人生产钟表的大致年代,然后再根据机芯号以及外壳风格,基本就可以判断出这台钟大约的制作年代.此外,还可以通过看摆锤的形状以及机芯板雕花的手工程度来判断年代.大体意思是说,从1680年起,英国机芯的摆锤是从小梨子形,慢慢变成了扁圆形,而且到了19世纪摆锤变得越来越大.同样,英国机芯后板的雕花也是大面积手工雕花(錾花)逐渐减少,乃至到了19世纪末期,机芯后板干脆就没有雕花了.诸如类似这样的机芯特点,也是我们直观判断古董钟年代的根据.

判断原装度

古董钟与其它古玩有所不同的就是需要考证它的原装度.在市面上出现的每一个古董钟,钟的所有部分都存在着非原装的可能性.仅仅钟壳和机芯这两个主要部分就有拼装的可能,更别说其它一些小的零部件了.拼装有很多种,比如说把一个机芯安装在另一个钟壳里,或是把一个钟面装到另一个机芯上,甚至还可以在机芯后板上或是钟面上伪造制作人签名,当然还包括钟的零部件是否原装或者被更换等等.有一种特别的情况,比如钟上所替代和更换的部分都差不多是与这台钟同时代的配件,配件本身也属于古董级别,这就给鉴定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困难,以上所说的情况基本就是“拼装钟”一词的由来.

在拼装钟里,对于那些老的机芯安装在一个新制作的钟壳里,或是新的机芯装入到老的钟壳里,还有诸如换了个新的钟面,以及其它主要部件以新配件替换等等,一般很容易鉴别和区分.在鉴定过程中,当对一个古董钟的原装度持有怀疑态度时,要仔细在钟壳和机芯上找找毛病,一定要拿出“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这里讲讲我个人的小技巧,可以先从机芯和钟壳上有没有可疑或是多余的“洞”下手.比如说,机芯后板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或几个无用的“洞”,而正常情况下,原制作者在计算和制作机芯时是不会留有多余的“洞”的,这就说明有可能是经过改装过的机芯或者不是原装的机芯板,此钟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另外,还要注意机芯与钟壳的衔接度,之间的空隙是否过大或过小,间距是否协调等,因为空隙过大、过小都有非原配的可能性.在钟壳内外也要注意有没有其它无用的“洞”或是修补过的痕迹,如果有,就说明曾经有过另外一个机芯安装在此壳里,基本可以断定为“拼装钟”.

有一点需要注意,不同年龄的钟在原装度的考量标准上也有区别.我的意思是说,300年的钟与100年的钟在原装度上当然不可能要求一致.要知道,在间隔200年的时间里,机芯和外壳必然会有磨损及伤损,是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我常跟人开玩笑说,要想300年前的古董钟流传至今而依然100%的原装度,唯一的可能就是第一个买家在300年前买下这台钟后就立刻打包存放,从不使用,并且一代代传下来,您想这可能吗?回答是:绝对不可能.钟是一个必须保持运动状态的机器,只要你让它不停地走动,就一定会因机械磨损而导致更换零件,所以在对古董钟原装度要求上,越是古老的钟,要求可以适当地降低一些.我个人认为,300年的古董钟要达到80%的原装度,200年的古董钟要达到90%的原装度,而100年的古董钟要达到100%的原装度.当然,如果都能够达到100%的原装度,那就再好不过.

区别仿品

要提高鉴定的准确度,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必须详细深入了解各个国家以及各种门类古董钟的款式和机芯的特点,多看多上手,包括了解一些现代手段或仿制古董钟的制作过程.区分古董钟和现代仿制、,还可以先通过观察钟的手工技术制作或是现代机械车床制作之间的差异入手.比如机芯后板的铜雕花和英文花体签名,古人当然是100%的手工制作,仅一个后机芯板雕花就需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来完成.而现代人仿制所使用的机械制作,是冲床一秒钟一块板达到的,质地与视觉效果当然就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一般仿制的目的就是要赚钱,要赚钱就必须廉价和产量大,正因如此,就不可能一个机芯板花上几个月的工夫来手工雕刻,否则得不偿失,也就无利可图了.

就拿铜鎏金工艺来说,现代人用的是电镀金,与古时手工鎏金手法和效果明显不同.鎏金,民间称“飞金”或是“金错”,它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手工艺技法,这种工艺是将金与汞混合在一起,形成液体状的合金,涂抹在金属的表面之上,再用无烟炭火平温烘烤,使汞蒸发留下金层,然后通过打磨工序达到金光铮亮的效果.这种手工鎏金虽然闪亮,但不刺眼,并且厚实,质感强,就好比几百年包浆的瓷器看上去那样.而现代电镀金是通过电解,使被镀金属上附着一层金膜,看上去非常细腻、均匀和光滑,尤其金光闪闪的,但给人以单薄、无质感的视觉.这两种工艺之间是如何的不同,相信只要见到过实物对比之后,就很容易加以分辨.

