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接待里根前总统随行记者杂记类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记者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接待里根前总统随行记者杂记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其任职期间的1984年访问中国.4月29日他到了西安.他的这次访问总计才四个小时,可是接待他的准备工作大约在半年前就开始了.

都是大人物的待遇

1983年11月17日,为里根总统访问西安做安排的美国第一批计20人的先遣人员先期飞抵西安.机场有些冷清,更显出初冬西安的几分寒意.我们就在停机坪和美国人互致问候.一位自称是负责新闻方面事宜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带着微笑对我们说:“我是一秘,唔,和你们的省委第一书记是一个职务.”(英语一等秘书和第一书记是一个词)说着,给了我们一人一张名片.这时,我也顺便给他开了个小玩笑:“我也搞新闻方面的工作,十分荣幸的是,我住在一栋白色的房子里,和你们总统的白宫是一个等级.”(英语白色的房子和白宫是一个词).旁边的人听了都开心地笑了起来.一个人对这段简短的对话做了一个小结:“你们都享受大人物的待遇.”

第一个被采访的人

不少新闻机构都在其国家元首出国访问之前,提前到该国采访,好在国内制造舆论.里根来西安之前,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摄制小组,他们不要求安排采访点,为的是发掘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态度.摄制人员在1984年4月初到达了里根西安之行必经的耿镇.

那天恰巧是耿镇的一个小集.不少农民身着或黑或白的中式上衣,戴着别具特色的关中眼镜,这使得第一次从大洋彼岸飞来的美国记者十分兴奋.在寻觅了一阵之后,他们将摄像机镜头终于对准了一位这样打扮的陕西人,他和另一些人的不同之处是嘴里还噙着一根细长的烟斗.看来他已经明白了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但是他并不像美国人那样有些异常的反应,甚至也没有改变一下他蹲在沟边的姿势.

采访者跟我打了个招呼让我协助翻译一下,便开腔了:“你知道美国总统要来西安吗?”

“知道,广播里已经广播了.”他微笑着,用手举着烟斗,不紧不慢地用浓重的陕西话说,脸上还露出了一丝难以捕捉到的矜持.

“你对里根总统的访问是怎么想的?”是怎么想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关中农民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这使我感兴趣,但也有些担心,生怕他冒出几句出格的话来.

“ 欢迎么.” 他简简单单地回答.

“你对他有什么希望吗?”

“希望中国、美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一明了的,质朴而准确的回答,引起了逐渐围拢过来的农民的赞许,大概连在场的美国人也明白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老百姓的回答.

陕西的近身记者多了一倍

国宾来访,我们最头疼的是怎么给众多的记者分配有限的近距离记者证.地方记者也不能因为国宾到了地方而多要一张.

里根总统的飞机在阎良机场一降落,就直奔兵马俑博物馆,这就更增加了新闻记者采访的难度:因为拍完这里的镜头,自己就只能排到车队的末尾,下一个镜头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我们陕西的记者却想出了一个“计策”:证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机场拍摄的同志抓拍一些镜头后,马上将近距离记者证交给先于整个国宾车队出发的前导车,前导车上的同志在主车队未抵达博物馆之前,就将近距离记者证交给了在那里等候的另一批记者.这样,我们的近距离记者几乎就多出了一倍.

随同里根总统来西安的180名美国记者分乘三架三叉戟飞机于4月29日上午10点50分提前抵达阎良.急于拍摄里根总统参观兵马俑镜头的美国记者,一下飞机便急奔临潼了.几十名远距离记者无可奈何地在我们预先设置的新闻线外做着准备.这时,陕西省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新闻线内,引起了美国同行的注目和抱怨.我面带笑容地走上前说:“且慢,请看他们,戴有近距离记者证,你们当中有这种证的,也可以进来!”这些记者这时才看到他们居然有近距离记者证,想怒而不能言,更不敢越新闻线半步.