在收藏古董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古董钟鎏金脱落得非常厉害,而后人用了现代的镀金技术,把鎏金复原了.虽然达不到最初鎏金的古老效果,但总比鎏金脱落后的“惨景”要好看得多.当然,我本人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之处,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所以请注意,在鉴定这种重新镀金的古董钟时,不要新旧混淆,要予以分开对待.

在古董钟里使用最多的金属就是铜,有一点需要了解,现代的铜在成分的配制上与古时的铜是不同的,仔细看两者的颜色和质感就能发现古时的铜明亮偏金色,而现代的铜要暗淡很多.所以,现代人仿制古钟,即使仿制得再好,但在原材料上却无法达到古时候的水平,仅这一点也可以作为判断真假的标准.前面曾说过,古董钟在鉴定真假或仿品上,相对来说还是较其它古董容易些,毕竟现代人仿制古人手工技术是有差距的,而且由于纯手工艺技术因人类机械化的科技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导致很多手工艺失传.因此,现代的钟大都为偷工减料,只要仔细观察其工艺水平,就能区分出真假.

这里顺便谈一下西方的修复技术(Restorations),我们可以理解为复原.这种修复技术,在西方的古董钟维修中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平日里收到的古董钟,有可能是几十年或更长时间都没有使用过,或是收来就损坏严重、缺件怎么办?这就需要修复.比如说,古董钟外壳缺了个腿、断了框架或是钟面磨损得看不清数字,这就必须重新做个腿、框架粘接后重新上漆,或是钟面重新烧珐琅制作等等.再比如说,机芯少了个摆锤、齿轮、铃铛或是其它小部件,这也必须要进行修复.在西方,修复也有翻新的意思,一般修复过的钟都近似于新钟,这与中国人以旧修旧的概念有所不同.另外,西方人理念里的修复Restorations和修理Repairs是两个意思,在中文中可能不会分得太清楚.鉴定这些专业修复过的古董钟,千万不要被新的外表乱了方寸,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它的老技术含量、老手工含量再作定论.要知道,即使是专业清洗过的钟壳或机芯,古老的手工技术以及岁月的痕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谨慎背景故事

收藏过程中常常听到一些古董钟表被冠以“皇家御用品”的称号,或是被历史上某个名人收藏使用过等天花乱坠的背景故事,这是让无数初学者“吃药”的又一大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非常理智地去对待.首先要问问自己,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即使能够完全确认藏品和故事是真实的,钟的工艺和技术含量又有多高?如果有这些真实的背景故事,那么又应该在什么样的价位上收藏它呢?

大家都知道,钟表一般都不是孤品,除非是专门给皇室或某个人的,因此具备相似技术含量和工艺的同类钟表就很多,也容易找到市场参考价.藏品真实的故事虽然重要,流传有序也的确会给钟表藏品提升价值,但不能因为这些背景故事,就可以高出市场价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我看来,如果一台古董钟背景故事的价值远远高于此钟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本山大叔卖拐”——在忽悠人了.在收藏古董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藏品的以下四个方面作为衡量藏品收藏价值的标准:1.制作年代的久远程度;2.品牌和制作人的名气;3.机芯的技术含量;4.工艺和材质的高低.

年代当然是越老越好,年代老说明其历史久远,与古董钟第一个字“古”相应.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收到一款17世纪早期或之前的古董钟,你将是古董钟收藏界的最幸运者之一.当然,古老是一方面,但仅仅是古老还不能完全说明古董钟的真实价值,这还需看外观的艺术性和机芯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机芯的功能越多、越复杂、越精准,价值就越高.在技术方面也包含着品牌价值,其中制作人知名度的高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名家乃是技高一筹之人也,尤其是大师们将自身研发的新技术、新科技运用在时钟上,收藏价值必然高出常人制作,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外,古董钟外壳和机芯的制作工艺,比如材料的贵贱、艺术技法的高低、工艺水准以及设计风格等等都有必要参考.严格按照以上四点来衡量一台古董钟价值,这才是实打实的收藏硬道理,而背景故事是质量之外的事.我常常说,“质量是检验藏品价值永恒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意思.

唯有高年代、高科技、高工艺、高材质的古董钟,才能够永恒地保值.诸如当今世上那些艺术和技术含量低下,却依靠背景故事将炒上天的所谓古董藏品,当一旦遇到金融危机、天灾人祸或是战争风云,必将首当其冲,泡沫轰然破碎,急坠谷底.

古董论文范文结:

关于古董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古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古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