“总统先生,请转过身来”

里根总统乘坐的美国“ 空军一号”于当日下午1点35分落地.机场上“红地毯欢迎”之后,车队浩浩荡荡地驰向临潼.沿途执行“特别重要外国元首级别”任务的人员,十来米一个,一直连到古代的兵马俑军阵.

这天兵马俑博物馆的游客不太多,但是显得十分热情而又秩序,原因很简单,为了安全起见,游客们是整车整车地从西安专程请来的.里根总统夫妇沿着红地毯走下一号坑,仔细察看着,赞叹着有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奇观.里根总统还风趣地说:“我能摸一下这匹马吗?它不会踢我吧?”“不会,绝对不会.”这时大厅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听见照相机的“咔嚓”声响成一片,闪光灯时明时灭,顿时成了新闻记者的世界.置身于千百具泥人泥马之中的总统夫妇情绪格外的好.里根总统仍不失当年明星的风采,但是这次导演他的却是被称之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只听见有一两位美国记者喊道:“总统先生,请转过身来.”里根夫妇便随即转过身去,让身后的记者们有机会拍到那张珍贵的总统和兵马俑们合影的正面照片.

参观完一号坑的时候,里根总统及其高级官员们都从北侧的偏门鱼贯而出,前往铜车马展厅.偏门又窄又矮,只容得下一个人进出.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统从这么小的一个偏门出去似有失体统,便问一直和我在一起的白宫新闻官赖考威先生.赖考威先生说:“里根总统不在乎这个.他在美国,常常从厨房或者车库里走出来的.”我听了甚觉新鲜,不禁哑然一笑,他好像看出了我的意思,便又补充了一句:“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从正门出去的记者太多.”是啊,利用长镜头掩藏火器的不乏其例.看来里根总统又想靠近记者,却又害怕记者.这好像是西方首脑人物的通病.

总统公开回答记者提问

里根总统在离开兵马俑博物馆之后,要去一个设在馆外的农贸市场购物、参观.但是去市场之前,美国保安人员执意要让里根先到一间不要任何陈设的小房子里去一下.经再三追问去干什么?答曰:穿防弹衣.

尽管这个市场与博物馆近在咫尺,但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安全起见,总统仍乘上他的那辆从美国空运来的防弹汽车.当里根总统进入市场的时候(哦对了,为了确保美国领袖的安全,这天的商贩们级别都特别高,一般都是由村支部书记或生产队长担任),当地的群众热情地鼓起了掌,表达了和第一个被采访人的同样的“欢迎者”之情.当总统在购物时,一个美国记者边抓着他的摄像机,边挑衅性地问里根总统:“您对中国的这个资本主义的这个自由市场有何看法?”总统回避了这个会刺激主人的“资本主义”字眼,笑道:“这个市场还是很繁荣的.”

新华社消息最快

4小时的访问很快就结束了.长龙般的车队又返回了阎良机场,人们纷纷登上了飞机.离别之前,赖考威先生突然满腹冤屈又不好发作地问我:“朱先生,新华社的消息怎么这么快?他们的一个新闻中心就设在飞机场,是不是?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呢?”我知道他提前一个月来西安做准备,又在兵马俑博物馆内专门设立了一个新闻中心,特意为里根总统访问安装了20部电话,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抢先发布消息.但是他失败了.他忘记了他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和中国人抢第一,他万万没有想到新华社的新闻中心就设在美国总统飞机的眼皮底下.但是他不愧是个高级新闻官,在离开西安之前已经“抢先”了解到他们的新闻没有抢在新华社之前.我苦笑了一下,说:“真遗憾,赖考威先生,我确实知道新华社的情况,可是关于这一点你也没有问过我呀?”

赖考威先生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他的那副疲惫的神态在夕阳的衬托下,看上去显得格外的悲切.

改革开放初期,来地方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接待工作常常提前半年左右,后来时间就大大缩短了.

记者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记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记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青年记者杂志

2、记者职称论文

3、记者观察杂志社